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
【摘要】在信息時代背景下,高校培養的人才要具有能夠適應現代社會,并且能夠引領未來社會發展的全方位素質和能力。視覺傳達設計課程的重置要兼具實用性與實踐性原則。課程的設置做到科研與課程的有機結合,形成“模塊化”課程群,進行進階式排列設置,以此提高培養專業人才的效率。
【關鍵詞】能力 模塊化 進階式
【基金項目】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立項課題《以能力培養為核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群的構建與實踐》(課題批準號JG13DB094)課題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231-01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文意化創產業”長足發展,使得我國對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如何進行具有專業實踐創新能力人才培養,是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師和管理人員需要重視和解決的問題。在專業轉型發展過程中,只有完善課程建設、改進教學模式,及時研究、探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建設與發展方向,針對市場需求明確培養目標,形成個性化教學,才能夠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具有創新實踐能力、具有引領市場能力的視覺傳達設計師。
一、明確培養目標
課程體系的設置是高校根據專業發展需要制定培養目標,并進行組織和編排課程系統化的過程。培養目標是課程體系的靈魂所在,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也是判斷教學質量和評價教學發展水平的依據。視覺傳達設計是跨專業、跨學科的交叉性學科,由于涉及領域十分廣闊,所以,作為視覺傳達設計的學生,在具備深厚設計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求學生掌握視覺傳達設計所涉及相關各個領域的知識。要具備在設計過程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具備公眾審美及自然環境與人際關系的了解與適應能力。教育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人才,在目前市場經濟背景下,高校培養的人才要具有能夠適應現代社會,并且能夠引領未來社會發展的全方位素質和能力。
二、以能力培養為核心,構建“模塊化、進階式課程體系”
1.將“以能力培養”為核心貫穿課程體系。根據信息時代社會發展對視覺傳達專業人才的需要,高校視覺傳達專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本科學生通過大學四年視覺傳達專業課程的學習與實踐,能夠具備綜合的素質以及專業創新能力與應用能力。能力是人們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個性心理特征,人的綜合素質在行動中表現出來的實際本領。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能力的培養,從國內各大藝術設計類高校培養方向上看,基本可以歸納為專業基礎能力、實踐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社會適應能力、人格內力、策劃能力、引領市場能力的培養這七個方面。
2.優化課程體系,建立“模塊化”課程群。模塊化教學是將學生必須掌握的專業理論知識、實踐操作技能以及職業素養分解、排列成各種組合單元,根據職業能力的需要,將相關單元組合成模塊。各個單元模塊具有不同教學側重點,解決專業不同方向的問題。 “模塊化”教學模式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與先進性,可以通過調整模塊內課程組合的方式實現教學內容的更新及專業方向發展的調整。對于視覺傳達這類實踐性強的專業來說,“模塊化”課程群教學模式具有層次分明、主題性強的特點。專業基礎課、通識課程、專業設計課程、實踐課程的設置做到科研與課程的有機結合,形成“模塊化”課程群,以此提高培養專業人才的效率。一方面,根據“培養具有綜合素質、創新能力與應用能力的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增設《設計心理學》、《傳播學》等包含設計史論及與視覺傳達相關的學科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形式美感與人文精神等綜合素質的通識課程模塊。另一方面,根據社會人才需求打散原教學計劃中的課程編排,進行課程的“模塊化”重組,構建課程群。在所建立的每個“模塊化”課程群設置一個課題研究組,教師進入課程群組,通過課程組進行專業教學與研究活動,每位教師也可以同時參與不同課程組的教學與研究。這樣可以確保每位任課教師能夠對本專業的教育方向與教學進度做到充分了解與掌握,便于課程與課程之間相互滲透與銜接。
3.設置“B+LE +M+P ”進階式教學體系。本科四年教學以B(基礎模塊)——LE(通識教育模塊)——MPS(多樣性專業技術模塊)——P(實踐模塊)進階式排列設置。模塊安排遵循從基礎理論到實踐應用、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
(1)“B”即Basis(基礎),“LE”即liberal education(通識教育)。在本科第一學年設置“專業基礎模塊”與“通識教育模塊”進行教學?!皩I基礎模塊”包括“繪畫理論”及“設計基礎理論”兩部分教學內容?!霸O計基礎理論”大致包含《構成理論》、《印刷工藝理論》等課程。培養學生具備一定設計基礎技能以及理論方法。繪畫教學內容強調與實踐相結合的《設計素描》與《設計色彩》,在教學方式上進行啟發性教學,在訓練學生基本造型能力同時,著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巴ㄗR教育模塊”包括《視覺傳達設計概論》、《傳播學》等設計史論及視覺傳達專業相關理論的研究。著重培養學生人文精神及對形式美的感知,并且了解如何使之與視覺傳達相結合的應用過程,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設計史論類課程主要通過視覺傳達相關設計史論的學習,從中汲取精華掌握裝飾手法的一般規律,并對經典部分加以研究做到“為我所用”。與視覺傳達相關學科主要圍繞《傳播學》、《市場營銷學》等人文知識、社會學學科進行設置,著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通過這一部分學習,使得學生設計作品時避免脫離市場需要的設計,增強學生綜合素養,使學生對視覺傳達設計在其商品整個經濟活動中的目的與作用有一個深刻的認識。
(2)“MPS”即multifarious professional skill(多樣性專業技術模塊)。在本科第二、三學年設置“多樣性專業技術模塊”進行教學。在該模塊設置中根據課程培養側重點設置子模塊,包括“圖形符號研究模塊”、 “視覺推廣設計模塊”、“商品視覺設計模塊”、“數字自媒體設計模塊”等。模塊之間課程以進階式排列設置,模塊內課程安排遵循從基礎理論到實踐應用、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每個模塊針對一個主要課題進行深入的學習與研究,通過理論講解——實例分析——市場調研——方案設計等過程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其實戰設計能力及職業素養。
(3)“P”即practice(實踐模塊)。在本科第四學年設置“實踐課程模塊”進行教學,課程設置《設計交流》、《項目實訓》等以培養學生專業實踐操作能力為目標的相關課程。例如,通過《項目實訓》課程使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學習如何做有效的設計,有助于學生對設計項目有更深入的了解,避免紙上談兵諸多弊端,同時使學生了解商業運作流程以及設計流程。
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使得視覺傳達設計進入了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創新時代。高校作為培養設計人才的搖籃,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為社會培養技能型、應用型的復合型人才,使學生具備較強專業實踐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是高校的教育使命。作為高校視覺傳達專業教育工作者,要具有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勇于創新、不斷進取的精神,從而探索適合信息時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教育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真正的符合市場需要的高素質視覺傳達專業人才,以更好的滿足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
參考文獻:
[1]鄭建鵬.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探析[J].設計藝術,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