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武昌首義學院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及生物工程專業為例,闡述了在開放型實訓基地平臺建設過程中,創建“根據真實生產、服務的技術和流程構建知識體系、技術技能體系和實驗實習實訓環境”,逐步完善“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為培養創新型、應用型人才開辟了新的途徑。
【關鍵詞】水-環-生 實訓基地 平臺建設 理實一體化
【Abstract】In Wuchang college to drainag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as an example, expounds the training base platform construction process, to create according to construct knowledge system, technical skills system and experimental practice training environment technology and process of the real production, service, and gradually improve the theory practice integration teaching mode. It opens up a new way for training innovative and applied talents.
【Keyword】drainag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biological engineering; Training base; Platform construction;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基金項目】湖北省2014年度省級教學改革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4433)。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255-02
1.建設水-環-生專業群開放型實訓基地的意義
給水排水工程、環境工程、生物工程三個專業在發展淵源、培養目標、學科基礎上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在此基礎上建立專業平臺,發展專業特色,在國內已有不少先例。例如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均是聯合培養給水排水工程、環境工程;沈陽化工大學正在逐步實行環境工程、生物工程交叉滲透的雙學位輔修制等。這些均反映了水、環、生三專業的共同協同發展是可行的。
2014年4月,《省教育廳關于在省屬本科高校中開展轉型發展試點工作的通知》(鄂教發〔2014〕5號),明確轉型發展的重點環節是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和“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建設。而轉型試點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要根據真實生產、服務的技術和流程構建知識體系、技術技能體系和實驗實習實訓環境。
結合當前發展形勢,借助“巡司河水環境監測及控制”這一載體,明確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和生物工程三學科的知識關聯點——生物法污水處理,根據“水處理的真實生產流程”構建開放型的實驗、實習、實訓環境,培育水-環-生多專業交叉的學科方向,實現三專業的內涵發展,改善辦學綜合效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育在水-環-生三專業的互相交叉、互相支撐、資源共享方面的,具有武昌首義學院特色的專業群。
2.主要措施與實施情況
2.1主要措施
實訓基地平臺建設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實訓教學基地建設。在繼續加強原有實驗室建設的同時,重點建立“真實生產技術和流程式”的開放性實訓教學基地。二是實踐性教學模式改革,重點是探索校企深度結合的實踐性教學模式。本文著重闡述第一個部分。
針對實訓教學基地建設,主要采取以下兩個措施。
(1)論證提出水-環-生資源共享的綜合實驗室建設方案。對原定水、環、生三個專業的實驗室建設方案進行了整合與調整,提出“1+4”方案,即:建立1個“儀器分析實驗室”作為三個專業資源共享的綜合實驗室,建立水處理實驗室、固體廢料實驗室、大氣監測等4個實驗室作為給排水、環境、生物工程的專業實驗室。上述方案最大程度地考慮到了三個專業的實驗室條件共享性,又考慮到了各專業的特殊要求。
(2)論證提出水-環-生共享實習基地的建設方案。經過反復論證,“巡司河水質長期監測”開放型實訓基地建設項目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成功申報《構建水-環-生學科交叉的水環境開放型實踐教學新模式》的省級教學研究課題,該課題的核心是巡司河水環生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方案。
2.2實施情況
(1)實驗室建設
實驗室建設方案整合前,給水排水工程、環境工程、生物工程三個專業分別申請專業實驗室,并做了詳細的建設方案(表1)。繼專業實驗室平臺建設方案后,給水排水工程、環境工程、生物工程三個專業共同建設儀器分析實驗室(圖1),把三個專業共同使用的分析儀器歸類整合,避免重復性。另外分別建設水處理實驗室、固體廢料實驗室、大氣監測等4個實驗室作為給排水、環境工程的專業實驗室(表1)。實驗室建設總投資節約了121.5萬。
(2)開放型實訓基地建設
通過建立校內 “巡司河水質監測站”實訓基地實行開放型教學,實現三個專業的內涵發展,改善辦學綜合效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校內巡司河水質監測站是根據真實生產、服務的技術和流程構建的實訓環境。占地面積160m2,選用巡司河河水、校內少部分生活污水作為處理水源。工藝流程目前包含常規給水處理工藝和污水處理工藝。服務給水排水工程、環境工程、生物工程三專業,可開出實訓項目約50余項,服務課程20余門,共計百余學時。
3.創新成果
(1)根據我國當前環境形勢,從國家和地區國民經濟發展的需求出發,從給排水、環境工程和生物工程密切的相關性和互補性出發,建立了水-環-生專業群實訓基地平臺,共享的實訓教學基地、共享教學團隊,對于改善辦學綜合效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育具有特色的水-環-生專業群具有重要意義。
(2)按照省教育廳關于省屬高校轉型發展應“根據真實生產、服務的技術和流程構建知識體系、技術技能體系和實驗實習實訓環境”的要求,提出了構建水環生多學科交叉的開放型實訓教學新模式的計劃(圖3)。
(3)校內巡司河水質監測站實訓基地的建設,逐漸培育了一批年青的雙師型師資隊伍,逐漸培育了水-環-生專業交叉的學科團隊,在培育學科方向上也已經初見成果?!八h境與水生態”研究方向已見雛形。
作者簡介:
莫文婷(1980-),女,廣西桂林人,武昌首義學院城市建設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水處理理論與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