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萍
【摘 要】本文擬從“為什么要創造性地使用品德教材”入手,結合筆者自身教學實際對“如何創造性使用教材”作進一步展開及論述,力求探討一條“教材開發”之路。
【關鍵詞】品德教材;開發;重組;加工;創造性
上過浙教版《品德與生活/社會》的老師一定跟我有同感,那就是每課只有寥寥幾行文字,怎么樣才能開展2課時甚至3課時的活動呀?這樣的教材編寫恰恰體現了課改的精神——教科書“是教師引發兒童活動的工具,是兒童開展活動時可利用的資源”,它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是惟一,不是全部,不是作為知識的載體來供教師講授的,這就為每一位教師的教學留下了足夠的空間去合理開發教材。那為什么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呢?
一、新課標對教師的新要求
新課程改革猶如一陣春風吹皺了以往平靜的教學湖水,隨著課改的步步深入,人們對新課程的認知越來越豐富,同時我們每一位教師也面臨著極大的挑戰。以往,不少教師認為教師的任務就是“教書”,只要按照教材順下來,把教材內容教給學生就算完成任務,單純“教書匠”一個。這是一種誤解。品德教材內容看似簡單,其實是對我們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品德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給品德教師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創造性的發展空間,因而我們教師在活動中要創造性地用教材。
二、順應大德育觀的教學理念
大德育觀下的品德課程是一項系統工程,它不僅幫助學生完善知識結構、發展社會適應能力,更使他們的心智得以充實、情感得以陶冶、視野得以開闊、品格得以完善。因此在活動中,就要求教師以教材為切入點,充分發揮德育的滲透功能,挖掘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活動要素,把握品德教材和其他學科內容的關系,以廣闊的視角和思維來組織與處理教材內容,努力做到合理、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而非僅僅就事論事。只有與其他資源有效整合起來,善用教材,活用教材,在教材的開發和重組上多花工夫,才能上好品德課,才能使孩子們感受到品德這門學科的魅力。
三、促進活動目標的有效達成
活動目標是品德活動的出發點,也是活動的歸宿。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能促進目標的有效達成,因為合理使用教材的目的是為了更富有實效地開展教學,而不僅僅局限在對教材的適當改變,一些諸如“為活動而活動,為表演而表演,為體驗而體驗,為改變教材而改變教材”等,都必須堅決杜絕。只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實現教學內容與活動方法的完美統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區教學實踐的特殊性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最大限度滿足學生對教材內容、活動形式的需求,充分調動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提高活動效率,促進活動目標的有效達成。
創造性使用教材可以說得很簡單、很容易,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并非易事。在實踐中,大多數教師表現出的是對創造性使用教材的片面理解。到底該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讓孩子在最優整合的活動中受到教育,促進其良好品德的形成呢?
1.加減法——給教材做做“算術題”
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靜態文本,它包含著多元性和差異性的教學空間。使用
加減法,是指教師對原有的教材內容進行科學取舍,有增加也有減少,而主要活動環節則保持不變。如《我們都是龍的傳人》(浙教版三下)這個活動,教材以香港、澳門和臺灣這祖國領土上三顆璀璨的明珠為主線,讓學生“感受香港”、“走進澳門”、“遙望臺灣”,我在設計這課時,找準切入點,將活動重點著眼于“遙望臺灣”這一板塊,并對它進行了重組,刪減了“收藏風景,記錄故事”這個活動環節,保留了“骨肉相連,盼望統一”的內容,增加了“兩岸互助,升華感情”的環節。正是考慮到因三年級學生年齡較小,可能無法理解兩岸人民熱切盼望統一的心情,我作了以上教材重組,通過教材的加加減減,活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替換法——為教材注入“新鮮血液”
我們的新教材中有許多精彩的教學情境,是編者從大千世界中精心挑選的,但書上的情境并不都適合所有地區的學生,同樣需要我們創造性地使用。因此,教師在開展活動前,要針對不同時間、不同地區、不同學習個體對教材內容進行調整、替換,為教材注入“新鮮血液”。為此,我在活動前先走進了我所生活的勝利路社區,采訪了平凡而又偉大的社區居民,并記錄了他們不為人知的可歌可泣的事跡。
就這樣,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們經過課前的走訪和調查,開始暢所欲言,爭著要把自己社區里發生的感人故事告訴給大家,無形中激發了孩子們熱愛社區的情感,對居住在這樣的社區中感到自豪。
3.挖掘法——挖出教材的“一股清泉”
品德教材中每個活動所蘊含的主旨如同地下深處蘊藏的水源一樣,會挖掘的人能挖出甘醇的清泉,不會挖掘的人半途而廢,滴水無收。同樣,會挖掘教材的活動引領者能從平凡的教材中挖出深刻的內容,不會挖掘的人對活動的認識只會停留在表面,難以發現令人深思的深刻主旨來。所以,只要教師深入教材,細心挖掘,就會發現品德教材的“美”無處不在。《寸金難買寸光陰》是浙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的一課,旨在通過多種教學活動,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從而體會時間的珍貴。
教師以汶川地震為切入點,讓孩子明白對災區的解放軍叔叔來說,時間意味著什么,對參與求援的醫生來說,時間又意味著什么,再漸漸挖掘到“時間對農民伯伯、奧運選手、郵遞員、學生來說是什么”的交流上,學生在層層鋪設、環節緊扣的活動中感受到了時間的重要與寶貴,明白了時間的價值是無法衡量的,由此形成了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了合理利用時間的良好行為習慣。
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是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必不可少且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盡管實施起來有些困難,但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從點滴起步,注意積累,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必定成為我們每個品德課教師的自覺行為,這也會成為我們超越自我的創造過程……
參考文獻:
[1]馮增俊.《當代西方學校道德教育》,第四至六章,廣東教育出版社,1993.
[2]商繼宗.《中小學比較教育》,第四章,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戚萬學.《沖突與整合——20世紀西方道德教育理論》.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
[4]教育部基礎教育司.《中小學德育工作文獻規章要覽》.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5]帕特理夏·懷特著:《公民品德與公共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
[6]教育部:《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分別頒布于2002年,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