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紹梅(保山市文化館,云南 保山 678000)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現代生活
陳紹梅
(保山市文化館,云南 保山678000)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古代人民智慧和勞動的結晶,是人類社會的寶貴財富,也是文明傳承與發展的重要載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開發和利用,既是我們觀察和研究古代經濟社會文化的重要窗口,對于現代生活和未來社會的發展,也不無借鑒意義。站在新的歷史時期,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我們更應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加大投入,健全機制,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效,促進社會主義文化體系大繁榮。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代生活;開發利用
在人類社會的演進和嬗變中,文明以多種形式存續和發展,延綿至今,底蘊深厚,同人類社會的繁衍生息相始相隨。正是文明薪火的代代相傳,才有人類道統的生生不息,才有如今世界的紛紛姿彩。但遍觀歷史,我們也看到,人類活動和社會發展對文明傳承的破壞與毀損。文明是堅韌的,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道統延綿不絕,足見其堅;文明是羸弱的,人類活動、自然因素甚至一些偶然因素都可能導致文明的消亡,足見其羸。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文化實踐活動和成果。保護、開發與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對古代先賢及廣大人民智慧結晶、勞動創造的價值尊重,也是傳承文化、綿延文明的必然要求。保護、開發與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有助于探究和了解人類文明的演進和嬗變,也是對文化資源多樣性的一種保護,對現代生活不無裨益。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植的社會土壤遭到破壞。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一定時期的文化根植于一定時期的社會生活。文化的發展和變遷多是同當時的社會方式和文化需求相適應的,如婚娶文化、牌坊文化、曲藝文化等。而社會并非一成不變,生產力的發展將直接推動社會結構和方式的改變,從而作用于根植于其上的文化。一方面,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現代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結構同傳統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過去的小農經濟和鄉土社會向更為先進的工業經濟和城鎮社會發展,同過去社會生活所相適應的文化必然面臨選擇和淘汰,如一些反應過去生活方式的牌坊文化、民族歌舞等,失去了原有的存在基礎,面臨消亡危機;另一方面,自鴉片戰爭以來,西方科技和文化對中華文明的影響日益突出,一些傳統文化遺產在功利主義思潮的影響下被鄙夷和拋棄,外國的月亮就是圓。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缺乏現代營銷手段。阿多諾在《啟蒙辯證法》一書中首次提到“文化工業”這個詞。他認為,在文化工業時代,文藝創作因為資本和市場的驅動,從滿足自我精神需求的高雅藝術向滿足市場大眾需求的通俗文化發生轉變。盡管他對文化工業并不贊同,但也直承,在工業經濟時代,市場需求對于文化產業存續的關鍵作用。事實上,之所以當前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效不顯,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其所根植的傳統文化土壤發生改變,另一方面也同其缺乏現代的市場營銷手段有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忽視了同市場需求的有效結合。尤其是在當前文化繁榮、資訊發達的信息社會,人們面臨著多樣化的文化選擇,在以消費者為主導的買方市場,如果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有效地結合需求調研,并進行合理的市場營銷;而一味作陽春白雪,高談“酒香不怕巷子深”,就只能在小眾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直至消亡。
(三)地方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和支持力度不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投入。一方面,有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確實由于自身的內容和特質缺乏經濟價值和營銷特點,在市場經濟的運行體制下必然會逐漸邊緣化,甚至消亡。但出于文明傳承、研究需要和文化多樣性的考慮,又不得不加以保護,這就需要政府的干預和介入,否則難以聚集足夠的資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的保護和利用。另一方面,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投入和支持也能夠發揮導向作用,通過政策杠桿來引導資本流向,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注入活力。但問題是,在當前以經濟發展為主的政績考核指標體系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這種投入大、見效微的項目并不能帶來經濟上的量化收入,自然也就難以得到地方政府和官員的重視和支持。
(一)健全機制,建立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行政機構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發揮主導作用。立法部門和職能部門應當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建設工作,根據時代變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需要,及時修訂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科學指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與此同時,要加強各級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財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并通過開展優秀非遺保護工程項目搶救、保護、開發和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完善當前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同產學研的有機結合,加強理論研討和交流。抓好人才隊伍建設,一方面要加強對非遺資源掌握者的保護,另一方面要加強和壯大傳承隊伍,鼓勵有志青年投身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能學習中去,避免人才斷代導致的文化消亡。
(二)挖掘內涵,找準非物質文化遺產同市場的契合點。
如前所述,文化具有時代性,一定的文化產生于一定的社會時期。但文化也具備跨時空的力量,如中國跨越千年綿延不絕的儒家文化就傳承至今。關鍵在于,文化的內容和形式要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和社會結構的調整做出相應的改變。投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就是要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代內涵,尋求非物質文化遺產同當前社會文化生活的契合點。同時,要延請市場營銷專家通過合理的市場調研和文化產品分析,找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進入市場的切入點,并采取有效的營銷手段,迅速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度。可以借助開展特色旅游的形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旅游資源有機捆綁,在帶動旅客流量和旅游收入的同時,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如杭州的宋城千古情和西安的大唐芙蓉園。也可以通過開展個性化定制和營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精準定位營銷。
“詩書繼世長”,文化的傳承能夠跳出人類生老病死的窠臼,在歷史的長河中綿延不絕,生生不息。面對前輩先人留下的精神財富,我們要去粗存精,將具有豐富科研、歷史和文化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下來,并在新時期賦予它新的生命,讓文化血液在新的時代里繼續奔流不息,永遠傳承下去。
[1]李詩璇.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生活中生存的新挑戰[J].大眾文藝,2015,01:3-4.
[2]王曄.達斡爾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烏欽”的本體研究與現代傳承[J].音樂創作,2015,06:141-142.
[3]陳楚橋,張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的對策研究——以復州皮影戲為例[J].今傳媒,2016,02:146-147.
G122
A
1671-864X(2016)05-0274-01
陳紹梅(1974-),女,漢族,云南保山市人,群文館員,本科。單位:云南省保山市文化館。研究方向:群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