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暉
摘 要:檢察機關的監督參與對保證社區矯正工作的健康發展和使犯罪人員得到及時的法律救濟十分重要。通過社區矯正,把那些不需要、不適宜監禁或者繼續監禁的罪犯放到社區里,充分利用社會力量有針對性采取措施,對貫徹落實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由于我國的執行監督機制發展不夠完善,還存在相關問題亟待完善。
關鍵詞:檢察機關;社區矯正;問題
社區矯正是外來語,英文的意思是Community correction,它產生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歐美國家,目前英、美、日和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的社區矯正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 《刑事訴訟法》第244條和《監獄法》第6條都規定,人民檢察院對執行機關執行刑罰的行為實行監督。檢察機關的刑罰執行監督應該是對刑罰執行的全過程開展全方位的監督。最高人民檢察院專門成立了監外執行檢察處,并于2006年5月,下發了《關于在社區矯正試點工作中加強法律監督的通知》,加強對試點工作中交付執行、執行變更、執行終止等各工作環節、社區矯正監管措施以及社區服刑人員合法權益保障情況的法律監督。
一、當前社區矯正檢察監督的法律依據
目前,社區矯正的法律依據主要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關于開展社會矯正試點工作的通知》、《關于擴大社區矯正試點范圍的通知》、《關于在全國試行社區矯正工作的意見》和司法部《司法行政機關社區矯正工作暫行辦法》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社區矯正工作流程(試行)》。其中有以下規定:“人民法院應當在判決生效之日起7日內,將下列材料送達矯正對象戶籍所在地的縣(市、區)社區工作機構、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縣(市、區)社區矯正工作機構應當每季度向同級人民檢察院報送矯正對象增減和監管信息。檢察機關應當加強對監管措施的監督”、“鄉鎮(街道)社區矯正工作機構每季度召開一次評議會,并請檢察機關派員參加”。《廣西壯族自治區社區矯正工作流程》中規定“縣(市、區)社區矯正工作機構應當每季度向同級人民檢察院報送矯正對象增減和監管信息。檢察機關應當加強對監管措施的監督”。可見,檢察機關的監督參與對保證社區矯正工作的健康發展和使犯罪人員得到及時的法律救濟十分重要。
二、當前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存在的問題
1.法律規定過于原則,缺乏可操作性
雖然《刑法修正案(八)》中明確規定了社區矯正制度,但只是概念的引入,并沒有程序性的詳細規定,使社區矯正工作缺乏可操作性。此外,雖然《社區矯正實施辦法》對社區矯正的相關工作做了相對詳細的規定,然而對于如何實現社區矯正法律監督效果,如何正確應用社區矯正法律監督手段、方式等,目前尚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予以明確,即使是修改后刑訴法,對社區矯正的法律監督規定也很籠統,缺乏可操作性,對于檢察機關在社區矯正法律監督中擁有哪些權力,履行哪些職責,通過何種途徑行使權力及矯正對象申訴處理等問題,法律均無明確規定,容易導致檢察監督隨意和不規范。
2.檢察監督手段單一,強制性不足
我國社區矯正的方式、手段還過于單一、簡單,措施和內容不具體和明確,社區矯正工作的程序過于籠統,部門之間的職責和權力不明確。一些社區矯正工作人員感到無法可依,對社區矯正的提出、決定、開展和執行是否符合法律規定,檢察機關更加難以評價。目前,檢察機關法律監督的方式僅限于發出糾正違法通知書和檢察建議,監督手段欠缺強制力和約束力。如檢察機關發出《糾正違法通知書》和《檢察建議書》以后,被監督機關既不提出異議,也不執行,此時檢察機關只能向上一級檢察機關報告,由上級檢察機關向同級被監督單位提出,但這只是將問題轉移到上級部門之間,問題仍然有可能得不到解決,即使解決了也是費時費力,既影響了檢察監督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又有損于檢察機關的公正形象和權威性。
3.檢察監督缺乏程序保障
要對社區矯正進行卓有成效的監督,前提是要有一套統一的周詳合理的矯正程序。而目前缺乏全國統一的社區矯正程序,兩高、兩部下發的《通知》及兩高兩部得《實施辦法》中并沒有關于社區矯正應當如何具體開展的程序性規定,只是提綱挈領對于社區矯正的定義、適用范圍、任務以及開展社區矯正的重要意義等進行了原則性的規定,而在具體程序方面,只是粗略提及公檢法和司法行政機關如何分工,各自負責哪些工作,但對于如何開展這些工作、社區矯正工作的流程、社區矯正各個階段的銜接、社區矯正的管轄等規定不明確。這將最終導致整個矯正工作的無序和混亂。
二、完善社區矯正法律監督機制的路徑選擇
1.建立健全社區矯正的法律制度
鑒于目前社區矯正的相關配套法律滯后,建議加快相關立法或修改相關規定的步驟。檢察機關如何對社區矯正進行監督,現有法律沒有明確規定。而監外執行的法律監督的有關規定本來就比較原則,甚至存在矛盾之處,致使在實際工作中,對監外執行檢察的監督缺乏可操作性。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完善對違法犯罪行為的矯正法律,健全社區矯正制度。建議盡快制定《社區矯正法》,立法賦予檢察機關社區矯正法律監督權。一是要明確檢察機關在社區矯正工作中的法律地位,并完善監督的程序保障,對對抗法律監督的行為,規定責任追究的程序,為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注入強制力。二是制定司法解釋強化檢察機關的監督力,通過司法解釋對社區矯正作出詳細、全面的規定,在社區矯正的有關法律中詳細規定檢察監督的各項規范,如檢察機關監督程序、監督方法、監督對象、監督職權等。三是明確在啟動糾錯程序上的強制力。《實施辦法》應將一些彈性條款設置為剛性條款,明確社區矯正被監督者應負的法律義務和后果,樹立檢察監督權威。如明確在啟動糾錯程序上的強制力,規定在社區矯正法律監督中,被監督單位對檢察機關提出的糾正違法意見,必須在規定時間內進行糾正,并將糾正結果向檢察機關通報。對不及時糾正的,可申請由檢察機關向被監督單位的上級部門發送檢察建議書,督促被監督單位及時執行。
2.拓寬為社區服刑人員提供服務的渠道
社區矯正與監禁刑相比除了具有非監禁性外,還具有“服務性”,執行機關須組織社區資源對服刑人員進行教育矯正,這種教育矯正具有明顯的服務性。監督機關對服務的監督內容除對服務對象的“滿意度”進行監督外,還可以直接參與到對社區服刑人員的服務中。如在社區服刑人員的再就業、心理輔導方面提供幫助等。并加大對社區矯正制度的宣傳,消弭社區成員對社區服刑人員的誤解和隔閡,使社區服刑人員能盡快融入社區生活,修復受到損傷的社區關系。
3.構建矯正效果評價監督機制
檢察機關作為社區矯正的法律監督機關,應當對社區矯正的效果進行動態評價監督,以避免社區矯正機構的工作流于形式而浪費司法資源。檢察機關可以探索構建矯正效果的評價量化標準,對解除社區矯正人員的矯正效果進行量化評價。通過建立矯正效果評價機制,全面分析評估社區矯正工作開展情況,針對矯正工作中的不當和錯誤提出修改糾正意見,并督促社區矯正機構予以落實,將檢察監督工作落到實處。
網絡信息化建設是提升監督手段的重要載體,檢察機關應積極會同相關司法機關建立起統一的監外罪犯數據庫,對監外罪犯執行監督實行網絡化管理,各職能機關將罪犯日常表現,居住地變動等情況通過信息平臺輸入,履行社區矯正監督職能的檢察室等部門能及時了解掌握職能部門對監外罪犯監管執行整個過程的情況,大大提高對社區矯正的動態檢察。檢察機關和司法機關還可以聯合設立由省級到地方的聯合信息網絡,進行信息資料的管理和交換,便于清晰了解跨區域服刑的社區矯正人員在國內區域活動的狀況并進行有效監督。
4.加強與社區矯正工作機構聯系,建立信息共享制度,確保信息互通
一是檢察機關應當定期或不定期地到社區矯正工作機構,定期召開聯席會議,了解矯正對象參加學習、勞動的情況,以及各種監管措施的情況,發現問題及時提出糾正意見,保證社區矯正中的監管教育活動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教育管理的作用。二是檢察機關應當依照有關規定認真受理社區矯正罪犯的申訴、控告,妥善處理他們反映的問題,依法保障社區矯正對象依法未被剝奪的合法權益,了解社區矯正人員生活狀況、建議政府等有關部門對確實有困難的社區矯正對象給予必要的生活救助,進行感化教育。
參考文獻:
[1]李嵐林.我國社區矯正法律監督:探索與反思[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4).
[2]高宗祥.強化檢察機關法律監督的幾點思考[J].人民檢察,2016(02).
[3]郭向軍.新形勢下完善法律監督探討[J].西部學刊,2013(03).
[4]方新建.樹立法律監督權威需要說理[J].人民檢察,2006(20).
[5]鄭風,聶生奎.論我國法律監督的完善[J].理論觀察,2006(06).
[6]張騏.論法律監督的法治化[J].法學,1998(12).
[7]肖光輝,劇宇宏.略論我國的公民法律監督[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