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濤
【摘要】地理校本教材的開發是高中新課程生物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是提高地理課堂教學實效、學生生物科學素養和實際應用能力的有效途徑。本文以《慶陽地理》為例提出了地理校本教材開發的步驟、方法和模式,旨在增強校本教材的針對性、實用性和適用性。
【關鍵詞】地理 校本教材 開發 模式
【基金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S[2016]GHB1673。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151-01
要編好一本學生喜歡閱讀的地理校本教材,既要盡量采用準確、可靠的最新資料,傳授鄉土地理知識,培養能力,開發智力,進行生動活潑的思想教育;又要通過實踐使學生掌握獨立工作的能力和方法,并非一件易事,這需要地理教師付出艱辛的勞動,在編寫方法、步驟、模式上下功夫。
一、編寫鄉土地理教材的步驟和方法
⑴成立鄉土地理編寫組:物色幾個有豐富地理教學經驗、文字表達能力較強的地理教師,組成鄉土地理編寫組。
⑵制定編寫計劃:確定編寫的原則、體系和方法,擬定教材的內容提綱,分配編寫任務,以及明確定稿、送審的期限。
⑶搜集整理資料:收集資料的過程實際上是鄉土調查的過程,一般有三個途徑:一是從當地鄉土地理研究論著和地方報刊中收集;二是向當地政府或有關部門調查, 如向地方志辦公室了解當地歷史沿革、發展變化情況,向經委了解當地經濟發展狀況,向計委了解城鄉遠景規劃,向民政部門了解當地人口、民族狀況,向工業、農業、交通、商業部門了解當地工業、農業、交通、商業發展狀況, 向地質、水文、氣象部門收集當地自然地理資料,向環保部門了解當地環境 污染和治理狀況,向文化、教育、旅游部門了解當地文教事業和名勝古跡、 旅游事業的現狀等;三是通過鄉土地理實地調查獲得第一手資料,包括到當 地的博物館、文史資料館、圖書館查閱資料。實地調查中可以拍攝有關照片供教材選用或收集實物標本供教學中使用。
整理資料要根據教材編寫的需要進行。資料的分類可按章節歸并,資料 應注明出處和調查人,以便核實。資料的整理過程要注意資料來源的權威性。特別是統計數據要注意其時效性,并要統一統計口徑和度量單位。借用的圖表資料要根據教材要求予以簡化或刪減。
鄉土地理資料收集與整理的過程也是地理教師提高鄉土研究能力的過程。
⑷分工負責集體編寫:資料整理以后,就根據事先定好的編寫計劃分別送給有關教師負責編寫。編寫完成后,教師之間要相互傳閱,互相尋找編寫中的一些問題,并作詳細記錄,以便商討。然后召開編寫組會議,分項集體研討修改。
⑸實踐完善:教材編寫完成后,選取幾個教學班進行教學實踐,并在實踐的過程中及時反思,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詳細記錄,然后召開編寫組會議,互相交流、探討、修改、完善。如此反復,直至定稿。
二、鄉土地理教材的總體模式
選擇不同的知識內容,并以不同的方式加以組合,可以構成鄉土地理教材不同的總體模式,通常也稱為不同的教材體系。教材的總體模式不同,所產生的教學功能也不同。在編寫鄉土地理教材時,首先要設計一個合理有效的總體模式。
我們在編寫《慶陽地理》時,確定了如下編寫提綱:
第一單元:慶陽概況
1.1位置和范圍 1.2行政區劃
第二單元:慶陽的人口和民族
2.1慶陽是我省人口較多的市區 2.2人口增長迅速
2.3出現老齡化的趨勢 2.4多民族的家園
2.5尊重民族習俗加強民族團結
第三單元:半干旱、半濕潤的地理環境
3.1隴東盆地 3.2大陸性為主的氣候
3.3慶陽的河流
第四單元:富饒的資源
4.1地域遼闊,土地資源豐富 4.2生命之源——水資源
4.3隴上能源基地 4.4豐富的生物資源
4.5獨特的旅游資源
第五單元:發展中的慶陽
5.1經濟發展概況 5.2慶陽農業
5.3生機勃勃的工業 5.4蓬勃發展的商業貿易
5.5方興未艾的旅游業 5.6交通、郵電
5.7欣欣向榮的教育、科技 5.8城鎮化進程穩步推進
5.9市域中心城市
第六單元:防災減災,保護環境,建設慶陽
6.1地震災害 6.2氣象水文災害
6.3地質災害頻發,水土流失嚴重 6.4土地荒漠化
6.5環境污染 6.6后來居上看慶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