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駿(南京市寧海中學體育組,江蘇 南京 210024)
高中生足球動機消退及運動中斷現象的探析
武文駿
(南京市寧海中學體育組,江蘇 南京 210024)
2008年,中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發展計劃正式啟動。如今,依托校園開展足球運動,不僅成為了目前我國足球普及和發展的主流模式,同時學校作為一種載體,也成為了今后我國足球后備人才培養的重要渠道。然而,筆者在進行基層足球教學和訓練的過程中發現:青少年尤其是高中生在參與足球的初期對足球運動保持著高昂的熱情,但是這樣的熱情并不持久,相當數量的高中生發生了熱情消退甚至運動中斷的現象。本文在對文獻梳理和專家訪談的基礎上,結合筆者多年參與專業足球訓練和教學的雙重經驗,從足球運動本身的項目特點以及教學因素等方面,對高中生參與足球動機消退和運動中斷的成因作了簡單地剖析。
1.1文獻資料法
利用“知網”“萬方”等網絡文獻數據庫搜集2008年至今有關我國校園足球研究方面的相關文獻,對其進行梳理和篩選。
1.2專家訪談法
對2名A級足球教練員、3名從事校園足球教學工作的教師以及2名足協管理人員進行開放式訪談,對訪談內容進行記錄并整理。
1.3邏輯分析法
在文獻整理和專家訪談的基礎之上,對目前我國校園足球環境下高中生足球動機消退和運動中斷的成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途徑。
2.1項目特點——協調性和球感障礙
影響高中生參與足球動機消退和運動中斷的首要因素是由足球項目本身的特點所產生的。人類的雙腿或下肢的功能主要是用來站立、行走、奔跑,以及維持這一過程中身體重心的平衡。大多數運動項目包括籃球、排球、網球等,下肢的主要功能均未脫離這一范疇,但技術動作的實現主要是依靠雙手——手是完成技術動作的主要器官。在進行諸如籃球的運球、網球的握拍等動作時,雙手作為一種經常使用工具的器官,并沒有出現對球或運動工具兼容上的問題。然而,足球運動中下肢除了完成包括站立、行走、奔跑,以及這一過程中身體的平衡之外,還需要依靠雙腳來行使手的基本功能——作為工具來完成技術動作。而足球運動中雙腳用來觸球的位置主要是腳背和腳內側、外側,這些位置由于其解剖學特征——凹凸不平的腳骨,給對球的控制上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足球運動項目這些固有的特點造成了高中生足球運動參與時遇到的第一個問題便是協調性和球感障礙。在筆者教授的高中生群體中,比賽和練習中一個明顯的矛盾便是:初學者往往會保持高速的運動而無法有效控球;有效控球時卻無法保持高速的運動。解決協調性和球感障礙需要參與者投入大量的時間和專注的訓練,因此高中生足球初學者很難在短時間內找到無論是個人技術還是小范圍配合上的樂趣。所以,這種對于身體協調性和球感的高度要求,成為了高中生參與足球運動時的第一道門檻。
2.2教學因素——傳統教學的適應性問題
高中生參與足球動機消退和運動中斷的另一因素是由教學層面所產生的。基于前述足球運動項目的自身特點,足球教學的首要目的便是從技術動作上對足球參與者進行教授、糾正、鞏固和強化。動作技術學習理論認為,動作技術的形成具有3個階段:認知階段、連續階段、動作自動化階段。足球運動因其激烈的對抗性,在比賽情境中獲得樂趣的關鍵因素便是參與者能夠有效地控制住球,而有效控球的前提條件便是足球技術動作的高度自動化。然而,傳統足球教學為了實現參與者足球技術動作的高度自動化,往往采用了競技體育領域的訓練思維——從基本功到具有一定難度的動作;從原地技術到運動中技術的逐步過渡。這一訓練思維對于具有強烈、持久足球參與動機的體校、體工隊、俱樂部球員來說無疑是一種較為成熟的解決方案。但是對于學生群體而言,此類教學方法往往在學生尚未獲得比賽樂趣——即技術動作尚未具有一定自動化程度前,便出現了動機消退和運動中斷的現象。
此類現象的出現是因為競技體育領域中的訓練思維在教學情境中出現了不適應的問題:(1)競技體育領域中的參與者和足球教學情境中的參與者在參與目的、動機、意志和對足球運動的理解上有著顯著的差別:競技體育領域的參與者對足球運動具有強烈的參與動機、意志和堅持性,參與足球的直接目的在于期望自己足球生涯的職業化,此類參與者對于從枯燥的基本功訓練到實戰的過渡有著很好的適應。而學生群體參與足球運動往往是由于熱愛和主觀好奇的共同作用,參與足球運動主要是期望獲得樂趣,對于足球運動雖然有著強烈的參與意識,但意志和持久性并不樂觀。(2)競技體育領域中足球技術動作的教授一般是從最基本的球性,也就是顛球教起。顛球對于足球球性的提高和技術動作的高度自動化有著顯著的作用。但是,這一訓練自身的效果——無論是參與群體的主觀評價(球感)或技術掌握的客觀指標(連續顛球的個數),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體現出效果。對于意志和持續性較差、急切希望獲得足球比賽樂趣的高中生群體來說,這種練習方法很容易帶來枯燥感,從而造成興趣和動機的喪失。而作為運動中技術基礎的原地技術,由于缺乏對抗情境,也會使高中生群體感到脫離實戰,從而降低練習時的熱情和投入。
3.1足球運動參與的低齡化
針對足球項目本身的特點,解決高中生足球運動參與中協調性和球感的障礙,首先需要實現足球運動參與的低齡化。足球發達國家多將8~9歲甚至更早年齡段,作為足球運動的啟蒙階段;10~15歲作為基礎技戰術的學習階段。依據學齡兒童的年齡參照,8~9歲為小學三、四年級,對這一階段的學齡兒童進行足球啟蒙教學,不僅有益于對足球興趣的培養,同時對于協調性、球感的養成也符合這一年齡參與者生理和心理的特點。
3.2足球運動教學的層級化
在低齡化的基礎上,足球運動教學的內容還需要實現層級化。層級化的內涵在于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群體循序漸進地教授足球運動的不同內容。如同數學、英語等課程的教授一樣,足球運動的教授也應當采取針對不同年齡、年級環環相扣的模式。我國目前各大、中、小學對于足球課程內容的選擇,普遍采用“從零教起”的方法。這一方法雖符合目前國內學生群體足球基礎較為薄弱的現狀,但是從長遠來看并不符合足球運動發展的規律。事實上,在足球發達國家中,足球運動的教授無論在學校亦或是俱樂部,對各年齡段的參與群體都有著不同的內容和標準——足球運動所教授的內容依據各年齡段參與者生理和心理的特點量身定制。現階段受制于軟、硬件資源的限制,大面積地采用層級化的足球教學模式雖在國內不夠現實,但仍應當在一些地區采取試點的方式來逐步探索和推廣。
3.3通過比賽誘發探索意識
在具體的教學方法上,應當放棄“從基本到難度,從原地到運動”這樣一種較為線性的教學思路。教師針對不同參與水平的群體,可精心設計出不同難度的比賽情境;通過在比賽過程中同時獲得成就感和一定的挫折體驗,激發出學生主動探索并學習足球基本技術的意識。在學生針對自身“缺什么,學什么”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提高比賽情境的難度級別——通過以賽代練,逐步培養學生參與足球運動的主動性和持續性,發揮學生足球學習的主體作用。
3.4教師的引導者角色
在發揮學生足球學習過程中主體作用的同時,教師還應當發揮自身引導者的角色。
高中生處于青春期心理變化的重要時期,在足球運動參與中會出現包括壓力、焦慮、完美主義等負面情緒。因此教師除了應當對學生足球技術動作的學習進行教授、糾正、鞏固和強化,對于學生在足球學習過程中出現的諸多不良心理因素也應當合理地去引導,通過對學生短期心理狀態的干預,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運動心理特質。
[1]徐金山,陳效科,金嘉燕.對日本青少年足球發展進程的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2,38(5):15-18.
[2]武文駿.對培養青少年參與校園足球的經驗性思考[J].青少年體育,2015 (27):11-12.
G843 文獻標識碼:A
1674-151X(2016)08-025-02
2016-06-24
武文駿(1990~),中教初級,本科。研究方向:運動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