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迎訊
摘 要:農村物流發展存在著農村物流意識差、農村物流基礎設施落后、農村生產組織水平低、物流運營技術條件差、農村物流政策不到位等方面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了促進我國農村物流發展的一些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物流;問題;對策
農村物流泛指農村從物料采購到農產品形成、農產品儲存、農產品流通加工,直到農產品銷售的多種活動,以及農村地區農民獲得生活用品的過程。其內容包括農產品物流、農民生活消費品物流、農業生產資料物流、回收物流四個方面。《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商務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村商品流通工作意見的通知》(200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2006)、《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交通運輸部等部門關于推動農村郵政物流發展意見的通知》(2009)等政策文件為農村物流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農村人口眾多,農產品資源十分豐富,農村物流發展前景十分廣闊。當前,農村物流作為我國的一個新興產業,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存在很多問題。
一、農村物流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物流意識差
農資企業和農民熱衷于封閉式經營,缺乏合作精神,對農業物流的認識仍停在農產品的倉儲、運輸和搬運上,沒有認識到現代物流是通過滿足客戶需求以及成本與效益的考慮而進行的涉及生產、銷售、消費全過程的物品及其信息的系統流動過程來降低流通成本和交易費用,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和企業競爭力方面的作用;認識上的不足和片面導致我國農村物流發展緩慢。
(二)農村物流基礎設施落后
農產品是自然的產物,具有季節性、易腐性及周期性等生物屬性,易腐爛變質。這種自然屬性對其存貯、運輸、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等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我國農村部分地區不通鐵路、公路路況不好、交通阻滯,加上很多地區基本沒有高速公路和高等級公路,交通方式單一,形不成多式聯運,使農產品物流不暢,增加了物流成本和經營風險。此外,我國農產品物流設備的標準化程度低,機械化和自動化水平差,農村物流的基礎設施不健全,物流設備也比較落后。
(三)農村生產組織水平低
農村物流主體基本上分散的農戶、發育不完善的合作組織和數量少、規模小的龍頭企業,層次低、離散性強、聯合性差,組織化程度低、設備設施差、技術條件落后、各自為政、缺乏競爭力,渠道鏈條缺乏整合、聯盟。
(四)物流運營技術條件差
物流的每一項功能的實施,都與物流技術水平和設備及基礎設施緊密相聯。農村路況差,使得運輸安全性差、破損率高,相對運費就高;沒有先進的冷藏設備,鮮活農產品就難以保質運輸;農村物流信息化程度很低,信息處理手段與技術落后,使得信息處理功能欠缺、電子商務應用滯后而造成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缺乏協同效應。
(五)農村物流政策不到位
農村物流政策和信用影響物流交易形成,現在農村地區的物流政策供給不足,有的地方還是空白,這樣物流作業就難以規范,物流需求者對物流企業缺乏信任,對物流外包的結果難以預期,因此物流活動難以達成。沒有政策的支持,物流業也難以發展壯大以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
二、促進我國農村物流發展的對策
農村物流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發展過程中必然要出現許多問題,對于出現的問題要及時發現、及時解決,不斷促進農村物流健康發展。
(一)加強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農村物流水平的提高需要有較為健全的農村物流基礎設施作為保障。政府應加大對農村物流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地方政府應在中央財政撥款的基礎上根據本地實際情況設立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專項經費制度,并列出農村物流基礎設施改進計劃表,分階段、分步驟的完成;制定優惠政策,吸引民間資本、外國資本投入到改善農村基礎設施中來;通過稅收政策、金融政策等向農村物流基礎設施項目傾斜。
(二)加大農村信息化建設力度
農村物流基礎設施不完備是我國農村物流發展的硬件制約因素,而農村信息化建設的落后是制約物流發展的軟件因素。近年來,農村物流發展減緩、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缺乏及時有效的信息。農村物流信息對于農村物流的發展至關重要。農村物流信息具體包括與農村物流有關的政策法規、生產經營信息;與物流本身流程有關的運輸、倉儲、包裝、搬運、加工等各種物流技術信息等。各級政府應該根據本地區農村物流發展的需要建立健全符合實際的農村物流信息平臺,并在農村物流發展相對發達的地區設立多個物流信息子平臺,時刻收集物流信息,發布物流信息;加大宣傳推廣力度,使更多的農民了解物流信息的搜集方式;加強廣播、電視、電話、互聯網等農村物流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村物流信息咨詢服務業的發展。
(三)培育農村物流市場主體
積極促進農村物流資源的整合,實現市場主體多元化。加快原有農產品流通企業資產重組改造步伐,改變規模小,服務單調和封閉運行的現狀,按照農產品流通產業化的發展方向,重點加大對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運輸企業、進出口企業、物流配送企業和大型食品連鎖超市的扶持力度,以市場為依托,組織農產品運輸協會,鼓勵“生產地+農戶”、“加工企業+農戶”、“產運銷企業+農戶、配送中心+農戶”等模式的發展和培育,提高市場主體的組織化程度。
(四)大力培養現代農村物流人才
物流專業是新興專業,在我國高等教育中處于初期發展階段,對于物流特別是農村物流的專業化研究較為薄弱,農村物流人才極為缺乏。針對這種情況,政府和各高等院校、中等職業學校應當聯合共同致力于專業農村物流人才的培養。政府對于開設有關農村物流專業的學校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大中專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應在大力引進物流師資人才基礎上開設適合我國農村物流發展的專業課程;此外,也可以通過開設各種形式的農村物流培訓班、舉辦農村物流發展論壇、到國外農村物流發達地區考察等形式促進農村物流人才的培養。
(五)提高農村物流技術水平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物流設備、物流技術在不斷的提高,可以最大程度的改善農產品運輸、儲存過程中的損耗,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產品附加值。政府應通過財政貼息、金融支持等方式鼓勵農村物流企業或個人購買先進物流運輸設備、冷藏保鮮設備等;不斷加強農村物流標準化工作,在運輸、包裝、加工、倉儲等物流環節根據市場要求,積極采用國際或國內相關物流標準,積極發展集裝箱、大型冷藏車運輸,不斷改進農村物流技術。
參考文獻:
[1]鐘杰.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物流發展淺析[J].經濟師,2009(3):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