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剛
數學源于實際生活,數學教學同樣離不開生活實踐。這些年的小學數學教學經歷,使我深刻地體會到:小學數學教學,尤其是低、中段的數學教學,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通過實際的感知,體會到我們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數學知識的世界,由此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從而更加熱愛生活和學習。現將我自己的一些體會分述如下:
一、運用實際的物品,通過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低年級段的小學生,他們對生活中實際物品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此物品的“直觀形象水平”,他們更多關注的是物品的外觀和實際用處。
例如,對“人民幣的認識”,我事前搜集了一些各種面值的紙幣和分幣,在課堂上分發給學生,讓其面對手中的實物,通過“看一看、摸一摸”,首先對“貨幣”在直觀上有一個印象;經過老師的介紹,讓學生自己通過“數一數”“量一量”進行實際對比,開始區分“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各種紙幣和分幣。最后通過老師的講解,告訴學生“元、角、分”之間的關系,這樣,就讓學生依據實物的認識、上升到理解實物數學關系的高度,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又如,對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認識,首先讓學生按照老師的指導,用直尺通過“數格子”的方法,在幾張紙條上分別量出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長度,然后用剪刀分別剪下來,自上而下依序排列,讓學生首先自己比較觀察這3根紙條的長短,老師再引入“分米”“厘米”“毫米”的概念。這樣,學生對上述3個長度單位,就有了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進行參照,從而加深對這3個概念的理解。這時,老師讓10個學生將1分米長紙條相接,組成1米長的紙條,引入“米”的概念。最后,再導入教學內容,學生在知識的理解接受上就顯得容易了。
二、通過生活實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它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在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運用在課堂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既鞏固了學生學到的數學知識,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際生活能力。
例如,“元、角、分”的教學,結合教材中的內容,我在課堂上創設了“小文具商店”的情景:把學生的各種文具、用品等,如鉛筆、橡皮、卷筆刀、文具盒、作業本、書包等,分別標上價格。學生幾人一組進行買賣商品的模擬活動。讓每個組中的一名學生當售貨員,其他的學生當顧客,每名“顧客”購買選中的商品必須自己將錢準備好,付款時,若錢數不對,“售貨員”和其他的“顧客”要及時指出并取消此“顧客”的購買權,讓其改當“售貨員”,進行角色互換。依照進展情況,老師要適時啟發學生購買同一件商品的不同付錢方法,既可以一次準確付足,也可以設置“找補”的方法,同時,一次付足也有不同面值的組成方式。學生在這種氛圍下,情緒都十分高漲,紛紛說出自己的購買方式,在活動中體會到學習數學知識的樂趣。
另外,可以在課堂中讓學生自己動手,運用直尺、卷尺、天平、電子秤等工具,對周圍環境內的物品進行稱量,使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掌握知識技能、提高數學應用能力。比如,運用測量工具認識長度單位,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書本的長度、寬度和厚度,測量黑板、教室、課桌的幾何尺寸,通過實際操作,感知毫米、厘米、分米、米的長度以及這些長度單位的實際運用;又如,學習了物體的周長計算后,讓學生實際測算課桌、黑板、門窗的周長,既強化了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又提高了自身的實際操作水平。
還可以進行本班學生身高、體重的檢測活動,根據各學生的身高、體重的實際測量結果,引導學生計算本班同學的平均身高、平均體重、平均年齡等。通過這些實際活動,使學生在運用數學知識的同時,體會到成功做好一件事情后的喜悅,從而激發其更加熱愛學習數學知識、更加努力學習數學知識。
三、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學習
數學知識最終要服務于我們的生活。小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同時他們對周圍的事物又特別感興趣、充滿著好奇。我通過與家長的溝通,建議他們帶著自己的孩子,到超市、到菜市場等地方,對各種商品進行接觸、并提醒孩子們了解各種商品的價格,培養孩子們收集信息的能力。
同時,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學生自己購買文具用品和簡單物品,通過“購買過程”的實際經歷,讓他們真正體會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意義,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總之,要適應“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我們應該把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在將生活問題帶進課堂的同時,也嘗試著讓學生帶著數學知識走進生活。通過課堂與家庭生活的互補,從而激發學生不斷學習的興趣,更好地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真正實現教育工作“教書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秀英.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習興趣[J].新課程(小學),2012(3).
[2]藍美惠.利用生活經驗為學習數學導航[J].學周刊,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