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摘要】《音樂課程標準》將突出音樂特點,加強學科綜合作為基本理念之一,發揮在學校教育中音樂作為人文學科的作用,增進學生文化素養,這不僅體現了音樂審美的價值,而且也體現了音樂作為人文學科的價值。在音樂教育實施中,綜合應以音樂為教學主線,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構建起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從而激發學生興趣,豐富課堂內容,使學生真正參與其中,掌握更多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出知識深厚、視野寬廣、富于創新精神、具有完美人格的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音樂課程標準》 基本理念 學科綜合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189-02
一、闡述《音樂課程標準》精神
《音樂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是由國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國家的教育方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以及課程(教學)計劃中規定音樂學科的目的、任務而制訂、頒布的指導性文件。《標準》將突出音樂特點,加強學科綜合作為基本理念之一,發揮在學校教育中音樂作為人文學科的作用,增進學生文化素質,這不僅體現了音樂審美的價值,而且也體現了音樂作為人文學科的價值。
在音樂教育實施中,綜合應以音樂為教學主線,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構建起與其他藝術門類及其他學科的聯系。在這里筆者將針對《標準》中音樂與藝術之外其他學科在音樂課中的綜合展開相關論述。
二、關于對音樂課中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綜合的理解
筆者認為,在音樂教學中,通過音樂與文學、政治、歷史、地理等學科的綜合,可以幫助中小學生對作品的歷史背景、社會背景、自然環境、風俗習慣等多個層面了解學習。這種綜合運用的價值在于對音樂學科的文化視野的拓寬,而淡化了學科邊緣,為音樂教學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發展空間,賦予了音樂課新的內涵。
例如,著名作家葉文玲曾說過“音樂和詩是天然契合的藝術”,由此可見,音樂與詩的關系多么密切。音樂與文學的關系也是如此,根據文學作品創作的音樂數不勝數。如《卡門》、《羅密歐與朱麗葉》、《梁山伯與祝英臺》等。雖然音樂不是對文學作品的再現,卻能使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與精神得到升華。在這些作品的欣賞課中,沒有對它們的文學原著的掌握是很難更好的理解作品的。
三、音樂課中如何體現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綜合
(一)調動學生深入理解歌曲作品的情感
在音樂歌曲的學習中,我們會接觸很多不同種類、不同地區、不同方面的歌曲,下面我們以《黃河大合唱》為例,看在歌曲作品中是如何體現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綜合的。
《黃河大合唱》是抗日戰爭時期人民音樂家冼星海最杰出的代表作品之一,該作品完成于1939年3月。作品以黃河為背景,熱情歌頌了具有悠久文明歷史的偉大祖國,歌頌了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戰斗意志,描繪了一幅幅中華民族的偉大形象。這首作品的問世是與當時中國正處于的社會歷史背景不可分割的,這就是該歌曲作品中音樂與政治、歷史的綜合。
《黃河大合唱》全曲包括一個序曲和八個樂章。其間,以朗誦和樂隊將各樂章相連。其中第三樂章《黃河之水天上來》就是一首配樂詩朗誦,這又是該合唱歌曲作品中與文學中經常用到的朗誦這一手法的綜合運用,也就是與文學的綜合,在欣賞學習該樂章的時候可以讓同學們親自朗誦,以便更好的理解和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從而學習作品,實現音樂課的教學目標。
(二)調動學生深入理解器樂作品的內涵
在音樂欣賞課中,以器樂合奏曲《春江花月夜》為例,它同名于唐朝詩人張若虛的詩歌《春江花月夜》,相信大家在詩歌鑒賞課中都有所接觸,可以說這兩者有相通之處。《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古曲,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除音樂因素外,樂曲還滲透了以下幾方面的文化知識,我們可以通過綜合的分析以便更好的學習該作品。
《春江花月夜》是根據琵琶古曲《夕陽簫鼓》改編而成的,具有中國古典音樂美的特征。標題借用唐代詩人白居易《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往往取酒還獨傾”的詩句,具有古詩典雅的神韻。《春江花月夜》的音樂優美、清新,很容易使人聯想起同名唐詩中“粼粼碧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的詩句,音樂與文學詩歌的意境相輔相成,增強了對音樂的審美感受。
(三)運用多媒體形式調動學生積極性
多媒體是指圖文聲像等多種信息傳達形式的綜合。在音樂課中,加入了多媒體的運用,這樣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率,又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筆者曾在教育實習的時候上過的一堂學唱內蒙民歌的新歌課,其中也用到了多媒體。在課前準備的過程中,我首先了解了內蒙古的地理位置和相關歷史背景,然后制作了具有濃郁蒙古風情的幻燈片,再加上教學光盤的綜合使用,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生們的積極性,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周世斌.音樂欣賞[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劉希海.淺談音樂與學科文化在教學中的整合與實施[J].維普資訊網2007,(11).
[3]吳曉菲.如何在音樂教學中進行與音樂相關文化的學習[J].楓葉教育網,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