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英歌(浙江樹人大學公體部 浙江杭州 310015)
?
浙江省高校課外體育俱樂部的長效機制研究①——以浙江樹人大學為例
馮英歌
(浙江樹人大學公體部 浙江杭州 310015)
摘 要:運用系統分析、訪談、調查等方法對浙江樹人大學開設的課外體育俱樂部進行研究,得出結論:對制度執行不力,缺乏技術指導等是影響其運行的主要原因,構建課外體育俱樂部長效機制系統圖,建議在政策層面加強重視程度,建立激勵措施。關鍵詞:高校 課外體育俱樂部 長效機制 研究方法
浙江樹人大學自2011年以來,已開展了3年課外體育俱樂部活動,保持15個以上課外體育俱樂部,主要針對大一、大二學生開展,每周一到周五課外活動時間開展活動,有專門同學負責組織活動,實行簽到制度,俱樂部會員可以通過打卡器和手工簽到等方式進行簽到,活動一小時后再簽一次,學校有轉款支持俱樂部活動,俱樂部起初階段,學生熱情很大,參與度很高,但隨著時間推移,俱樂部日漸蕭條,校體委相關領導和俱樂部指導老師先后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學生座談會等),但依然沒有很大改觀,該文研究以浙江樹人大學15個課外體育俱樂部為例構建浙江省高校課外體育俱樂部的長效機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實用價值,為高校繼續推行體育俱樂部發展,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和提高學生體質提供堅實的理論參考。
2.1 研究對象
浙江省高校體育俱樂部——以浙江樹人大學課外體育俱樂部為例。
2.2 研究方法
2.2.1 系統分析方法和比較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高校體育俱樂部運行是一個系統工程,該研究將從俱樂部的設置依據、日常管理機制、保障機制、考核機制與獎懲機制等環節,運用比較分析法對不同地區、不同高校在不同階段開展體育俱樂部所采取的政策、措施進行對比分析,為研究建立高校體育俱樂部長效機制提供經驗和啟示。
2.2.2 專家訪談法
對相關專家進行電話訪談、面對面訪談、網絡郵件訪談等形式進行,訪談的問題包括高校體育俱樂部產生背景、起初想要達到的目標;高校開設體育俱樂部的意義;高校體育俱樂部的資源管理;高校體育俱樂部的服務設計與推廣;滿意度和效果如何。
2.2.3 問卷調查法
根據專家訪談的結果、查閱文獻資料、實地考察、指導體育俱樂部運行的經驗等,為該研究提供有理有據的支撐。
3.1 概念界定
3.1.1 俱樂部
所謂俱樂部(Club),就是由企業經營者出面組織,會員在自愿、互助、互惠的基礎上自主參加,并有相應的權利和義務的協會或團體。
3.1.2 長效機制
“長效機制”的涵義是長期保證制度正常運行并發揮預期功能的制度體系,它的核心在于長期性、有效性。
3.1.3 高校課外體育俱樂部長效機制的涵義
高校課外體育俱樂部長效機制有兩層涵義:一是促進高校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二是促進高校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穩定的提高。
3.2 浙江省高校課外體育俱樂部的現狀分析
3.2.1 開設項目情況分析
浙江樹人大學課外體育俱樂部已連續開展5年的時間,俱樂部會員的基本都是以大一學生為主,只有2013年允許大二的學生參加。從指導老師的實際參與情況看,2010年和2011年老師都是參與指導的,但是自2012年之后指導老師基本不參與俱樂部的實際指導工作或現場指導工作,究其原因,老師們已缺乏前2年的新鮮感、領導部門對俱樂部的工作重視程度不夠,指導和不指導在考評方面并沒有區別,且并沒有評選出優秀指導老師,對不參與指導的老師也沒有相應的制約措施。從開展俱樂部的數量來看,有減少的趨勢。
3.2.2 制度建設情況分析
通過調查,浙江樹人大學開設的所有俱樂部均有相關制度支撐和保障,為:章程、組織機構、會員制度、獎懲制度、考核制度、值班、例會、財務等,制度涵蓋面很廣,但是在執行的過程中缺乏力度,致使有些制度6年來很少修改和完善,甚至沒有修改。
3.3 浙江省高校課外體育俱樂部的制約因素
3.3.1 政策層面
課外體育俱樂部章程第三章第十條規定了各負責的選舉產生辦法,但在實際操作的時候負責人基本以指定的方式確定,且幾年來并沒有公開評獎評優,也并未見到相關會員接受處罰,俱樂部章程第六章第22條規定了例會的周期、參加人員及相關規定,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并為嚴格執行例會制度,調查得知,相關會議只有一學期一次的座談會,由相關部門領導和俱樂部主管老師組織開展。
學校的政策支持主要體現在經費方面,以每生5元的標準直接下撥到主管部門,經費的用途基本是給值班的同學發勞務費,所以,很少見到以俱樂部的名義舉辦體育活動。俱樂部管理方面,從制度的角度看,俱樂部管理中心主任由分管體育工作的校領導擔任,副主任由各職能部門及各學院分管體育工作的領導擔任;成員分別由校團委、公體部、校學生社團聯合會及各俱樂部學生負責人擔任。設名譽主席(相關學院領導)、主席(指導教師)各一名。俱樂部部長、副部長各一名(學生),干事若干名(學生),負責俱樂部的日常工作。俱樂部下設辦公室,宣傳組,競賽組和外聯組。機構設置較為合理,安排得當,職責明確,但因為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執行力度不打因而目前效果不佳,本來很好的設想現在只變成了機械的打卡,俱樂部負責的同學本應承擔起組織俱樂部活動的帶頭人,而現在卻變成了手持“POS機”的活木偶。調查中發現,這些學生毫無興趣可言,沒有成就感,沒有能力的提升,也沒有得到身體上的鍛煉。
3.3.2 指導老師層面
主管部門對指導老師有一定的要求,但并沒有對不同的老師區別對待,既缺乏鼓勵措施,也缺乏制約措施,有沒有經濟方面的補貼,導致最后管與不管差不多,指導與不指導也無差異,既無物質方面的匯報,也缺乏榮譽和精神方面的鼓勵,因此,部分堅持下來的老師也僅僅憑借熱情指導責任俱樂部,時間久了也只是維持,而缺乏創新。
3.3.3 學生層面
因課外體育俱樂部主要針對的是在校大一學生,因此,對俱樂部學生進行抽樣調查,對“學生在參加課外體育俱樂部學習和掌握技術的程度”調查記過得知,有47%的同學表示沒有進步,33%的同學表示進步不大或有一些進步,20%的同學表示不知道,沒有同學選擇“進步很大”這一選項,說明課外體育俱樂部在提高體育技能方面給學生的幫助并不大。對“希望指導老師提供技術指導嗎?”調查記過顯示,73%的同學非常希望或這希望有老師指導,27%的同學表示有沒有指導都可以,沒有同學選擇“不希望”老師提供指導。對“課外體育俱樂部的涵義了解程度”進行調查發現,課外體育俱樂部的同學了解或者一般了解課外體育俱樂部的涵義。這說明,學校對課外體育俱樂部的宣傳力度還有待提高。
高校課外體育俱樂部要想長效運行,學生持續的、自愿的、積極的參與才是根本,由此,應該從以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甚至通過一些政策引導,讓學生先參與進來,只有這樣俱樂部長效才存在可能,否則,無論政策給予多大的支持,指導老師技術多么高超,場館多么寬裕,如果沒有學生的參與是不可能長期生存的,當然也不能長久,長效機制也就無從談起。
5.1 結論
(1)課外體育俱樂部制度涵蓋面較為全面,但是在運行過程中很好修改和完善,在制度執行方面力度欠缺,獎懲之間并沒有明顯的界限課外體育俱樂部的參與對象已大一學生為主,老師的指導效果不明顯,且俱樂部數量有減少的趨勢,課外體育俱樂部的項目設置與校運動隊的競賽成績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
(2)280%的同學表示在課外體育俱樂部運動過程中進步不大或沒有進步,沒有同學選擇不希望有老師指導,73%的同學非常希望有老師進行技術指導,缺乏老師指導或者老師指導不利嚴重影響了課外體育俱樂部的參與度。
5.2 建議
(1)建議學校在政策層面更加重視,重點考慮促進學生參加課外體育俱樂部的制度,比如學分,課外體育俱樂部考核不合格則體育課即為不及格等。出臺一定的鼓勵措施,促進老師能夠持續的為課外體育俱樂部提供技術指導,如根據實際情況,評選優秀課外體育俱樂部指導老師,按校優計入職稱評定,對指導不利的老師,給予一定的扣分或者處罰。
(2)不斷修改完善制度,學生在參與課外體育俱樂部的過程中,以及指導老師提供技術指導的過程中,對學生參與的興趣、積極性、自主性等方面出現的問題及時反饋,并狠抓落實,形成一個良性循環,課外體育俱樂部的長效性才有保證。
參考文獻
[1]田建民.糧食安全長效機制的構建與實證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10.
[2]謝慶偉,秦華奇.運用ISO構建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質量管理體系的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2,31(1):99-102.
[3]汪英.高校體育俱樂部可持續發展研究[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 2007,20(10):59-61.
[4]湯顯鋒.浙江省高校實施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發展研究[D].蘇州大學,2010.
[5]鄭鐵鑫.西安市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運營管理研究[D].西安體育學院,2012.
[6]劉海燕,于秀,孫夕鷺.公共服務視角下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發展長效機制的構建——以遼寧省為例[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 2013(2):79-82.
作者簡介:馮英歌(1983—),男,漢,山東棗莊人,碩士,職稱:講師,現任浙江樹人大學公體部教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課題來源:①浙江省高等教育學會課題,編號:zgt20141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6.123
中圖分類號:G80-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2(c)-01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