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敬原(國際海洋城濤雒小學,山東 日照 276800)
小學田徑教學質量提升新途徑
——從興趣培養入手
丁敬原
(國際海洋城濤雒小學,山東 日照 276800)
田徑自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世界上最為普及的運動之一。田徑融入到教育體系當中,有助于學生品質的全面提升。但受到田徑運動自身訓練方式與運動特點的影響,田徑教學顯得十分單調、乏味,長期的實踐探索中這種問題一直沒能得到解決,使得學生興趣減退,教學質量下降,阻礙了體育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針對這一問題,本文將小學田徑教學質量提升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學生不感興趣的成因,進而在新的教育體系下提出優化小學階段田徑教學質量的途徑,以興趣培養為切入點,旨在實現新途徑探索與具體實踐。
1.1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對小學生田徑課程學習興趣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外在影響因素。小學生由于受自身特性的影響,學習目的不夠明確,意志力較差,較容易受到社會因素與家庭環境方面的影響。當代小學生多數為獨生子女,更是每一個家庭的寵兒。這導致家長想要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環境而過分盲目地為學生補習文化課,對利用課余時間去參與到體育鍛煉當中并不支持。因此,小學生對田徑課開展的認知則停留在可有可無的思想理念上,在學校課堂中無法嚴格要求自己,加上田徑課堂的枯燥、乏味,長此以往小學生對田徑課堂失去興趣,甚至會產生負面情緒。另一方面,一些小學生參與到體育課中目的僅僅是為了體育測試可以達標,而并非強身健體的正確目標。學校評優對體育成績的不重視,一定程度上對學生忽視體育鍛煉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1.2教師因素
教師的影響因素可以從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視角以及學生積極性等3個方面作為出發點:(1)教學設計缺乏合理,教學方法與手段嚴重脫離小學生發展實際。當前小學田徑教學當中所運用的教學方法是由傳統競技體育訓練方法演變而來,專業性毋庸置疑,但小學生對此適應能力較差。一些教師在開展田徑教學的過程中,將“育人”的基本理念扭曲化,轉變為單純的傳授技巧,教學手段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忽視了小學生身體素質,如中長跑教學開展中,運用生硬的教學手法讓學生開展學習,忽略了學生之間的差異,只注重以成績與評分為衡量標準,忽略要點解讀與價值呈現,學生對鍛煉價值不理解導致對課程失去興趣。(2)教師眼光定位不尊重學生差異,特長生與體弱生缺乏針對性教學。教師對特長生在開展教學中過分關注,而體弱生的能力培養與興趣養成則被忽略,最終教學實效性得不到均衡發展。這扼殺了學生學習動機,忽視了學生學習興趣。(3)教師注重技術教學,興趣培養被忽視。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技術教學在小學田徑課堂中依舊占據主導地位,學生興趣所能夠帶動的教學質量提升并未得到重視,造成難教、難學的尷尬局面。
2.1營造良好的運動氛圍培養學生田徑興趣
小學田徑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應該意識到學生是整個教學體系的主人,教師在田徑課堂中起到的是引導者的作用。小學生田徑教學的接受度好與壞,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關聯性較強。只有改革傳統的教育觀念,才能構建一個和諧的師生關系,消除學生在參與學習過程中的緊張與消極情緒,激發學生內在動力,更好地融入到田徑教學環境中,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教師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積極營造課堂氛圍。例如,在進行田徑教學之前,教師可對即將開展的田徑運動進行必要的介紹,講解正確運動方法的同時,明確這項運動對于學生身心健康的促進作用,讓學生在主觀思想上轉變觀念與心態,意識到田徑運動對于自身發展的價值,為表述更加直觀,教師可以舉一些中外田徑運動杰出運動員的例子,講述奮斗歷史與拼搏精神,消除學生對于田徑運動的壓力,增強學生參與田徑教學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良好的運動氛圍營造,有助于學生增強對田徑學習的興趣,進而投身其中,在興趣的引導下完成教學內容與知識的積累。
2.2引進趣味性教學培養學生田徑興趣
從田徑教學內容來看,田徑教學本就相當枯燥、乏味,導致學生參與性不強。作為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雖然無法改變田徑教學當中的各項基礎性的內容與知識結構,但可以通過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的優化使得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完成課程優化與創新。當然,這一過程需要以學生興趣為依托,完成教學過程的趣味性探索。創新教學實踐,離不開教師的努力,這一過程要在教學目標的引導下,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創新訓練。例如,在進行短跑教學時,教師應向學生示范技術規范動作,待學生基本掌握后,可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創新引導學生進行短跑訓練,如直線接力、阻礙繞跑接力等創新教學方法。以直線接力為例,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小組,每個小組可由3~5名同學組成,小組由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運動技能掌握情況進行劃分,利用場地進行接力比賽,對獲勝的隊伍提供獎勵。這樣的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競爭精神,在創新教學方法的推動下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改革效果顯著。但這一過程開展應該關注的問題是,趣味性教學培養應該以小學生發展現狀為根本,避免過高要求導致教學效果與興趣培養適得其反。
2.3重視勞逸結合培養學生田徑興趣
小學生剛剛接觸田徑教學,勞逸結合的把握對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至關重要。作為教師,在開展小學田徑教學中提高教學質量需要關注學生的年齡特點,對運動量進行具體衡量,保證在勞逸結合的前提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在進行訓練的過程中,教師為追趕進度而不考量學生的具體情況,將加重學生田徑課程學習壓力,致使學生身心俱疲,嚴重時將造成運動損傷。可見,重視勞逸結合,準確控制教學任務量成為培養學生興趣的關鍵性因素。以跳高運動為例,學生在訓練一段時間之后,教師應該安排學生停下來休息,之后再投入到簡單的游戲環節當中,避免高強度、持續性的跳高運動對學生產生精神壓力。游戲環節不單單有助于學生快速恢復體力,也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運動興趣的養成。在開展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勞逸結合,不斷地為學生提供放松自我的機會,調動學生的運動熱情,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2.4引入生活體育器材培養學生田徑興趣
在田徑教學中進行興趣的培養,需要引入小學生感興趣的場景或者生活物件,進而增強對運動內容的理解與感知。如果在田徑課堂教學當中,教師能夠將學生生活當中經常玩的一些物品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則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與熱情,使學生倍感親切與新鮮,自然而然地接受教學內容。這種方法不失為一種良好的教學實踐,有助于增強田徑教學效果。例如,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使用小學生經常玩的一些小沙包、皮球等物品引導學生進行投擲訓練,使得學生能夠在歡快的環境中學習,感受到投擲的快樂,且能夠在不斷躲閃與奔跑中加深對短跑教學的理解。再如,教師可以充分運用橡皮筋替代橫桿,引導學生完成跳高的練習。對于學生而言,在游戲中完成教學更容易被接受與應用,學習興趣得以提升的同時提高教學質量。
新課改背景下,教學環境與教學主體地位已經發生轉變,進行教學過程中更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價值。因此,本次研究以小學田徑教學為例,以興趣培養為基本目標,探索與拓展田徑教學新途徑。教學目標的優化、教學實踐的探索以及教學手段的創新,成為小學田徑教學質量全面提升的重要途徑。
[1]孫南,鐘宇.不同田徑教學內容對學生情境興趣激發的實驗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2):88-92.
[2]李會明,尹明輝,聞忠波.少兒趣味田徑運動引入小學體育課堂的可行性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3(19):61-62.
[3]段平肖,王向東.晉源區小學引入少兒趣味田徑教學的可行性研究[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4(S1):101-103.
[4]孟欣.少兒趣味田徑在我國城鎮中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推廣現狀分析[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5(9):81-83.
[5]王瑞平.高校田徑教學中寓教于樂理念的實施途徑[J].運動,2010(1):121-122.
G807.1 文獻標識碼:A
1674-151X(2016)08-067-02
2016-06-20
丁敬原(1989~),本科。研究方向:小學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