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曄丹
(貴州省遵義市環境宣教中心,貴州 遵義 563000)
?
赤水河遵義段環境保護的現狀及對策
張曄丹
(貴州省遵義市環境宣教中心,貴州 遵義 563000)
摘要:指出了赤水河是長江中上游干流唯一沒有被開發利用的支流,是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自然保護區,并被譽為英雄河、美酒河、美景河、生態河,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同時,赤水河具有豐富的水能資源,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由于赤水河流域水資源保護與開發過程中各種矛盾的存在以及赤水河為跨省界河流的特點,導致在赤水河流域水資源保護過程中存在一些困難。闡述了赤水河流域的保護利用價值,剖析了赤水河流域環境保護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提出了赤水河流域環境保護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赤水河;環境保護;困難問題;改進辦法
1赤水河遵義段基本情況
赤水河為中國長江上游支流,發源于云南省鎮雄縣,全長523 km,流域面積2.04萬 km2。赤水河流域(遵義段)是以赤水河干流畢節入境斷面至赤水市出境斷面止(含習水河出境斷面),涉及遵義市的5個縣(市)77個鎮(鄉、辦事處)。
2赤水河遵義段環境保護工作現狀
(1)全面實施了河長制考核制度。自2009年起,遵義市在赤水河流域遵義段全面實施了“河長制”管理。將所屬市人民政府、縣(市)人民政府、鄉(鎮)人民政府的負責人作為“河長”,層層推進赤水河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并將赤水河環境保護工作實績作為“河長”政績考核的1項重要內容。這1種機制的建立,不但落實了地方政府對環境質量負責的原則,也充分調動了“河長”們的干勁,促進了環境監管工作,加快了流域治理的進程。
(2)生態文明制度改革全面推進。①完成了《赤水河流域自然資源用途管制研究》,擬定了自然資源統一登記確權工作方案,以農村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及林業資源產權登記為突破口,啟動了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改革,并建立了分級分類管控措施。②編制了實施了《赤水河流域遵義段生態紅線劃定工作方案》,將赤水河流域遵義段按照鼓勵發展區、限制發展區、禁止發展區劃定了生態功能保護紅線、環境質量保護紅線和資源利用保護紅線。③赤水市作為全國5個自然資源資產審計試點城市之一,完成了赤水自然資源資產審計工作,探索建立了相關制度,為全國開展自然資源資產審計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3)環境管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①制定了《遵義市國控污水處理廠自動監控設施委托運營考核實施意見》,在整個貴州省率先推行國控污水處理廠自動監控第3方運營。在此基礎上,遵義市還逐步將第三方運行向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工業污染治理等領域延伸;②創新環保投資融資方式,推動環保基礎設施建設。赤水河流域遵義段各縣市采取BOT+BT+EPC等多種投融資方式,積極推進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全覆蓋,積極推進企業廢水集中連片治理;③創新環境監管體制,充分發揮聯合執法機制的作用。遵義市在自身開展專項執法行動的同時,還與瀘州市簽訂了《赤水河流域環境保護聯動協議》定期開展聯合執法,目前,赤水河流域環境保護聯動執法已上升到貴州、云南、四川3省的聯合行動;④創新環保司法制度,有效提供法律保障。遵義市在市、縣兩級法院、檢察院、公安成立了環境保護專職機構,扎實開展部門聯動,加強了環保部門與公、檢、法之間溝通和聯系,在全市范圍內形成了橫到邊、縱到底,跨流域、跨區域、跨行業的聯合執法、聯動執法新機制。
(4)保障系統建設得到全面完善。①以創建環保模范城市為契機,加大投入推進市、縣兩級環境監測和監察機構的標準化建設,現流域內市、縣兩級環境監測和監察機構已全面完成了國家標準化建設并通過了達標驗收;②流域內5縣(市)全部建成了出入境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站;③市環保局每月對外公布《遵義市環境質量月報》,及時向公眾公示流域水質信息。
(5)全面強化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遵義市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為抓手,以解決農村面源污染為重點,全面推進赤水河流域鄉鎮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現已組織實施了流域內122個鄉鎮的污水處理廠建設。并按照“戶清理、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模式,全面啟動了流域內鄉鎮生活垃圾收運處理工程建設,同時加大了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等項目的建設。
3取得的初步效果
(1)環境質量逐漸向好。監測數據表明,從2014年第2季度開始,赤水河遵義段水質穩定好轉,茅臺、兩河口斷面水質達到Ⅲ類標準,鰱魚溪斷面已穩定達到Ⅱ類標準,總體上水質與2012年底相比,提升了一個類別,個別指標已達Ⅰ類標準。
(2)環保基礎逐步筑牢。通過改革投融資方式,解決了資金來源問題,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呈現出立體式推進的態勢,污水處理設施從縣城延伸到了鄉鎮,垃圾收集轉運設施逐漸覆蓋到鄉村,企業污染治理設施同步推進,環境綜合治理的格局逐漸形成。
(3)肆意破壞環境的行為得到有力遏制。通過開展綜合整治,對環境違法行為保持高壓態勢,基本杜絕了向赤水河亂傾倒、亂取水、亂排放的現象,環境管理秩序逐步好轉。
(4)環保意識大幅提升。通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地方政府對環境保護的主體責任有了更深的認識,推進環境保護工作更加積極主動。監管部門對環境的監管有了更多的手段,聯合執法逐漸成為常態化的機制。企業環保意識明顯提高,籌集資金配套建設環保設施、加大企業環保投入更為自覺。
4存在的問題
雖然赤水河流域環境保護工作初見成效,但面臨發展新形勢、新要求,工作中仍存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
(1)赤水河流域作為跨界河流,其上下游在行政區劃、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流域的上、中、下游很難形成統一的發展與保護規劃。一方面,需要保護上游地區煤、礦、電、化工等高污染行業成為城市發展的支柱產業,這給中游地區優質白酒的生產環境以及中下游地區基于良好生態環境的旅游業帶來了極大的環境風險。另一方面,赤水河流域上下游因所處區域不同,承擔了有差異的環境保護任務,導致上下游經濟發展不協調、不平衡。
(2)赤水河流域管理由滇、黔、川3省及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等多家負責,長期由于行政區劃界限和多頭管理的局限,缺乏從全流域整體角度進行環境保護銜接和協調的機制和模式,單靠一個地方或環保部門難以實現整個流域環境保護工作的統籌協調。
(3)從赤水河流域的產業結構來看,采礦業和原材料工業比重大,二元經濟結構明顯,產業間關聯度小,經濟總量小、發展速度慢、發展方式粗放、工業化水平低是赤水河流域產業發展中面臨的主要矛盾。
(4)赤水河流域是我國西南部生態型貧困區域,人口、資源、環境3者之間矛盾突出。一方面,流域內喀斯特石漠化及水土流失嚴重,傳統農業生產面臨無土可耕的困難局面,盡快發展經濟、脫貧致富是當地人民群眾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赤水河流域鄉鎮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河流兩岸垃圾沿河傾倒現象嚴重,鄉鎮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的無序排放已經嚴重影響了赤水河流域的生態環境。
5改進的對策
(1)進一步加強環境監管執法。持續掀起環境執法新高潮,傳遞強力治污的正能量,確保環境質量穩步提升和無損害生態環境的情形發生。
(2)大力推進污染防治整治。加大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的督促和指導力度,尤其是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工程的建設,可有效改善環境質量。
(3)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全面完成各項改革任務,在赤水河流域(遵義段)生態文明制度改革試點的基礎上,認真總結經驗,修訂完善有關制度,逐步在其它重點流域和飲用水源保護區等區域推廣,切實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中。
(4)強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創建。不斷強化全民意識,營造人人參與環境保護和生態創建的良好氛圍,提升城鄉治污能力和水平,深入實施城鄉環境整治,實現城市和農村生態環境質量雙提升。
(5)加大資金和政策支持。針對西部地區實際,國家資金應重點向該流域傾斜,加快流域污水處理廠、垃圾無害化處理等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在融資政策、項目政策、稅費政策等方面給予優惠,鼓勵地方解放思想,先行先試,創新發展。
(6)在國家層面盡快研究出臺長江流域生態補償制度。按照“受益者補償、保護者受益”的原則,統籌做好長江流域生態補償工作,努力調動地方保護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的積極性。
6結語
赤水河是長江中上游干流唯一沒有被開發利用的支流,加強其環境保護和生態治理,對于修復長江生態環境和推動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經濟和屏障作用。所以一定要切實加強對赤水河流域的環境保護,使得這條為數不多原生態的河流變成一條真正意義上的“英雄河、美酒河、美景河、生態河”。
參考文獻:
[1]遵義市人民政府.2014年《遵義市環境狀況公報》[EB/OL].(2015-07-31)[2015-07-31].http://www.zunyi.gov.cn/zfxxgk/szfxxgkml/jdjc_2656/hjbh_2657/201507/t20150731_351168.html
[2]貴州省人民政府.省政府辦公廳轉發省環境保護廳等部門《貴州省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態補償暫行辦法》[EB/OL].(2014-04-28)[2014-04-28].http://www.gzgov.goc.cn/xxgk/xwfbc/138864.shtml
[3]中央政府網.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EB/OL].(2008-02-28)[2008-02-28].http://www.gov.cn/flfg/2008-02/28/content_905050.htm.
[4]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水利部關于開展流域綜合規劃修編工作意見的通知[EB/OL].(2008-03-28)[2007-06-11].http://www.gov.cn/xxgk/pub/govpublic/mrlm/200803/t20080328_32578.html.
[5]長江水系環境背景值研究課題組,貴州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烏江—赤水河系水環境背景值研究報告[R].貴陽:貴州省環境科學研究設計院,1990.
收稿日期:2016-04-01
作者簡介:張曄丹(1981—),男,工程師,主要從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及發展相關工作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10-0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