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敏
【摘 要】近年來,隨著現代化教育手段的迅速普及,現代化課程建設已經邁向了一個全面開放的嶄新領域。多媒體以其強勁、猛烈的勢頭走進了中學。欣喜之余,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擺在了我們面前:怎樣讓多媒體走進我們中學的語文課堂?
【關鍵詞】初中語文;多媒體教學
一、優化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不同的教學內容應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利用投影、錄像、音樂、計算機動畫等,為不同年齡的對象設置不同的教學情境,將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熱情。
1.利用錄音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聲音是人類傳遞信息,表達情感進行人際交往的重要手段。而錄音是一種貯存和提供音頻信息的手段。例如,在教學小學語文第十一冊《我的戰友邱少云》一課時,一老師先讓學生初讀課文,然后放錄音,學生聆聽課文錄音,心潮會隨著作者的情感激流而澎湃,一種生于斯長于斯的民族自豪感會從心底油然而生,學生聽完錄音,對邱少云那種嚴守鋼鐵般的紀律和顧全大局的崇高精神深深感動。從而激發學生對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在教學中,我充分發揮課文錄音的示范作用,讓學生聽錄音無聲讀,伴錄音輕聲讀,跟錄音試著讀……真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錄音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了他們學習新知識的欲望,為深入分析課文內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利用投影教學,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投影教學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是至關重要的一個部分,只要運用得當,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學小學語文第十一冊《桂林山水》一課時,課文不僅畫面生動而且文字優美,但小學生無法通過形象的對比來理解課文所表達的意思。在教學時,教師根據課文內容制作出波瀾壯闊的大海,水平如鏡的西湖和漓江水投影片進行比較,使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來感受漓江的特點。制作出峰巒雄偉的泰山,紅葉似火的香山和桂林山的投影片進行對比觀察來理解桂林山的特點。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發展了學生形象思維,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利用影視教學,加深學習興趣
影視教學的優點是形象結合,生動直觀,它能逼真地表現各種教學事物,具有廣泛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例如:在教學小學語文第十冊《飛奪瀘定橋》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內容時,先播放《飛奪瀘定橋》的電視錄像,然后引導學生精讀課文,結合剛看完的錄像所呈現的驚心動魄的戰斗場面,說說課文是怎樣描寫紅軍戰士飛奪瀘定橋的?學生結合課文內容爭先恐后地舉手回答:一是“飛”就是搶時間爭速度,必須在敵人援兵的前面趕到瀘定橋;二是“奪”就是攻天險,不顧驚濤駭浪,不畏鐵索高懸,不懼敵人的槍林彈雨沖向對岸消滅敵人。這時教師再加以引導,學生就能深深地了解到紅軍戰士“飛”的艱難,“奪”的艱險。使學生被紅軍戰士英勇頑強、不畏艱險,不怕犧牲,一往無前的革命精神深深感染。這樣,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從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利用直觀形象,理解課文重難點
多媒體的形象化和表現手法的多樣化溝通了語言文字與客觀事物之間的聯系,它可以變抽象為形象,變靜態為動態。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如果運用的感覺器管越多,它們的作用發揮得越充分,那么知識就越容易被理解和掌握。
1.由靜變動,生動悟意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插圖,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但由于篇幅有限,立體感不強,這時教師就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化靜為動,變抽象為形象,生動悟意。在教學《燕子》時,第三段中講到“還有幾只橫掠湖面,剪尾式翼尖偶爾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圓暈便一圈圈地蕩漾開去。”學生很難理解“橫掠”的意思,于是我適時地放了燕子“橫掠”飛行的課件,很好地展現了燕子飛行的動態,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同時也刺激了學生的多種感官,有效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這樣,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不僅使學生在觀察和實踐中發現和領會詞語,更使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課堂上的構圖可以是課文原有插圖由靜變動,也可以根據課文內容構造新的圖片,將教學內容具體化、直觀化、形象化,從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啟發思維,接受知識。
2.演繹成趣,融生達情
所謂“演繹”就是將合適的課文改編成“課本劇”,讓學生參與表演,把課堂當劇場,讓學生當演員,既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又可突破課文的重點。但要想使學生進入角色,演得成功,還需教師借助于電教媒體,創造一定的氛圍,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如我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的了解小蝌蚪的成長過程,我將此文改編成課本劇,利用成套教學幻燈片,將幻燈片的畫面逐幅映現在屏幕上。在一幅幅引人入勝的畫面前,孩子們爭先恐后地搶角色配音表演,將小蝌蚪、鯉魚、烏龜、特別是青蛙的神態、動作、語言一一展示,非常出色,將小蝌蚪的成蟲過程了解得清清楚楚。這樣的課本劇表演,既強化了記憶,又使學生的身心得到了享受。從而達到語文課堂教學的最優化。
三、激活思維,提高學生能力
1.運用多媒體,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在教學中靈活運用教學媒體,動靜結合,聲形并茂,能使學生的無意注意迅速轉化為有意注意。如:我在教《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首先,用錄像播放一個片斷:西沙群島的海水在陽光的照射下,海面上波光粼粼,如像億萬顆彩色的珠子在滾動,海底里有山崖、峽谷,海參在蠕動,還有大龍蝦在爬行……這些奇妙的景物真實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學生很快就被這些生動有趣的畫面所吸引。通過多媒體創設教學所需的情境,使學生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使他們輕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2.運用多媒體,豐富學生的想象力
學生通過畫面展開聯想,能領悟內容,發展思維。小學古詩內容反映的年代久遠,語句精煉,很多古詩課本中沒有輔助插圖,這樣往往造成學生理解困難和認識膚淺,教師有時也難以講清。因此,我們就可以利用CAI課件,將詩的內容轉換為生動活潑的畫面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那效果就不一樣了。如學古詩《示兒》,通過展示一位八十多歲的老翁──陸游臨終前用顫抖的雙手費盡最后一絲力氣寫下的絕筆詩,以此訓導兒子不忘報國之志后與世長辭的生動畫面,讓學生想象陸游的面部表情、動作以及當時內心的活動,就會使學生的腦海中栩栩如生地再現一位具有強烈愛國主義精神的可敬的愛國詩人形象,從而受到愛國主義思想的熏陶。
3.運用多媒體,增強學生的記憶力
在教學過程中,利用電教手段也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文句的印象,增強記憶力。例如:小學語文《雷雨》一課要求全文背誦,讓學生按正常方式背誦,有一定的難度。如有機使用《雷雨》一課錄像帶,先后播放出了雷雨前、中、后的畫面。學生耳聞了風、雷、雨、蟬、蛙的聲音,目睹具體的場景,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加深了,再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讀到一定程度,讓學生試背,由于畫面形象,聲音傳真,能引起學生的聯想,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因此,學生便能很快地把這篇課文背出來。
綜上所述,靈活運用多媒體,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充分體現“寓教于樂”的思想,有利于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和培養各種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積極探索,努力尋求現代教育技術與實現語文教學目標的最佳結合點,以促進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從而更有效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益。
參考文獻:
[1]呂巧珊.初中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J].語文學刊,2014(12):125.
[2]董俊青.淺談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4(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