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昌貴
(福建省上杭縣林業局,福建 上杭 364200)
?
山區珍稀瀕危植物資源及其搶救保護措施研究
張昌貴
(福建省上杭縣林業局,福建 上杭 364200)
摘要:指出了只有保護生物的多樣性,維持生物圈平衡,人類才能得以生生不息的繁衍生存,社會才能永不止歇地向前發展,保護生物多樣性是當今國際社會環境保護的研究熱點之一。亂砍濫伐的現象甚為猖獗,導致森林資源減少,環境惡化,各類植物數量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部分物種甚至到了瀕臨滅絕的地步,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搶救保護珍稀瀕危植物資源勢在必行。以福建山區為例,闡述了福建地理環境和植被特點,提出了福建山區珍稀瀕危植物的具體搶救保護措施。
關鍵詞:珍稀瀕危植物;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
1引言
在生態系統中,植物是生產者,保護和搶救瀕危植物對于維護生態平衡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搶救保護瀕危植物充分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珍稀瀕危植物作為寶貴的森林資源因其極具經濟與科研價值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對福建山區的珍稀瀕危植物資源及其搶救保護措施進行了探析,希望能為我國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工作提供合理參考依據。
2福建地理環境和植被特點
福建位于中國東南沿海,東北部和浙江省交界,西南部和廣東省相鄰,西南部以及西部和江西接壤,東部臨近臺灣海峽,與臺灣省隔海相望。福建的地理特點是依山傍海,陸地以中山、低山和丘陵為主,這些中山、低山和丘陵大多被森林覆蓋,因此,福建的森林覆蓋率多年來居于全國首位。從地質構造方面來看,福建位于亞歐板塊的東南部,地質構造屬于華夏系巨型構造體系的第二隆起帶,南嶺緯向構造體系的東端。福建因地處我國東南沿海,靠近北回歸線,季風氣候顯著。但季風受阻于東北西南走向的兩大山帶,形成了南亞熱帶氣候(熱涼兩季、基本無冬)和中亞熱帶氣候(四季分明、冬暖夏涼)。年平均日照時數1700~2300 h。年平均氣溫17~22 ℃,年平均降雨量1100~2000 mm,年平均相對濕度 79.59 %。全省災害性氣候以臺風為主,寒害、干旱次之[1]。水熱資源呈東南向西北的梯度變化,優良的水熱條件和山地丘陵(特別是中山帶)為植物生存與繁衍創造了良好環境,植物種類繁多,擁有高等植物 4703 種,其中蕨類植物 46 科、110 屬、382 種, 種子植物 202科,1596屬、4321種[2]。
3福建山區珍稀瀕危植物組成
根據相關文獻統計,福建省珍稀瀕危植物總共有91種,分別隸屬于40科、67屬,具體組成如下[3]。
(1) 蕨類植物有4科5屬8種,占總數 8.78 % ;裸子植物6科14屬21種,占總數23.58 %;被子植物30科48 屬62種,占總數 69.53 %。
(2)珍稀瀕危植物56種,占全國總數15.43 % 。按照其在自然界的受威脅程度分為3類:瀕危植物1種、稀有植物18種、漸危植物37種分別占全省總數的1.78 %、32.14 %和66.08 %。
(3)重點保護植物:根據閩政(2001)98文件,分布在福建的珍貴樹種有69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樹種7種,國家Ⅱ級保護樹種37種,省級保護樹種25種。
4福建山區珍稀瀕危植物的搶救保護措施
4.1強化保護物種資源工作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成化學能并儲存在有機物中,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植物通過長期的進化形成多種遺傳性狀,這些遺傳性狀完整地保存在植物物種當中,植物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和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世界各國都在保護瀕危珍稀植物資源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植物學家們不遺余力只求能將這些瀕危的植物保存下來,目前世界各國的植物保護措施總計分為3種: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種質庫保護[4]。種質庫是用來保存種質資源(一般為種子)的低溫保存設施,建立種質庫是保護植物的根本措施。種質庫保護是通過離體的方式保護物種,維持物種遺傳的完整性,使各類植物種質資源得到保護。用種質庫保護的方法能夠非常有效地拯救珍稀瀕危植物,種質庫保護方法歷史悠久,技術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我國在1986年就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建成了種質庫對珍稀瀕危植物進行保護,效果良好。
4.2建立珍稀瀕危植物物種保護區
在福建山區有許多植物種群,這些種群的水、溫、土壤等生長環境不同,不同種群的生物學特性也各異[5]。把分布有珍稀瀕危植物的種群區劃為保護區或保護小區,采取嚴禁的管控措施,防止人為破壞,為珍稀瀕危植物創造最適宜的生長環境,促進種群的發展壯大。建立珍稀瀕危植物物種保護區域是對珍稀瀕危植物進行保護的重要對策之一。
4.3實施珍稀瀕危植物的環境監測體系
鑒于目前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為人類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可以將信息技術應用于珍稀瀕危植物保護中,讓信息技術成為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的利用[6]。為了保護珍稀瀕危植物可采用衛星遙感信息和地面固定測點相結合的方法來建立地理信息系統,對福建山區的珍稀瀕危植物進行跟蹤監測,重點監測植物資源的數量、種群變化動態、生長環境以及土壤質地等狀況。通過監測系統可以在第一時間掌握各種珍稀瀕危植物資源的生長狀態和變化,一旦發生變化,及時搶救保護。
4.4加大科研和宣教工作
由于珍稀瀕危植物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一些偷盜者敢冒風險亂砍濫伐珍稀瀕危植物,另一個方面也是因為科教宣傳工作不到位導致國民法律意識和保護植物的意識比較薄弱,這就要加大保護植物的宣傳教育工作,以多形式全方位宣傳《自然保護區條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等相關法律,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植物保護意識,讓每個公民自覺遵守法律,成為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者,杜絕偷盜珍稀瀕危植物的現象。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還要做到有的放矢,應該以科研為依據,充分考慮植物的特性和生長環境,目的明確地開展保護珍稀瀕危植物的科研工作。
4.5保護珍稀瀕危植物的現有生態環境
要搶救保護珍稀瀕危植物資源,對其生長環境的維護和優化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是保護物種多樣性的戰略對策。要保護珍稀瀕危植物現有的生態環境,就要做到以下2點:①合理規劃布局,既要發展民生林業,也要注重生態林業,保護利用兩不誤。依生態區位的重要性不同將林地劃分為不同的林地保護等級保護起來,合理布局農林牧用地和建設項目用地,建設項目不占或少占林地,必須占用的,應當符合林地保護利用規劃。明令禁止非法占用林地,凡有違反規定的,依法追究違法行為人的責任。②不吝資金和人力物力的投入,營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養林[7];通過加強水土保持林地建設獲得綜合的生態和經濟效益,滿足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僅僅恢復植被還遠遠不夠,還應該采用生物工程和生態工程技術來恢復已經弱化的山區生態系統,來保護植物物種的多樣性。
5結語
植物物種經過長期的自然進化,形成了豐富的遺傳性狀和多樣的遺傳基因,在植物物種中蘊藏著各種可利用的潛在基因,植物作為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是地球上動物生存繁衍和發展的基礎,植物是人類寶貴的財富。珍稀瀕危植物的搶救保護工作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統籌規劃,綜合各方面的因素考慮,對福建山區的珍稀瀕危植物資源及搶救保護措施進行了分析,以資借鑒。
參考文獻:
[1]呂佳佳.氣候變化對我國主要珍稀瀕危物種分布影響及其適應對策研究[J].中國環境科學,2014,11(13):123~125.
[2]林來官.福建植物志(1~6卷)[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995.
[3]林承超,林國宇.福建珍稀瀕危植物的區系特征及保護對策[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12):112~121.
[4]孔祥海.福建珍稀瀕危與重點保護植物區系研究[J].龍巖學院學報,2012,6(24):78~84.
[5]邢震.西藏色季拉山野生觀賞植物資源調查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2,9(11):115~116.
[6]趙智淵.秦巴山區珍稀瀕危植物資源及其搶救保護措施[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10(15):369~371
[7]吳小巧.江蘇省木本珍稀瀕危植物保護及其保障機制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13,12(25):105~108.
[8]李根會.威信縣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資源狀況及保護對策[J].綠色科技,2016(3).
收稿日期:2016-04-05
作者簡介:張昌貴(1967—),男,工程師,主要從事營造林工程工作。
中圖分類號:Q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10-01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