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振華
面對住戶部門貸款和房價的聯袂持續“猛漲”,亟待社會各方警醒起來正確對待。否則,我國整個經濟生態環境就將面臨毀滅性打擊。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數據顯示,進入9月,作為全國風向標的京滬深房地產市場,房價再創歷史新高,與2014年末相比,深圳、北京和上海二手房價漲幅分別為66%、48%和39%。與之同時,巧合的是8月份新增信貸中,住戶部門貸款增加6755億元,占8月新增貸款9487億元總量的71.2%,而企業貸款再度負增長減少達1252億元。至此,住戶部門貸款自今年7月創出年內新高以來,已是第二次再創年內新高,實現連續8個月高速增長?;仡^來看,2011年至2015年連續5年住戶部門貸款年均增長超過3.33萬億元,年均增速高達18.6%,遠超實體企業貸款同期增長額與增速,成為5年來銀行信貸總量增長上名副其實的“大哥大”。若從全球銀行信貸數據結構的范疇來看,作為住戶部門貸款實則是住房貸款的這種信貸結構占比,稱之為全球“奇葩”信貸結構毫不夸張。
時下,中國經濟領域樓市只漲不跌的“奇景”,與其說是公眾追捧的結果,不如說是銀行過分熱衷房貸催生的“鬼胎”。按理說,住戶部門貸款在經過5年多的逐步消化后,在借款人每月須償還貸款本息的銀行制度硬約束下,信貸總量理應呈逐年下降趨勢,而住戶部門貸款5年多來卻在無休止地增長,這到底是為何?
首先,對于金融機構而言,之所以對房地產業的關注度與支持度越來越高,尤其是對居民借助住戶貸款買房普遍看好,關鍵在于各家銀行對當前的高房價普遍持認可和支持態度,堅信未來我國的房價不會有多少下跌空間,更堅信我國仍然需要依靠房地產業來穩定整個經濟大局。值得一提的是,在五大國有商業銀行紛紛進入房地產業信貸市場的帶動下,其他股份制銀行亦不甘示弱地搶灘房地產業的信貸市場。這樣一來,勢必會誘導各家銀行錯誤地認為只要房地產信貸市場不斷做大,壟斷了整個金融資源,國家就不會過多地干預房地產業,房地產業在今后一個時期仍然會經久不衰,信貸投放就不會有風險。
其次,對于樂意借房貸的公眾而言,他們認為實體經濟的持續不景氣,國家目前只有依靠房地產來拉動經濟增長,房產才是真正可以投資的“硬通貨”。這樣一來,他們同樣堅信房產的保值增值趨勢短期內不會改變,唯有房產投資才會帶來穩健的回報,房產對于公眾而言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簡單“居所”。同時,在諸多央企和地方國企死死堅守房地產業不放手的誤導下,尤其是今年“國家隊”參與躋身百億級地王場景的持續涌現,公眾堅信國家不會輕易開征房地產稅。特別是國家的銀行敢于大膽地為公眾投資房產提供支持,會誘使公眾認為利用投資房產應沒有風險。因而,公眾借貸款購房呈現出井噴態勢。
再次,對于房地產開發商而言,當看到銀行樂于支持、炒房客精于囤房、中介商急于造勢、公眾忙于搶購、地方善于依賴地王的現狀,深知房地產開發的好日子遠未結束,導致各地開發商敢于大肆拿地開發而忽視了可能存在的風險,這就為銀行房貸的投放從源頭創造了條件。以長沙市為例,在各類小區房屋空置率一直高達50%以上的不利局面下,由于全國各地中介商和炒房團的涌入,今年的房價反而較去年普遍上漲20%以上,甚至出現超過50%以上的漲幅。令人詫異的是,當地銀行照樣給予按揭貸款支持,完全忽略了房價人為上漲可能帶來的風險。事實上,類似人為炒房漲價現象,在全國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因此,面對住戶部門貸款和房價的聯袂持續“猛漲”,亟待社會各方警醒起來正確對待。否則,我國整個經濟生態環境就將面臨毀滅性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