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偉
摘要:在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的過程中,要想實現美麗鄉村的建設目標,就需要強化對鄉村視覺形象設計的重視程度,進而為提升新農區的地方形象、強化地方的影響力奠定基礎,以此來助力于國民經濟的穩步前行。在此過程中,城市文化的逐步滲入,促使傳統鄉村審美理念隨之發生了變化,而借助地域性傳統文化的融入,能夠以基于傳統文化下視覺景觀體系的打造,為優化鄉村建設的視覺形象奠定基礎。本文以南陽市為例,針對地域性傳統文化在美麗鄉村視覺形象提升中的應用與創新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一系列對策。
關鍵詞:地域性傳統文化 美麗鄉村 視覺形象 提升 應用對策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6)15-0178-02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因城市化建設進程的推進,致使鄉村地區傳統文化在逐漸消失并陷入傳承危機之中。而廣大的農村地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孕育之所在,是傳統文化之根,為了實現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保護,在建設美麗新農村的過程中,就需要積極將地域性傳統文化融入到農村視覺景觀體系的建設之中。借助地域性文化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融合,能夠為提升新農村的自然景觀與人文精神面貌奠定基礎,同時是實現對傳統文化繼承與保護、守住國人之精神家園的重要途徑。
一、將地域性傳統文化融入到美麗鄉村視覺形象中的意義
在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的過程中,落實新農村視覺形象設計工作,需要針對農村的建筑、公共設施以及導視系統等落實規劃設計,以此來提升打造完善的農村景觀形象體系,為實現美麗鄉村建設目標并提升鄉村在地域乃至全國的影響力奠定基礎。而將地域性傳統文化融入其中,起到了如下的作用:
(一)實現地域性農村文化的有效推廣
目前,中國的城市與農村在發展速度上存在著極大的差距,這一不平衡性的存在使得我國在全面加快城市化建設進程的過程中,大量的農村青年逐漸涌向城市,對城市生活的向往使其遠離故土的同時,也忽視了生育養育自己這片土地上的文化。中國人自古講究落葉歸根,但是這一思鄉之情在現代的青年群體中逐漸淡化,而借助對鄉村視覺形象的設計,將地域傳統文化融入其中,能夠激發這片土地上人們的愛鄉之情,促使其在感受到家鄉美好的同時,去追尋文化的根脈,在這片土地上,當鄉村居民找到了這種獨特的幸福感后,也就實現了對地域傳統文化的傳承,為實現傳統文化的推廣注入了動力之源。
(二)實現對地域傳統文化的保護與深度挖掘
在全面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的過程中,從視覺形象設計角度出發,能夠促使相應的設計師們借助自身專業特長的發揮,在提高對鄉村視覺形象設計重視程度的基礎上,積極投身到這一事業之中,以此來實現對區域鄉村傳統文化的深度挖掘,借助傳統文化的融合來賦予地域鄉村以獨特的風貌,同時,也能夠充分將鄉村所孕育的傳統文化最大程度的展現在世人面前,在激發人們保護民族傳統文化情節的同時,為實現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奠定基礎。
二、將地域性傳統文化運用于新農村視覺形象中的現狀
(一)該項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
美麗鄉村視覺文化設計這一概念是從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后逐漸走入大眾視野的,在黨中央的全面要求下,我國開始針對新農村建設逐步落實了視覺文化的設計與打造,在此過程中,地域性傳統文化對于提升鄉村視覺審美效果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且保護鄉村傳統地域文化也是迫在眉睫。但是,基于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特點,很多地域性的傳統文化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逐漸走向消亡邊緣,加上這一工作在開展之初缺乏完善的理論指導體系,致使舉步維艱。此外,農村地區本身對視覺景觀打造以及傳統文化保護等缺乏重視,因此,面對一系列阻礙性因素的存在,使得該項工作目前依舊處于起步階段。
(二)尚未充分體現出地域性特色
當前,在河南省南陽市已經針對這一工作內容進行了初步的踐行與嘗試,并且相應的重視程度也隨之提升,但是,在實際落實的過程中,這一視覺設計呈現出了單調甚至比例失調的問題,且在視覺景觀設計中,忽視了對地域傳統文化的融入,使得景觀設計缺乏地域性特色。同時,因在一線城市的鄉村建設中有著形影的成功案例,進而在模式化思維的局限下,致使視覺形象設計千篇一律。此外,在農村青年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的過程中,使得地域傳統文化的繼承逐漸斷了根,加上這一意識理念不強,使得地域傳統文化逐漸流失,這也使得在設計鄉村景觀形象的過程中,對地域性傳統文化挖掘的難度加大,而缺乏特色化的景觀形象設計,無法滿足大眾審美之需,進而也就無法實現這一設計的價值。
(三)在運用中缺乏前瞻性眼光
在實際開展地域性視覺形象設計的過程中,雖然有著專業的建設與設計團隊,當地農村居民也參與到了其中,但是,因農村居民本身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不足,受到認知的限制致使無法提供全面的信息內容,加上外來團隊對當地文化內容的掌握是有限的,進而在踐行的過程中受到思維意識的局限而致使美麗鄉村視覺形象設計缺乏前瞻性。同時,在農村地區,相應居民本身的審美意識理念就存在著一定的滯后性,在某種程度上為了迎合地區居民審美之需,也使得在運用地域傳統文化進行視覺形象設計時缺乏前瞻性。
三、以地域性傳統文化的運用提升美麗鄉村視覺形象之創新途徑
(一)融入地域性傳統文化,建設美麗鄉村視覺形象所應遵循的原則
在打造美麗鄉村的過程中,將地域性傳統文化融入到鄉村視覺形象設計中,需要遵循如下幾點原則:第一,保護與創新相結合。地域性文化的構成元素較多,包含了農村地區的民風民俗,除了單純的文化如民間傳說、美術以及音樂等文化藝術形式外,還包含了鄉村地區的土木建筑,因在不同地域的鄉村中,相應建筑風格即是一種獨屬于地方特色的文化,所以,針對具有保護價值的古村落等,要始終堅持整體性原則,以保護為基礎兼顧創新,以歷史沿革為基礎,實現對村落布局以及色彩等的創新,進而賦予其以獨特的視覺形象。第二,是按文化資源的傳承并堅持可持續發展性。一方面要針對地域性傳統文化資源進行保護與利用,以避免因開發設計而帶來的破壞,另一方面,將自然景觀與農業景觀設計相結合,以保護與開發的并重來踐行可持續發展原則。第三,公眾參與性與產業導向多樣性。所謂的公眾參與性指的是在實際建設中,要以政府為主體,堅持公眾參與性,以促使相應的景觀設計真正的迎合農村居民的審美之需,打造出其心目中的美麗家園;同時,要將生態、觀光、人文以及體驗相結合,實現對鄉村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以及利用,以服務于農村經濟的發展之需。
(二)具體應用與創新的對策
1.針對鄉村建筑實現傳承保護型的建設與打造
在河南省南陽市的鄉村地區,存在一些古村落,而這些古村落在經歷歷史長河洗禮的過程中,成為了地域性文化的重要構成元素。在改革開放至今,很多古村落在城鎮化建設的沖擊下而逐漸走向消亡,相應的建筑、農田水系以及植被等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進而使得傳統鄉村文化逐漸消失。因此,將地域性傳統文化融入到鄉村視覺形象建設的過程中,就需要以保護為基礎,以將古建筑的活態化特征進行充分復原與保留,針對村落的風貌進行整治,并完善配套設置,同時以文化資源保護為主體,實現鄉村旅游觀光景點的打造,以特色地域傳統文化賦予鄉村以獨特的審美,進而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并實現對傳統文化的保護繼承與發揚光大奠定基礎。
2.實現創新與新建
在我國的偏遠農村地區,相應的基礎設施一直以來都相對滯后,加上自然災害等的影響,致使鄉村的視覺形象極低,每當人們看到這樣的村落,貧窮、落后等感覺充斥心頭,而這種貧窮與落后也使得當地居民逐漸流向大城市,傳統文化的傳承逐漸斷了根。而在黨和政府的努力下,近年來逐漸加大了對農村地區建設的投入力度,借助重建的方式來打造出美好家園,也促使農村居民能夠在安居樂業的鄉村生活中,成為地域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在實際踐行的過程中,要在保護鄉土文化的基礎上,結合當地的民風民俗進行視覺景觀的打造,在保證具備傳統文化特色鄉土風貌的基礎上,通過重建基礎設施等方式,以創新為載體,不斷挖掘地域特色傳統文化內容,并融入到視覺形象設計之中,以鄉村產業為導向進行合理規劃布局,并實現具備地域傳統文化特色公共文化的打造。
3.進行深度的挖掘與改造
在踐行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視覺形象設計中逐漸呈現出了千篇一律的現象,缺乏地方特色,很多時候還因新文化的帶入而逐漸將傳統文化擠向了邊緣。因此,要想將地域傳統文化融入到鄉村視覺形象建設中,就需要針對這一問題的存在,對地域傳統文化進行深度挖掘,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造工程的實施,將鄉村傳統特色文化融入其中。在實際踐行的過程中,要在對村落進行合理規劃布局的基礎上,將生態景觀、產業布局以及居民形態相融合,同時充分融入當地鄉村的特色文化內容,以此來服務于地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四、結語
綜上,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要想實現美麗鄉村建設之目標,并實現對地域性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就需要進一步提高對鄉村視覺形象設計工作的重視程度。在實際踐行的過程中,需要在明確將地域傳統文化融入到鄉村視覺形象中的價值的基礎上,結合這一工作開展的現狀與原則,從保護傳承、創新與新建、深度挖掘與改造這三面入手,以借助地域性傳統文化的融入來提升鄉村視覺形象與美麗,為實現美麗鄉村的打造并實現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鄭文堂,鄧蓉,華玉武,高建偉.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鄉村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J].現代化農業,2015,(02):46-48.
[2]張偉.傳統村落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芻議——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角[J].江南論壇,2014,(01):48-49.
[3]丁成際.當代鄉村文化生活現狀及建設[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4,(08):39-42+91.
[4]王麗霞.談美麗鄉村建設中傳統生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J].山西建筑,2016,(07):4-5.
[5]姚令華.信陽美麗鄉村建設中的文化傳承研究[J].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1):3-5+22.
[6]盧淵,李穎,宋攀.鄉土文化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保護與傳承[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3):69-74.
[7]潘玉.非遺傳承和美麗鄉村建設共同發展的思考[J].管理觀察,2013,(27):171-173.
[8]徐成鋼,施俊天.論鄉村景觀建設中的視覺生態觀——以浙江省金華市新農村的視覺生態建設為例[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3):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