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夏凡
摘要:2002年《英雄》開啟了中國式大片。中國式大片是中國電影的必然走向,但中國式大片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直到2015年中國式大片才爆發。2016年周星馳執導的電影《美人魚》斬獲33.9億元,創造了中國電影票房的神話。后中國式大片發展前景如何,反思中國式大片的發展歷程希望其朝著成熟的方向發展,創造出真正的中國式大片。
關鍵詞:后中國式大片 措施 反思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6)15-0172-02
2002年電影《英雄》上映后獲取過億票房,標志著中國式大片時代的到來,然而中國式大片的發展歷程可謂是跌宕起伏。2016年2月周星馳執導的電影《美人魚》斬獲33.9億元,成為中國電影票房排行榜老大,同時也創造了中國電影票房神話。緊跟其后的國產電影票房則是2015年《捉妖記》24.3億元、2015年《尋龍訣》16.8億元、2015年《港囧》16.1億元、2015年《夏洛特煩惱》14.4億元、2012年《人在囧途之泰囧》12.6億元等等,華語電影在近幾年的中國電影市場大爆發,后中國式大片呈現一片光明的前景,強烈的沖擊了美國好萊塢大片,但這并不意味著國產電影的強大崛起,還有很多需要反思的問題。
一、中國式大片的發展歷程
中國式大片指的是大制作、大投資、大導演、明星所參與的國產電影。2002年的《英雄》是中國式大片的里程碑,之后的《夜宴》《集結號》《讓子彈飛》《捉妖記》《美人魚》等一部又一部的中國式大片誕生并刷新著中國電影票房紀錄,有人提出“中國電影的復興、中國電影可以趕超好萊塢”等口號,認為中國電影產業的復興到來了。然而事實并非如此,中國式大片的發展之路是蜿蜒曲折的。
上個世紀90年代,國家廣電部門為了挽救衰敗的國產電影市場,決定引進世界上優秀的藝術電影進入國內發行。由于美國好萊塢在世界電影史上的影響力及其影片的高質量藝術性,基本包攬了這些引進的國外分賬大片。《生死時速》《泰坦尼克號》等影片對國產電影市場的沖擊力極強,極大地刺激著中國電影市場和電影制作者,觀眾們渴望看到像美國大片一樣的國產大片電影,又害怕美國電影占領中國電影市場。2002年電影院線制改革是中國電影的破冰之旅,為中國式大片的發展提供了場所,《英雄》正是中國電影制作者的希望與幻想。然而,現實是殘酷的,《英雄》《無極》《滿城盡帶黃金甲》等一部又一部國產大片的慘敗,觀眾在面對高票價與低口碑中迷惘了。網絡惡搞電影《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成為中國式大片的尷尬寫照,出路在哪里,中國式大片進入了生存或死亡這樣一個關鍵期。
中國式大片經歷了十幾年的摸爬滾打后,終于有所爆發,近幾年創作了一大批優秀的國產電影,贏得了票房與口碑。2015年是轉折點,中國式大片在影片類型上全面開花,《捉妖記》《港囧》《尋龍訣》《煎餅俠》《大圣歸來》等商業價值和口碑兼具的優秀作品不斷涌現,中國電影票房以440.69億元收官,其中國產電影票房占據271.36億元,以較大優勢保持了國產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中的主導地位。2016年中國電影市場僅用了54天時間便產出100億元,幾乎追平了2010年全年電影票房的101.72億元,依此形勢發展下去,中國電影產業的復興將不是一句空話。
二、中國式大片的瓶頸反思
《英雄》《無極》《夜宴》《滿城盡帶黃金甲》這些影片的探索并不成功,讓觀眾一度對中國式大片失望。直到《集結號》《人在囧途之泰囧》等幾部中國式大片上映才讓渺茫的觀眾看到一絲希望。2015年成為了中國式大片爆發的轉折年,一大批票房與口碑雙贏的影片出現在中國的銀幕上,2016年的《美人魚》達到了一個巔峰狀態。中國式大片的起伏狀態正是中國電影產業的真實寫照,中國電影發展的道路還很漫長,中國式大片要想突出重圍必須認清自己的缺陷與不足,才有可能得到新突破。
電影是一門綜合藝術,容納的不僅僅是藝術,更是觀眾的選擇,票房正是觀眾選擇的結果。美國類型電影的成功正是對商業價值的開發,同時又不失藝術欣賞性。隨著《英雄》成功的開啟了中國式大片時代,中國式大片追求商業利益的特征逐漸顯露。《英雄》《無極》《滿城盡帶黃金甲》都是大導演執導,投資成本過億,明星演員加盟,但是這些影片的票房與口碑如何呢?成為了中國式大片的尷尬現狀:“那種故事情節蒼白無力,豪華場面四處堆砌,徒具好萊塢大片的形式而毫無中國神韻的電影逐漸被中國觀眾所厭惡。”[1]
商業價值被導演認為是成功的標志,過度的追求商業效益淡化了對于文化內涵的挖掘,中國式大片的創作重心沒有放在敘事性和故事性的思索上,而是更多的對豪華場面的鋪設、對畫面美感和視覺造型的追求。縱觀這些影片,可以看出一味追求視聽刺激和場面震撼的中國式大片缺乏的正是能與觀眾在心靈上產生共鳴的元素,優秀的影片打動觀眾的并非是天馬行空的想象而是樸素動人的故事。過于追求影片的視覺形式,不禁讓人感嘆到底是去看電影還是去看風光片?這也正是中國式大片為什么創作不出來像《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單》那樣表面上看起來是商業的,但電影實質卻是追求深刻人文內涵的好萊塢大片。
電影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文化,語言不通但是電影能在全世界廣泛流傳,電影的魅力已經超越任何障礙。中國作為一個文化資源豐富的國家,歷史悠久,但中國式大片的導演們卻沒有很好的利用這些寶貴優勢。中國式大片缺乏的不是視覺形式,而是深刻的人文內涵。那些理應表現人性閃光點的地方卻在追求商業利益的大片中一點點消失不見,難道中華文化的悠久歷史就沒有感動觀眾的嗎?
三、中國式大片的突破措施
美國大片追求的是個人英雄主義的價值觀,而中國式大片應體現中國的獨特人文內涵,中國式大片要想少走彎路快速發展,必須結合中國電影市場的特點,實現自身的價值體現。
電影從誕生起就是作為商業元素出現的,藝術是其不可磨滅的特性。縱觀美國大片,一部成功的大片應該是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相輔相成、互惠雙贏的。中國式大片正是顛覆了商業與藝術這兩者之間的關系,過于追求商業性,才導致“高票房,低口碑”的尷尬現象。中國式大片要想取得長足的發展就必須做到商業價值和藝術價值完美的結合。好萊塢大片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美國大片受到全世界的喜歡,不僅僅是因為其較高的商業性,更是因為它有著深刻的藝術性和內涵性。上世紀80年代美國電影的四大中流砥柱馬丁·斯科塞斯、弗朗西斯·科波拉、喬治·盧卡斯、斯蒂文·斯皮爾伯格至今仍活躍在影壇,他們所創作的影片直到今天仍被觀眾津津樂道,其中科波拉的《教父》系列是世界電影排行榜的首位,其傳達的藝術價值和美國人文內涵至今都堪稱經典無人能超越。
商業與藝術向來都不是矛盾的,可是中國式大片在創作初期,因為投資成本的問題,許多導演都把影片的商業價值作為自己成功的標志,希望利用明星吸引觀眾的視野帶來經濟效益,但事實往往與此相反。反而是一些中小成本的國產電影卻得到觀眾的喜愛。名不見經傳的寧浩憑借200萬的投資拍出來賺取2000多萬的《瘋狂的石頭》,依賴的正是對敘事的把握,對影片節奏的控制得當,緊緊吸引了觀眾的胃口,讓一塊小小的石頭把幾條互不相識的線索交織在一起,多線敘事的成功也是商業因素的運用,讓觀眾眼花繚亂,票房與口碑雙贏。《飛越老人院》模仿好萊塢《飛越瘋人院》的模式,由一群平均年齡在七八十歲的老人們牽動觀眾的視線。這些中小成本電影的成功說明了影片的人文內涵才是真正的核心,商業與藝術可以并行發展。
中國式大片在發展的道路上有過低迷,但在2015年,我們可以自豪地說,中國式大片已經初步長成了,走出了初期的迷惘。2015年,《捉妖記》《尋龍訣》《港囧》《夏洛特煩惱》的成功說明國產電影票房不僅可以壓制好萊塢大片,而且在學習好萊塢類型電影的基礎上,將動作、愛情、戰爭、科幻等多種類型融為一體,用精彩的故事去演繹人們心中的那份溫暖,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風格和氣派的中國式大片。中國式大片想要獲得立足之地就必須展示和發揚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挖掘電影的人文內涵。觀眾需要的不是一場華麗空洞的電影外殼,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形象。中國式大片必須打造獨具民族特色的創新作品,才能擺脫低級庸俗的模仿和惡搞,中國式大片才能獲得長遠發展。
放眼望去,中國式大片是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必然途徑。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互聯網+”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國式大片便是中國形象的代言詞,是西方世界重新認識中國的有效途徑。今天的觀眾已不再滿足于單純的故事講述,3D、IMAX、VR等視覺技術的提升,人們對精神追求越來越高,看電影不再是城市觀眾的專權,在許多農村地區看電影成了家常便飯,國內新開影院、銀幕數量的增長是必然,據調查顯示2016年春節期間,大城市務工人員將觀影習慣帶回到三四線城市,大地院線春節期間觀影人次900萬人,躍居院線榜首,在其產出的3.16億元票房中,三線城市產出占比56%,四線城市占比16%。在這樣一個大好電影市場的條件下,中國式大片的爆發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我們的國產電影制作者也應該清楚的認識到中國式大片還有很多問題,同時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好萊塢大片正虎視眈眈盯著中國電影市場這塊肥肉。后中國式大片的未來如何?“但我們有理由相信,新世紀中國式大片在結合商業和文化為一體的創作后,將進入前所未有的銀幕新時代。”[2]
參考文獻:
[1]郭鵬群.從三部奇幻電影看中國式大片的新突破[J].電影文學,2016(11):29-31.
[2]徐穎濤.對新世紀中國式大片《集結號》的思考[J].電影文學,2013(23):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