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貴鶯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064-01
課前自主學習是課堂教學的前導,引導學生做好課前自主學習,對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理解課文內容,掌握教材的重點,達成教學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說課堂教學的成效很大程度取決于學生課前自主預習的狀況。部分學生出于各種原因,課前預習時走馬觀花式瀏覽教材,不做深入的探究與思考,導致預習的質量大大打折扣或根本沒有落實到位。因此,教師很有必要對學生的課前自主預習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指導。下面筆者從自身的教學實踐出發,以政治生活的《民主決策》這一課為例,通過助學單任務驅動的方式提高學生課前自主學習能力。
一、基課標、理教材,自主閱讀有方向——方向性
新課程標準反映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指引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方向性航標,讓學生在閱讀教材時有明確的方向性。為了幫助學生能利用好教材,首先,教師有必要根據課標,結合學生實際和教師的經驗制定出本課的學習目標為“了解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渠道”和“知道公民參與民主決策是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其次,在確定學習目標的基礎上,教師還需進一步明確學習的重難點。依據教師的教學經驗和學生的學習實際等,確定本節課重難點為“社會聽證制度的作用”“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重大意義”。最后,教師在此基礎上依據本課的重難點內容,設置突出主要知識點、關鍵詞的預習填空題由學生來填寫。
這一環節要求學生閱讀時,邊看邊劃(劃教材,做標識),在動手寫寫劃劃的過程中就對整節課學習的基本要求有了初步的了解。由于以上內容是緊緊圍繞課程標準而設計的,所以可以幫助學生依據學習的邏輯很好地把握學習內容,有利于解決學生無從下手或走馬觀花的問題,做到通篇閱讀,理清教材,把握主干。
二、抓重點、找疑點,自主學習重思考——思辯性
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必定會遇到這樣那樣或多或少的疑難問題。對這些疑難問題,有的學生容易忽視,或者是視而不見,或者是有意回避。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把這些問題記錄整理下來,通過自主思考或與同學互動學習,或者上網查閱有關資料解決,在這一課前學習過程中重視學生學習過程、針對教材及學習資料的批判、分析、思考,還是解決不了的可以帶著自己的困惑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學習,并爭取老師輔導解決問題,教師的輔導也應注意對學生在學習上辯證思維的引導,促進學生養成辯證思維的習慣。這種學習習慣一旦養成,對于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起到極大的作用。而這種能力是需要平時的培養,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師有必要輔之于。探路拐杖進行必要的支持。例如《民主決策》這一課,在自主學習單的“抓重點找疑點”的環節中,有關“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方式”這一重點內容,教師以表格式的對比歸類引導學生從內容、依據、意義三個方面進行比較學習,引導學生在比較中找差異,培養學生善于發現的能力。其中“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與“社會重大事項公式制度”都是公民向決策機關反映意見、提出建議,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往往難以發現它們之間的不同點: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是決策機關在作出決策之前通過多種方式了解社會民眾的意愿,為決策草案的擬定提供重要的信息資源;而重大事項公示制度是在草案已經擬定后進行公示以保證公民享有對涉及公共利益的決策的知情權,很顯然這兩個制度是在形成草案前后的兩種制度,學生若能善于辨別、思考,努力尋找知識的關聯和發現疑難點,學生的思辯性思維必然得到突破和發展。
因此,這一環節是展現學生個性極為重要的一條途徑,也是為上好政治課極為重要的輔墊,更是提高學生思考力和培養學生辯證思維的必要途徑。希望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敢于質疑,提出不解的乃至不贊同的內容和觀點,要富于思辨精神,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簡單地畫畫教材就完事了。
三、重整體、構框架,自主建構求完整——整體性
學生在立足整體的基礎上把握重難點知識,克服和避免斷章取義式地學習或碎片化地學習。整體性教學理念告訴我們,學習學科知識一定要著眼于知識的整體性,把握和理解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構建整體、有序、優化的教材知識體系。
在《民主決策》這一課中,學生的自主構建圖往往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能把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直接方式及其意義找出來進行構建但忽略了間接方式,這是大部分同學的問題;二是能找出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意義,卻不能或很少從公民和政府兩個角度進行細化標明的,可見能從知識廣度和深度去自主構建的學生相對較少。面對學生自主建構能力參差不齊的狀況,教師在這一環節,就有必要進行相應的輔導,幫助學生如何從整體上去把握本節課的知識框架。可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指導:(1)以教材中的藍體字為主干。一節課內容有幾大塊幾大點往往是以藍體字來劃分的,因此引導學生以藍色字部分作為知識體系的主干來建構,就有了“樹干”。(2)以段落為單位找出知識要點。在小主干知識部分引導學生要認真閱讀,每一段落必有要掌握的知識要點,這樣就不容易出現知識點的疏漏,知識樹不斷豐滿,就有了“樹葉”。從這兩方面入手,知識的思維導圖基本建構對學生來說就不會太難了,以此方法類推,單元知識的整合也就順理成章了。
這一環節要求學生立足整體,把握主干,將所學知識進行串連,力爭把握一節課的知識內容。對學生而言,剛剛開始學習建構知識網絡階段有一定難度,教師要求不可太高,學生能進行粗框架建構就算達到目的了,學生可以從宏觀上整體了解一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并初步了解和把握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有助于學生整體感知和綜合概括能力的培養和提升。隨著課前自主閱讀環節知識網絡構建的訓練深化,學生的整體性建構能力必然會不斷提升,學生的閱讀力和理解力也隨之增強。
四、限時間、練基礎,自主檢測知問題——問題性
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是學校教育創新的根本目標,也是教師課堂教學所要追求的目標。教師可從多方面去挖掘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本言筆者僅從課堂自主學習的環節去尋求突破口,在引導學生理清知識點,明確重難點的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頂層設計,圍繞基礎知識和重難點內容設計五到七個選擇題,規定學生在限定的時間內做完相關習題,使學生在思考和判斷中,提高思辨能力和發現問題的能力。
就《民主決策》這一課而言,緊扣本節知識點,設置七道基礎選擇題,在試題設計上要求必須是涵蓋本課的主要知識點,其中涉及本課的重難點的題,學生出錯率還是挺高的,這個出錯率是學生課前反饋到時黑板上來的數據可以看出還是“民主決策的方式”這一重點和“聽證會”這一難點上。教師有了這樣的初步的診斷和預先根據經驗的預估情況的有機結合,課堂教學實施的重點和方向就更加明確了,而學生也能在課堂教學的學習中針對自己的困惑和問題進行學習,問題意識和學習能力得到鍛煉和提升。
綜上所述,通過助學單任務驅動的方式從“自主閱讀——自主思考——自主構建——自主檢測”四個環節,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有方向性、思辨性、整體性、問題性。學生通過自身努力,查驗自己解決一些疑難問題,不僅增長知識,提高能力,還養成學習的主動性,對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助益多多。事實也證明學生課前自主學習是上好課的重要條件,它對培養學生的閱讀力、思考力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必然是大有作用的。
參考文獻:
[1]王海瑩.《怎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中國教育報201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