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李羚菱,鄭茹敏,馬瑞華,何平鴿
(西南林業大學 生態旅游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4)
?
昆明西山森林公園土壤類型及特征研究
李 明,李羚菱,鄭茹敏,馬瑞華,何平鴿
(西南林業大學 生態旅游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4)
摘要:指出了伴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的經濟獲得了飛速的增長,人們在物質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更加注重身心的愉悅和環境的保護,因此,生態旅游迅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回顧了已有關于森林旅游區的土壤類型與森林旅游的研究,并進行了梳理和分析,以期獲得啟發,確定下一步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
關鍵詞:土壤類型;昆明西山;森林旅游
1引言
近年來,生態旅游越來越為世人所歡迎,而森林旅游是生態旅游客觀組成部分,是生態旅游發展得較為完善的一種形式。生態旅游業的發展為云南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是云南省的經濟支柱之一。其中,云南省喀斯特地貌廣布,土壤環境較為脆弱,自身修復能力差,而近些年來,土壤污染事件卻頻繁發生,不僅危害農業生產和人類生命安全,也威脅著生態旅游業的發展。因此,研究現階段森林旅游區的土壤類型對保護原始森林植被和保障當地居民生命財產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對當地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筆者立足于此,對以往研究進行回顧和梳理,從中汲取經驗,確定研究方法和方向。
2研究地概況
昆明西山森林公園(25.04°N,102.42°E),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位于有“高原明珠”之稱的滇池湖畔,地勢北低南高,最高峰海拔2507.5 m。在明代,昆明西山與通海秀山、巍山巍寶山、賓川雞足山,合稱“云南四大風景名山”。此外,此地還有“三月三,耍西山”民歌對唱小調的民俗活動。
西山森林公園,不僅旅游文化資源豐富,而且憑借其緯度較低且海拔差距大的地理優勢,具有豐富的植物多樣性,是滇中地區頗具典型性的山地環境。山中除怪石林立的羅漢崖外,均為茂盛的原始次生林,且伴隨著山體高度的變化,森林垂直帶譜十分顯著。山體下部,以櫟類為主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山體上部,以云南松、華山松為主的針葉林占據主要地位;在海拔2150 m以上的石灰巖地帶,沖天柏林和多種落葉闊葉林隨處可見。西山森林公園中,植物多而集中,分布有167科、594屬、1086種灌喬木和其他植物。此外,此地還生長了一些珍稀樹種,如臺檜、鵝耳櫪、化香樹、八角楓、滇紫荊等四季常青的樹木。
3云南省森林旅游區狀況的相關研究
已有研究雖然選擇的研究地點各不相同,但研究內容多集中于3個方面:森林旅游資源和發展評價,生物多樣性及保護,土壤及其與生物的相互作用。
首先,在森林旅游資源和發展評價方面,關于此類的研究極為廣泛,但是已有研究其內容和結果趨同。它們大多認為:云南省森林旅游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措施,是旅游業的有機組成部分和延伸。雖然云南森林旅游在資源豐富性和景觀獨特性上占據優勢,但發展仍舊存在一些困境:受經濟發展等方面的限制,云南省森林旅游的發展缺乏優質的管理人才和專業人才以及明確的發展規劃和評價體系[1];同時,云南省森林旅游發展建設資金不足,基礎設施不完善;景點分散性強,網絡體系不健全。這些因素已嚴重制約了森林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2]。
其次,在生物多樣性及保護方面,已有的研究多針對于不同的物種進行分類學研究。例如,蒲正宇關于蝴蝶類多樣性的研究認為,環境對蝴蝶的分布有著其他因素所不可替代的影響,而農業生產、交通污染、外來物種入侵等人類活動改變了蝴蝶的天然生存環境;再加上蝴蝶本身對環境的敏感度較高,威脅著蝴蝶的生存[3]。
最后,在土壤及其與生物的相互作用方面,已有研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關于土壤微生物和關于土壤呼吸的研究。對于前者,微生物的數量和酶活性是其聚焦點。對于森林而言,土壤中微生物的數量和酶活性與土壤肥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不同的樹種影響著微生物和酶的種類和數量,2者相互作用,創造出獨特的土壤類型,進而影響樹木的生長。[4]對于后者,土壤呼吸的速度受土壤溫度和含水量以及C、N含量的影響。土壤中的C、N含量通過影響微生物的活動而掣肘有機質的分解,進而影響土壤呼吸。而土壤呼吸又會釋放CO2,其呼吸速度影響空氣中CO2的含量,進而可能造成溫室效應。此外,還有關于土壤類型的研究。云南省主要以鐵鋁土綱為主,包括磚紅壤、赤紅壤、黃壤和紅壤。其中,紅壤占居主導地位。而云南紅壤有自己的特點:土層較厚,較易保水保肥,酸性較弱;但有機質少,鐵、鋁含量高。
4西山公園的森林旅游區狀況研究
針對昆明西山森林公園,主要有3個研究方向:土壤、可燃物和物種及其演進。
在土壤方面,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土壤微量元素的研究上。西山的土壤類型以紅壤為主,同時存有紅色石灰土。具體土壤類型因海拔高度的變化而變化,依次為:紅壤、山地紅壤和棕紅壤、紅色石灰土。而已有研究多與植物密切聯系,即根據土壤所供養植物的不同將不同區域的土壤進行分類,探究土壤中的微量元素與植物的關系:植物中元素含量的基本趨勢是土壤中含量高的元素,在植物體內相對含量也較高[5]。但是,植物所吸收的元素并不一定利于其生長。對此,應加以警惕。同時,受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云南火災頻發,引起了學術界的注意。陳金龍對2008年西山林場火災的跟蹤研究認為:隨著滇青岡林分生長,土壤pH值、水解氮和速效鉀的含量顯著降低,而土壤中有機質和有效磷的含量顯著增加,土壤中全氮、全鉀及全磷的含量雖有所增加,但變化不明顯。這說明在滇中地區的適宜地段開展半濕潤常綠闊葉林的直接人工營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施肥等撫育管理須加強[6]。
同樣,亦有許多學者開展關于可燃物的研究。可燃物是森林火災發生必不可少的條件。王秋華以單位面積熱量為關鍵指標,研究了昆明西山國家森林公園的華山松、云南油杉、地盤松、麻櫟和旱冬瓜5個主要林型地表可燃物的潛在燃燒性:5 種林型地表可燃物的潛在燃燒性從強到弱依次為華山松、地盤松、云南油杉、麻櫟和旱冬瓜[7]。由此,相關部門可根據不同林木的燃燒性而劃定防護帶及防護區,依據林木的燃燒性進行防火防災工作。
在已有的相關研究中,還有關于物種及其演進的研究。其主要的研究思路是針對1個或多個具體物種進行描述性研究或研究其演進歷程。例如,李小雙在研究半濕潤常綠闊葉林時發現,在半濕潤常綠闊葉林(滇青岡林)建群之初,因為云南油杉郁閉性好,滇青岡幼苗得不到充足的陽光,進而出現幼苗頂死或梢枯等現象。而當云南油杉死亡、枯倒后,滇青岡樹苗接觸到更多陽光而在幼苗的根莖處萌發了新苗,即為萌生。由于滇青岡比云南油杉環境適應能力更強,故而如久旱的田地遇到甘霖,滇青岡苗快速生長,最終占據了這片土地[8]。
5結論
已有的研究主要為森林旅游的資源和發展評價、生物及其多樣性和保護、土壤及其與生物的相互作用3個方面。而且,已有研究多采用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法,既有實地觀察、訪談,也有數據的采集和分析[9~15]。另外,已有研究頗具實用性和時效性。以王秋華的研究為例,其受近些年來云南的干旱和火災所啟發,而后采用科學的方法對昆明西山森林公園地表可燃物的可燃性進行長期仔細的數據收集和分析,為防火滅火工作提供有效的科學依據[7,16~20]。但是,已有研究中雖已涉及微量金屬元素,可其中極少有嘗試根據土壤微量金屬元素的含量和比例對土壤進行分類學研究[21,22]。
因此,筆者以昆明西山森林公園為研究地點,繼承已有研究的優點,采用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以定量研究為主,注重研究的實用性。同時,嘗試對昆明西山森林公園的土壤依據其微量金屬元素的含量和比例進行分類學研究,以對預防和治理昆明西山森林公園的土壤中金屬污染提供數據支持,為昆明西山森林公園的園林規劃和植物栽培提供科學依據和相關建議,為云南省森林生態旅游的發展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劉國龍. 云南省森林旅游資源現狀及發展對策探討[J]. 林業調查規劃, 2005, 30(1):58~62.
[2]周弘. 對云南森林生態旅游發展的思考[J]. 林業調查規劃, 2004, 29(2):112~115.
[3]蒲正宇. 昆明金殿國家森林公園蝶類多樣性研究與保護[D]. 昆明:昆明理工大學, 2012.
[4]陸梅, 衛捷, 韓智亮. 滇池西岸4種針葉林的土壤微生物與酶活性[J].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2011, 39(6):56~59.
[5]殷彩霞, 彭莉. 昆明西山菊科植物:土壤系統Fe,Mn,Ni分布特征研究[J]. 廣東微量元素科學, 1999, 6(7):55~58.
[6]陳金龍, 歐弢, 楊劍輝,等. 昆明西山林場火燒跡地滇青岡人工幼林生長及土壤養分變化分析[J]. 山東林業科技, 2015, 45(2).
[7]王秋華, 劉文國, 李世友,等. 昆明西山國家森林公園粗死木質殘體的燃燒性研究[J]. 江西農業大學學報, 2013, 35(1):138~143.
[8]李小雙, 宋亮, 陳軍文,等. 昆明西山半濕潤常綠闊葉林及其次生演替群落的更新特征[J]. 廣西植物, 2012, 32(4):475~482.
[9]梅象信, 徐正會, 張繼玲,等. 昆明西山森林公園東坡螞蟻物種多樣性研究[J]. 林業科學研究, 2006, 19(2):170~176.
[10]張鑫, 李俊梅. 昆明西山森林公園碳匯功能及其經濟價值估算[J]. 環境科學與技術, 2010(S2):559~562.
[11]趙美花. 昆明西山森林公園植物群落演替的初步研究[D]. 昆明:云南大學, 2007.
[12]歐陽婷婷. 彩云之南系列(79) 國家4A級旅游區:昆明市西山森林公園[J]. 云南電業, 2008(4).
[13]彭明春, 彭芳, 蔣德盛. 昆明西山景觀格局研究[J]. 生態學雜志, 2001, 20(z1):52~54.
[14]黃麗. 昆明西山半濕潤常綠闊葉林建群種與環境梯度關系分析[D]. 昆明:云南大學, 2009.
[15]李世東. 我國森林公園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 1994(2):163~168.
[16]昆明西山森林公園. 昆明西山[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1998.
[17]徐高福. 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森林公園建設探析:以千島湖國家森林公園為例[J]. 中國林業經濟, 2010(3):15~18.
[18]周樹懷. 德國的國有林和森林公園建設與管理[J]. 林業與生態, 2003(7):10~11.
[19]李堅. 我國森林公園建設與生物多樣性保護[J]. 綠化與生活, 2002(1).
[20]黃華蓉, 董奇妤, 楊亞慧,等. 廣東翁源青云森林公園6種林分土壤理化特性分析[J]. 亞熱帶植物科學, 2015, 44(2):135~139.
[21]郭亞芬, 王朋薇. 旅游活動對紅花爾基國家森林公園土壤肥力及酶活性的影響[J]. 土壤通報, 2009(3):529~532.
[22]吳晉霞. 滇中高原云南松林保育土壤功能研究[D]. 昆明:西南林業大學, 2014.
Study on Soil Type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of Xishan Forest Park in Kunming
LI Ming*, LI Lingling, ZHENG Rumin, MA Ruihua, HE Pingge
(FacultyofEcotourisminSouthwestForestryUniversity,Kunming,650224)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China’s economy has achieved rapid growth. As the material needs to be met, people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pleasure and als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refore, ecotourism has quickly become the focus. This study reviewed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on soil types and forest tourism in forest tourism area, and made a sort and analysis. in order to get inspired and to determine the next step of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direction.
Key words:soil type, Kunming Xishan, forest tourism
收稿日期:2016-03-29
基金項目:西南林業大學科技創新基金(編號:15102)
作者簡介:李明(1993—),女,西南林業大學生態旅游學院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S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10-01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