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保全
【摘 要】在小學高年級的教學過程當中,讀和寫是語文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項環節,一直以來,學生和教師對于讀是很重視的,但對于寫卻往往被忽視了,這就致使學生在以后的語文課程學習過程中對寫作文沒有積極性甚至是對寫作文產生厭惡感。針對這種現象,教師就要在對學生進行課文閱讀引導講解的過程之中,把寫也要做為讀的部分來一起進行講解,使學生能夠逐漸接受和理解讀和寫能夠相互串通,互相融合的關系,把讀當中所吸收理解的知識,靈活運用到寫當中去,進而能夠讓學生的讀和寫的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
【關鍵詞】高年級閱讀;讀寫結合;優化策略
在最新版“小學語文新課標”中提出:“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及運用祖國語言和文字,讓學生具備聽說讀寫之能力。”所以說,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讀和寫的能力培養和提高,讓學生在對課文的閱讀理解學習過程當中,對所學習到的知識能夠靈活地使用到自身平時的寫作當中去,進而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和閱讀理解的能力。
一、仿造句子,增強造詞造句的能力
對句子進行仿寫的意思就是,當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閱讀引導教學的過程中,把文章中比較精美的重點語句和自然段落,單獨的標注出來,比如排比句,比喻句等形式的語句,讓學生對精彩語句進行賞析及分析,引導學生去獨立思考,使用相同的語言結構用自己的話來敘述。然后讓學生按照這樣的形式來造句和仿句,進而在這樣不斷的語文教學讀和寫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之下,學生的遣詞和造句的能力一定會逐漸穩步提升。比如,教師在對課文《高爾基和他的兒子》這一篇課文的教學時,在講解到“春天來了,兒子種的花全開了,春風吹來,姹紫嫣紅的花兒輕輕地搖晃著,散發出陣陣芳香,引來了一只只小蜜蜂。”這個段落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讓學生來指出這個段落中的比較好的精美的形容詞和短語等,學生在對這個段落進行幾遍閱讀之后就會指出有:“姹紫嫣紅,陣陣芳香和一只只”這樣的詞語。然后再對學生講解這些詞語的具體含義,再讓學生使用相同意思的詞語來代替并且進行這個段落的意思表述,學生在經過思考之后,就會答到:“春天來了,兒子種的花也都開了,春風吹過五彩繽紛的花朵,一陣陣花朵的清香吸引來了許多的蜜蜂。”等句子。然后教師再進行引導學生:“誰能用這樣的句子形容一下冬天的景象呢?”同學們在經過思考和討論之后就回答道:“冬天來了,寒冷的被風吹過,一片片雪花飄落在大地上,大地中的萬物都變成了銀白色,好像為大地披上了一件銀白色的棉襖。”在課文的閱讀過程中,文章里會出現很多非常精彩的語句和段落,這些都可以單獨的標記出來讓同學們對這些句子進行仿句和練習,進而不斷累積和提高學生的遣詞和造句能力。
二、對文章進行續寫,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
對課文進行續寫的意思就是在教師對學生進行一篇文章的教學閱讀學習之后,教師要依據該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結尾的意思來引導同學們對文章的接下來的發展情節進行自我想象和發揮,讓學生有那種自己就是該篇文章作者的感受,對文章的后續情節進行寫作。雖然這是和規定的教學內容沒有絲毫關系,但是這樣做的意義在于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孩子的想象力是天馬行空的,是值得深入挖掘的,對學生自身的想象能力的提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給學生留下這樣的作業,就要求學生對文章熟練地閱讀和充分的理解其中心思想,才能夠在進行后續寫作的時候寫出一篇優秀的作文。舉個例子來說,當講解《變色龍》這篇課文時,在課文的結尾部分是這樣寫的:“加沙告訴我們,變色龍的數量已經不多了,難得碰到。于是我們將它送回到了原始森林。”在對學生講解完這篇文章之后就可以把文章的最后一個自然段落中所提到的:“于是我們將它送回到了原始森林”這句話,讓同學們發揮自己豐富的想象能力,布置下變色龍被送回到原始森林之后又會發生什么,會遇到什么樣的遭遇,進行后續內容的寫作任務。就這樣一個簡單的結尾的后續寫作任務,其實針對它可以寫作的范圍是非常廣泛的,學生既可以對變色龍在被送回原始森林的路上所遇到的事情進行描寫,又可以描寫面色龍被送回到了原始森林之后的情節進行寫作。同學們在不斷的思考之后,寫出了很多的后續文章,其中有一位學生是這樣寫的:“我們在把變色龍送回原始森林的途中,變色龍的神情似乎非常的緊張,兩個眼睛鼓鼓的,盯著我們一動不動,我和小伙伴們一邊走著一邊逗著它玩,逐漸的,小家伙也放松了警惕,還和我們玩起了小游戲,小伙伴們還喂一些食物給它吃,不知不覺我們就到了原始森林邊上,我們把它放回了原始森林,小家伙好像非常開心,活蹦亂跳,還回頭看看我們,好像是在想我們表示感謝,然后就消失在大森林當中了,最后我們也依依不舍的回家了。”雖然這樣的小型作文沒有豐富的辭藻和缺乏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這是學生通過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寫出來的,孩子的思想就是天馬行空的,通過日積月累,這樣的訓練將使學生的寫作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三、對文章進行縮寫訓練,提高學生的文章概括能力
縮寫文章并不是把文章的每一自然段落中,挑選出一句話留下來,其他的句子都去掉,而是在對文章進行充分的閱讀和理解之后,對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進行概括的描寫,要做到既沒有改變原來文章的本意,又達到縮減字數的目的。對文章進行縮寫看似比較簡單,但是這要求學生要具備很強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首先要對課文進行通讀熟悉之后,總結文章的中心思想內容,準確地理解作者寫作文章要表達的意思,再去判斷文章中哪些語句是主要的,哪些語句是次要的,再根據其整體的意思進行提取和概括寫作,所以說通過縮寫訓練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的能力。舉例說明:在對文章“厄運打不垮的信念”進行講解的時候,教師在對第一自然段講解完畢之后,就可以布置對第一自然段的縮寫作業:“同學們,我們對第一自然段講解完了,下面就請同學們對第一自然段的大意進行概括。”
同學在經過思考后回答:“談遷在經歷了千辛萬苦之后編寫出了明朝編年史國榷”。然后教師再對學生進行下一步的引導:“同學對這個自然段的大意總結得基本正確,有哪位同學可以用簡明的語句來概括一下談遷編寫這部著作的全過程呢?”教師通過這種遞進式的教學引導方法來讓學生對文章進行縮寫訓練,這樣學生能夠有一個過渡階段,對縮寫訓練易于接受。同學們思考之后答道:“生活在明末清初時期的談遷,家境貧寒,根本買不起書,但特別愛讀書,從小就立志要寫一部明史,所以他只能抄書,經歷數十載的奮斗,歷經六次整改,最后他終于編寫出了‘國榷這部編年史。”學生進行文章概括縮寫的前提條件是要對文章的中心思想充分的了解和體會,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讓同學們把段落的基本中心大意先概括出來,再對學生進行縮寫訓練的引導,在不斷的分析和閱讀的過程中,同學們的文章概括縮寫能力也會不斷的提高。
總而言之:增強學生的讀和寫的能力不僅能夠為學生打下良好的寫作基礎,提高語文學習效率和成績,還能夠使學生在以后的語文課程學習當中更加的如魚得水。閱讀和寫作本來是語文教學中的兩個獨立的環節,在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當中,教師總會把它們分開來教學,其實這種教學方式是錯誤的,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課文講解的同時可以一起講解關于寫作方面的知識,教師可以讓學生把在課文閱讀過程中的那些優秀語句做下筆記,對這些語句的構成進行分析和比較,學習吸收優秀的詞語和短句,并進行仿句造句的練習,靈活地應用到學生以后的寫作當中去,從而使學生能夠在閱讀學習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傅豐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模式分析[J].黑龍江.2012.10
[2]蔡新芳.關于小學語文讀寫結合策略的研究[J].讀與寫.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