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穎(河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0)
中國畫中建筑場景的虛擬還原與復原建筑
韓穎
(河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河南 新鄉453000)
文章描述了實現中國畫中建筑場景的虛擬還原與復原建筑的歷史和文化背景,通過目前國內外發展現狀和技術、人才方面的對比,總結了一些需要注意的環節,還介紹了此項目的建設對社會各領域發展的意義與可行性。
虛擬還原;復原建筑
河南省的“清明上河園”、山東省的“水滸城”、浙江省的“橫店影視城”都是對中國古代古式建筑的傳承,在中國現代建筑中展現著獨特的風采。在城市化迅猛發展的今天,外來文化不斷影響著中國城市的風貌,而它們作為中國畫建筑場景中的真實還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經濟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同時對古式建筑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我國古代建筑的營造形勢在世界建筑史中具有特色的,每個歷史時期的建筑都有著不同的藝術風格和藝術語言。古代建筑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不可再生的寶貴遺產,社會越進步,這些文化遺產對我們越珍貴。在過去的歷史發展中,許多古建筑因為經歷了戰爭、自然災害等,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損壞,我們遺失了大量文化遺產,建筑場景的虛擬還原與復原建筑勢在必行。3D技術為此提供了合適的平臺。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與媒體革命速度的加快,各種視覺信息不斷沖擊著人們的視網膜,生活的單調,思想的雷同,讓人們開始渴望保存傳統文化,豐富自身文化內涵。我國的古代建筑和歷史名畫已經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害,漸漸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和風采,給我們帶來很多遺憾。現在采用有效的古建筑修復和文物開發再利用的措施,已經顯得尤為重要。3D虛擬還原技術將中國畫中的建筑進行模擬還原,從此,中國畫不單單以平面靜態的方式向人們展示中國建筑的魅力。目前,3D技術日趨成熟,在各個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針對我國古建筑的修復與保護逐漸成為社會需求的重中之重,建筑動畫鏡頭設計能夠完美的達到虛擬現實古建筑方針的效果。分析古建筑的歷史場景,對古建筑進行全方位設計、結合真實場景和虛擬古建筑素材的應用,通過三維數字化的技術,將平面單一角度的中國畫建筑場景再現為立體,多角度動態的立體化建筑,能夠清晰的分析古建筑的建筑結構,最終完成整個古建筑群的建筑布局虛擬再現并長久保存。
3D建筑,是應用掌握最前沿3D技術,在各個領域均有廣泛應用,在1922年,第一部3D電影《愛的力量》已在全球上映,距今發展已有92在周年。2010年,在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有這么一件作品吸引了無數人的眼球--“會動”的清明上河圖。專業技術人員將現代化的數字技術與畫在紙上的畫相結合,打破時空局限,重現北宋時期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當時的繁榮。小學語文課本中《圓明園的毀滅》一文中,描繪了昔日圓明園的輝煌壯觀,但僅僅通過語言的描寫還是過于蒼白,而圓明園的虛擬還原再現了當時的恢宏磅礴,增強觀眾的民族使命感,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熱愛之情。通過3D技術可以更好地宣傳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將其以更容易理解和操作,豐富人們的生活。
目前國外比較有名的幾個研究項目是:美國、英國、意大利和德國多家研究機構聯合開發的“數字羅馬城”項目、美國的“重現耶路撒冷風貌”項目、英國的“木乃伊里面的故事”項目、日本的“唐招提寺”項目等。但是在我國3D技術應用于游戲、影視動畫和影視后期的較多,關于3D的建筑方面更多的是涉及3D打印技術在真實建筑中的使用,對于古建筑的還原。除了知名度較高的清明上河圖之外,幾乎沒有對古畫建筑場景還原的案例。而對于古畫中的建筑場景的還原幾乎沒有相關的專業視頻和著作。主要原因在于國外不僅重視文化遺產的虛擬還原與復原,而且技術也相當發達。中國在技術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現在計算機專業人員越來越多,隨著科技的發展,電腦軟件的平均價格也在下降。但因為建筑場景的虛擬還原與復原建筑投資較大,短時收益較少,比起其他領域相對冷門。進行虛擬還原時需要大量工作人員,如建筑設計師、畫家、人文學者等等。人們對中國建筑文化保護的淡漠。我們不僅要還原建筑的本身,要更注重建筑所蘊含的文化。相信隨著國內技術的不斷進步,能夠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此項建設中來。
通過中國畫中的建筑場景中的布局構造,結合當前國內3D技術,分析當前城市化背景下,古代建筑復原的困境和癥結所在,找出合理可行的建議和方法并不困難。我們要尋找傳統與現代的結合點,革新傳統中國畫平面的元素,發展中國畫的受眾,探究中國畫建筑實景還原的發展前景。提煉中國畫建筑場景的藝術價值和精神,運用到建筑中引起人們對古建筑復原的關注。最大限度的挖掘提煉中國畫虛擬還原的藝術文化和商業價值,為中國畫提供了廣闊的展示空間。
用于還原的建筑來源于中國畫,具有很強的地域特點和藝術風格,研究中國畫的虛擬還原從主觀想象到實際建造的過程以及后續相關產業的開發,區分不同地域產生的不同形式和風格的建筑制式。在文化傳承方面,對政府和民間藝術家的建議進行收集整理。研究中國畫的發展史,查閱專業文獻和相關歷史資料。了解中國畫真實還原的來源、歷史背景和興衰原因。通過多方面查閱大量資料,并整理考查內容,進行研究整理,對所得資料進行分析總結。工作中期要著眼于古建筑的傳承與保護,結合中國畫發展現狀,研究如何讓中國畫與新技術相結合,讓“舊”繪畫表現與“新”傳播形式相結合,創作出顯示文化融合、符合當代美學設計潮流的3D作品。再配上以朗讀或文字形式的介紹和當地特色音樂,讓觀眾身心融入其中。工作后期要對項目進行測試與整改,了解和分析觀眾的意見,進而完善項目。考察如何與商業鏈接并帶來經濟效益。
中國畫中建筑場景的虛擬還原與復原建筑順應了文化遺產保護的要求,突破人們只能通過畫紙欣賞到某一場景,實現足不出戶就能“走入”其中。提高人們對中國建筑文化的保護意識。在高校文化建設中,可以將中國畫中建筑場景的虛擬還原引進教學中,讓學生擺脫枯燥的課堂學習,死記硬背,激發學生想象力、創造力、鑒賞能力,相關軟件操作能力,挖掘中國畫中的文化內涵,了解其中容納的故事,體會其中寄托的人民感情。而且可以培養全校師生及學生家長對中國畫這一傳統繪畫的傳承與保護的意識,構成具有鮮明特色的校園文化。引起當代人和下一代人對中國畫的關注與加強國家扶持的力度,充分認識中國畫的藝術價值與意義。同時,古建筑的復原可以推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及周邊產業的發展。
TU7
A
1671-864X(2016)05-027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