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鈺
【摘 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進一步明確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運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數學;整合
新時期的小學數學教學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在教學中,應結合數學學科內容和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適當、適宜、適度地發揮電教媒體教學的功能優勢,有利于更好地幫助學生更快地構建認知結構,從而達到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那么,該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的整合呢?下面就小學數學學科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實踐,作一些初步的探討。
一、讓數學更貼進生活
新課程標準提出“數學要貼進生活”、“數學問題生活化”,事實上,學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們有一定生活基礎的數學知識,并且對此更感興趣。這在統計知識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在教材很多地方還經常出現九十年代統計的信息。因此,數學學習材料的選擇應注意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注重實效性。我們可以利用信息資源豐富、時效性強的特點,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科教學內容有機整合,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同時也可使教師拓展知識視野,改變傳統的學科教學內容,使教材“活”起來,讓數學學習更貼進生活。比如我在《統計》的教學時,在課前就班級同學的“視力”、“作業”、“零花錢”、“吃蔬菜”情況做了一些調查,粗加工制作成了網頁提供給學生,讓他們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進行統計研究。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的“原型”,依靠學生對感性材料的直接興趣,激發學生創新。
二、無時空限制的數學大課堂
目前我們學校的教學形式主要是班級授課制,即學生在校集中授課,受教學時間的統一限制。因此我有意識讓學生帶著目的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把學習數學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并且培養學生自主探求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如小學數學活動課《房屋面積的計算》一課就運用信算技術,構建了一個無時空限制的數學大課堂。課前,我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并以課件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上課時,學生接受了學習任務以后,組織了材料收集、測量、計算、整理與統計數據小組四個小組,在我的指導下,利用我提供的資料進行個別化和協作式相結合的自主學習,并利用信息技術完成任務——了解有關房屋面積的概念、靈活掌握面積公式綜合運用、熟練進行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初步學會房屋的設計。最后,師生一起進行學習評價、反饋。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向電腦多媒體網絡信息領域,建立無時空限制的數學大課堂,豐富教學形式,提高教育質量。在分數的教學中,制作了圓形、三角形、長方形平均分成兩份,再剪開的動畫,生動而形象的把分數的二分之一直觀的表現出來,學生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了,接著是試一試、涂一涂、練一練,分別以不同形式來闡述分數的意義,一堂課下來,學生輕松自如的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意義。
三、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
數學知識比較抽象,而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對數學中比較抽象的內容,不少學生感到難以理解,信息技術通過展示文字、圖片、圖像、聲音于一體,將學生帶進形象生動,色彩繽紛的教學情境中,使學生感官接受刺激,發展思維能力,拓展學生的空間概念,模擬仿真,呈現過程,化抽象為形象,加深對事物的理解,大大減輕了學生的認識難度,變難為易。
四、化抽象為直觀
小學生生活知識面窄,感性知識少,抽象思維能力較弱,而小學數學學科的特點是抽象、概括,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是容易接受直觀形象的事物,合理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既能加強直觀,又有利于抽象概括,使學生始終保持興奮、愉悅、渴求知識的心理狀態。小學生由于受年齡特征和生活實踐的制約,對于一些數學概念,無法通過文字來有效地理解,利用多媒體為學生鋪路搭橋,逐步降低思維難度,有達到理解概念的目的。
五、提高教學效率
有人曾說:“沒有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根據心理學規律和小學生學習特點,有意注意持續的時間很短,加之課堂思維活動比較緊張,時間一長,學生極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下降等,這時適當地選用合適的多媒體方式來刺激學生,吸引學生,激發學生思維動力,以使學生繼續保持最佳學習狀態。學生學習有了興趣,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創設充滿美感和智慧的學習氛圍,可使學生對客觀情境獲得具體的感受,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多媒體教學可以很好的展示知識間的聯系,引起興趣。多媒體課件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能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在視覺、聽覺等感觀上受到沖擊,使學生有新鮮感、好奇感、獨特感與直觀感,能喚起學生的激情和想象力,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創造性,從而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