李晨旭(中共青海省海南州委黨校,青海 海南州 813000)
淺談農村法制建設的思考
李晨旭
(中共青海省海南州委黨校,青海 海南州813000)
我國始終堅持依法治國的政治理念進行國家建設.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國民組成的大部分人口為農民,所以,想要實現法治國家的建設,就要強化農村法制建設,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從基礎上實現整個國家的法制建設。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重點是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的問題,強化農業發展,保證農村發展,實現社會穩定都離不開法律的保障。所以,在農村建設過程中強化法律建設就變得尤為重要。強化法制建設也是推進農村經濟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
農村;法制建設;依法治國;思考;發展
雖然國家始終強調并重視農村地區的法制建設,也制定并頒布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行政制度,地方和政府也配合性的制訂了地方性的保障規定,實現了基礎農業法律保護體系。但農村法制建設的整體工作卻不能適應新的經濟發展形勢的需求,法制建設的口號越喊越高,但農民的法律意識和知識卻比較匱乏,這與其所生活的環境和地區有極大關系。即使通過農村普法活動的推進,農民的法律意識有所提升,但是在具體應用的時候還存在諸多困難,從領導干部到普通村民并不能將所聽、所學的法律知識和實際生活工作相結合,這也是法制建設滯緩的重要原因。再有,農村的地域特點決定了其人口的固定性特點,在出現問題的時候很多農民選擇不經過法律私下解決,這不僅助長了犯罪分子的氣焰,更給社會帶來了很多不穩定的因素。
首先是觀念問題,大部分人對農村法制建設的認識不足,覺得農民只要依靠道德約束和社會關系捆綁就能實現穩定的社會關系,不能重視法律法規對農民的約束作用,從而弱化了法制建設的地位;再有就是立法和執法不足,我們國家并沒有完善的農村法律體系支撐其具體建設,農村地區的執法人員數量低、素質較差、工作方法不規范都會削弱法律在農民心中的神圣地位;再有就是農民法制意識薄弱,一般農民之間矛盾的形成都是因為小事,不管是司法部門還是農民個人都認為這些小事不值得經過法律解決。再有,就是法制宣傳不到位,責任落實不徹底,辦公場地經費不充足,工作發展不起來;另外農村法制研究較為欠缺,相關機構幾乎沒有,農村的領導干部的法律素質不能得到強化,在其合法權益遭遇侵害的時候不能通過法律武器武裝并保護自己;最后就是農村社會的法律意識形態,活動區域小,人口流動性小,很多案件發生后都會選擇私下解決,無疑影響了農村法制建設的發作戰。
1.轉變思想觀念。想要實現農村地區的法制建設,就要轉變思想觀念。要從立法者和農民兩方面入手實現思想轉換,首先要讓立法者意識到強化農村法制建設的重要性,保證農村法制建設和城市法治發展共同進行,要總結城市法制發展的精華幫助農村實現法制建設。另外要從農民思想觀念入手,強化其對法律的認識,提高法律的權威性地位,使其能夠重視并主動服從法律的約束。
2.強化法制教育,實現自我發展支撐法制建設。農村地區因為現實原因的影響缺乏法律方面的人才,在培養出優秀的法治人才之后因為環境經濟等原因也不能留住人才。所以,農村地區要強化教育、科技、人才、文化等方面的扶貧力度,要重點培養來自本地的法律人才,鼓勵其為家鄉法律建設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3.完善立法,實現有法可依。新的社會環境下我國農村法制建設初見雛形,但是在具體立法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基本立法不夠全面,很多內容沒有相關法律進行制約。另外一方面的就是立法內容過于遵循經濟發展形態,忽略的事物的法律基礎。再有就是立法的層次不能實現穩定發展,相關的文件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不能結合實際。所以,想要實現農村法制建設,就要提高法制建設內容,強化法律發展依據,健全相關法律體系,實現整體提升。
4.確保法律實施,完善農村行政執法。要從法治的角度入手確定執法的主體、內容和責任,確定農村執法部門的責任,保證相關執法部門的工作落實。另外要強化執法人員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強化其思想意識和道德認知。再有要保證相關司法機構的建立和發展,保證制度建設的規范化,幫助農民解決具體困難。想要實現法制建設,就要保證司法發展,,最根本的一點就是要解決農民告狀難、打官司難的現狀,要強化法律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提高約束管理機制的制約作用,確保司法公正,避免地方保護主義,保證法律的公正性和權威性。
5.強化法制宣傳力度,強化法制教育及服務。想要實現“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這一思想指導,就要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并且強化法律在農民心中的地位,只有這樣才能讓農民自覺主動地通過法律武器保護自己。所以,要強化宣傳工作,保證法律知識在農民中的宣傳力度,要堅持遵循科學發展觀的特點,從為人民服務的角度出發,強化農民的法律意識,提高農民的法律認知,保證農村社會的法律服務內容,以此完善法律建設,確保農民的根本利益不受侵害。我們要重視法制宣傳,結合具體的地區和環境特點,分析農民的文化水平和素質結構,選擇能夠被農民所接受的宣傳形式,在細節之處進行宣傳,引導農民形成完整的法律意識,提高其思想認識,保證農村法制建設平穩有序的進行。
我們要根據不同的建設對象,采取合理的建設方法,根據實際情況,展開具體方法和形式,要重視實際發展特點,強化法治宣傳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說服力。構建穩定有序的法律建設環境和分為,確保法制建設工作平穩有序的進行。另外我們還要明確知道,農民在產生矛盾的時候一般都會選擇調節私下解決的方式,所以要提高并強化規范人民調解工作的組織機構、隊伍建設、程序制度。加強對專職調解員的集中培訓,提高整體素質和服務水平,穩定和充實司法行政隊伍。在以上工作都做好后,還應在農村建立法律服務機構,比如,基層人民法院、基層公安機關和基層人民檢察院可在各個鄉村設立法律咨詢站。并且培養一些懂法律的村干部,充分發揮他們的帶頭作用,在村委會中設立專門的“法律咨詢處”,方便農民了解法律知識。
結論:想要實現農村法制建設,就要遵循法律觀念,強化細節落實。要從強化農民法律意識入手,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國家機關及相關國家機構要以此作為工作重點,落實細節,穩定思想,強化制度,通力合作,保證農村法制建設順利進行,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D927
A
1671-864X(2016)05-00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