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鍵(重慶市大足第一中學校重慶404100)
依托遠教平臺構建我縣體育教育教學資源網絡
□李鍵(重慶市大足第一中學校重慶404100)
實施“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是在我國教育資源短缺的條件下辦好大教育的戰略措施,為解決部分學校資源匱乏、師資水平不高等問題提供保障。我縣遠教工程啟動一年以來效果顯著,但就體育教育教學資源單方面而言全縣卻仍然匱乏,資源庫建設尚未起步,針對這一問題提出解決建設體育教育教學資源網絡軟硬平臺的方法和措施。
構建體育教育教學資源網絡
國務院批準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一文中明確指出:“要充分利用現代的科技信息技術,在現有的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衛星電視教育網為基礎上,逐步形成現代的遠程教育網,通過遠程教育網來真正推動各級各類教育的不斷改革,不斷發展,從而提高教育的質量,構建開放的學習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依托現代的遠程教育網絡來開設高質量的網絡課程,在通過組織全國高水平的師資進行講授,實現跨時空的教育資源共享。”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時指出要“大力發展現代化的遠程教育,把教育信息化納入國家信息化發展整體戰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網絡。開發網絡學習課程。建立數字圖書館和虛擬實驗室。建立開放靈活的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普及共享。創新網絡教學模式,開展高質量高水平遠程學歷教育。”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要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運動實踐教學中注意滲透相關理論知識,并運用多種形式和現代教學手段”。現代遠程教育是以現代遠程教育手段為主,兼容面授、函授和自學等傳統教學形式,在體育教育領域,借助現代遠程教育,就能夠為數以萬計的體育工作者(如體育教師、教練員、社會指導員、體育科技工作者等)和體育愛好者(健身人員、瑜伽練習者、跆拳道訓練者等)適時更新知識;同時,也能解決運動員“學訓矛盾”和教練員的“工學矛盾”的問題,有利于更好地進行“體教結合”、“教體結合”。現代體育遠程教育可以有效地發揮遠程教育的特點,通過跨學校、跨地區的教育體制和教學模式,它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擴大教學規模,提高教學質量,降低教育成本,為日益增長的大眾體育人口直接提供指導,真正意義上實現為每一位公民體育進行繼續體育教育、終身體育教育。在現代遠程教育中構建體育教育對終身學習和全民健身都有其特殊的需要和重大的意義。
自2005年“國家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在我縣啟動以來,縣技管中心把推進現代遠程教育工作作為實現辦學條件現代化、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一項重要工程來抓,在站點建設、隊伍培訓、項目管理及資源應用上積極探索新模式,創新方法,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到2005年底,我縣共建設完成遠程教育站點118個,站點覆蓋率達100%。全縣中小學計算機裝備總量1174臺,總金額達686萬元。中小學學生數與計算機比例為:20:1。全縣中學全部建有多媒體教室,并建成了遠教資源校園局域網,實施了“校校通”和“班班通”工程,信息技術教育已作為中小學必修課程開設。計算機技能已作為教師職業基本技能要求之一,45周歲以下的教師都要求能獨立完成PPT課件的制作,能獨立操作多媒體設備上現代教育技術觀摩課。目前我縣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在語、數、外等學科使用的頻率較高,已取得了頗為顯著的成果,并已逐步走向成熟。然而,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體育知識、技能和方法學習為主要內容,強調以身體鍛煉為主要手段的教育教學活動,是以學生室外練習為主,室內理論教學為輔助,課堂在操場,電教手段使用不便等原因。現代教育技術在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運用目前只停留在“研討、演示、觀摩”的水平,很少普遍應用到體育教學管理實踐中去發揮其作用,也更缺乏系統的理論研究。在傳統教學向新課程標準轉化過程中,我縣的體育教育教學資源內容比較少、單一,較為匱乏。具備互動性的體育多媒體課件更是寥寥無幾,體育教育教學相關的軟件更是少之又少,現代教育技術運用于體育教學活動系統的研究也還相對滯后,亟待提高。
我縣是遠教工程縣有完整及功能齊全的計算機網絡平臺:中心機房、多媒體教室、網絡教室。構建體育教育教學資源網絡還需添置:筆記本電腦一臺(帶S端子能視頻輸出的顯卡)、25英寸以上彩色電視機一臺、無線網卡、攝像機一部(條件差者攝像頭一個)、功放一臺、無線話筒一個。就我縣絕大多數學校實際情況而言只需添置筆記本電腦、無線網卡、無線話筒。
教學實際運用中將筆記本電腦和電視機、功放、攝像機正確連接、設置。學校體育教師上課時按課程需要,選擇在多媒體教室上室內課就可以借用體育教育教學資源網絡運用遠教模式三進行教學;在操場上室外課就需要借助筆記本電腦和電視機相連接,利用筆記本電腦的無線上網功能做體育網絡資源連接載體,電視機做聲像輸出終端。攝像機(攝像頭)為體育教育教學資源素材采集工具根據需要選擇使用。無線話筒供體育教師適時講解使用。
3.1、縣—校—師—生互動的網絡平臺構建及各節點實施建議
(1)縣:縣節點是縣體育教育教學資源網絡的頂層,是做出決策和監督實施的上層機構,為以下節點提供物質和智力上的保障,作技術指導。現行實施可由縣技管中心和教研室聯合牽頭建體育教育教學資源站點,抓師資培訓。
①體育教育教學資源網絡建設總體環境可參考下圖模式構建
②技管中心和教研室聯合建設體育教育教學資源站點模式可參考下圖
舉辦管理人員和體育骨干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技能培訓班保證各校有人能運作體育教育教學資源網絡學校這一節點的工作。具體操作可采用學校計算機管理員(遠教一線教師)+體育骨干教師這一模式,因我縣計算機管理員已經全員培訓完畢,實際只用培訓體育骨干教師即可運作可行性較大。
(2)校:學校是體育教育教學資源網絡建設主體,如果說縣節點規劃構建了體育教育教學資源網絡的骨干那么校節點就是豐盈這個網絡的血肉。體育是一門橫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縱覽一切相關學科和相關技術的高度綜合性科學,學校作為資源“生產廠家”既是體育教育教學資源的最初發源地也是體育教育教學資源最終檢驗場,學校應加強校際交流、校本教研,為教師搭建展示平臺,促進教師理論和實踐水平的提升,定時上傳本校建設成果下載校外資源,以供相互借鑒使用。校節點資源構建環境可參考貫穿以下理念:
①設立跨學科的綜合性教研組,實現課程內容的有機整合,教育觀念、方式方法的互相滲透。
②構建各片區和同級學校間的教研網絡,實現教研資源共享。
③建立與上級教研機構的合作研究機制,為校本教育教研提供智力支持。
(3)學校體育教育教學資源建具體實施可設參考“提出問題——組織團隊——研討準備——設計實施——總結反思”五階段模式。
①提出問題——體育教師(教研組)根據教材或者學校體育工作需要從實際出發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
②組織團隊——根據問題需要組建資源建設小組如:課程分析(體育教師)多媒體制作(微機教師)聲像處理(音樂、美術教師)文字描述(語文教師)等等的參與。
③研討準備——根據需要解決的問題采集資料,作好資源構建前期準備。
④設計實施——團隊成員分工合作整理分析相關資料并做初步定型試運作。
⑤總結反思——測評試運作效果,去偽存菁,完成資源構建。
(4)師:體育教師不僅是體育技術的傳授者更重要的是體育科學知識的傳播者,既作為資源的一線“生產工人”也是資源的構成元素之一。教師自身的素質(教育理論、教育能力、學習能力、敬業精神、思想品德、現代信息技術水平等)決定著資源質量高低。這就需要體育教師具有除體育專業理論知識外還應具備應用計算機進行備課、制作教學與教研課件,搜尋信息、查找資料、貯存材料、網上學習他人經驗和成果,輻射自己的經驗、感想、體驗、成果和發表論文的能力;具有自我總結、思考與反省的能力等。體育教師教育教研中可參考以下指導思想:
①體育教育教學網絡建設應是根據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科特點構建發展學生素質為核心的體育教育策略體系。
②注重現代教育技術在進行體育教學中相對穩定性、實踐性、可操作性和靈活性,體現為學而教,為育人而教的主體教育思想。
③體現現代教育技術在體育課堂中的應用因教材而宜,因場地器材設備而宜,要符合體育教學結構一般規律的精神。
(5)生:學生是體育教育資源的最終“消費者”也是構建體育教育資源網絡的底層著腳點。資源網絡的交互性有利于加大不同水平層次學生的參與程度,幫助學生協作意識的形成和學會協作學習。資源網絡為學生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學習資源和更為廣闊的教學環境,有利于終生體育的形成。實際中可對學生提出“能用——會用——用好”三要求:
①能用——指學生具備計算機技能基本素養,熟悉計算機操作,包括運用諸如文字處理、電子表格等應用軟件,了解互聯網如何工作,怎么進入資源庫選取資源。
②會用——根據課程目標和自身需要能從資源庫中選出合理的資源進行學習以提高體育水平。
③用好——在會用的基礎上能對資源進行合理化整合并提供新的資源素材。
高校體育課程網絡教學資源的建設是基于互聯網實施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形成開放式教育網絡,建立全民教育教學資源的重要環節。體育課程網絡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促進高校體育課程的教學觀念、教學形式、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有重要意義,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體育知識的積極性,提高高校體育課程課教學質量。隨著人們對網絡課程認識的不斷深化及體育課程網絡教學資源的不斷開發,網絡體育教學必將成為未來學校體育教育和終身體育教育的重要途徑。
[1]張穎潔,韓錫斌,楊芳.基于Internet的多媒體網絡課件的教學設計[J].體育科學,2001.
[2]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師全員培訓教材編委會.園丁工程培訓教材體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萬文君,黃智武.高校體育教學網絡課程的設計與開發[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10).
[4]王賀龍.中小學計算機輔助體育教學探討,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