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教師一般要求學生“學會與人平等相處”,因為這是做人的起碼道理,但教師是不是也該學會與學生平等相處呢?許多老師都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然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居高臨下,學生接受知識,互不侵犯。師生如何相處,說來容易,做起來卻不易。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會覺察出學生在權威下的壓力。其實,學生渴望與老師交流、相處的機會。但一般是敬而遠之,不敢奢望。
師生的交往一般在學校進行,渠道很多,但往往交流的機會被知識傳授的過程所代替。面對一個班級,幾十個學生,教師要個個顧到,哪有這種精力。一般的做法是“抓兩頭,帶中間”就已經不錯了,但這樣做難免會忽視一些學生。我曾帶過的班中,有一位學生成績一般,從不違紀,也不拖欠作業。忽然有一天,他所有的作業都不做。當我問他原因時,他居然說自己要向差生學習,以便吸引老師的注意力。當時,我才從中深刻地感受到:老師如果不是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那么,與學生平等相處,對一部分學生而言,豈不是空話。我發現,問題在于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只注意兩頭,幾乎沒有與中等生交流的機會。于是,我特意抽出一些課余時間,和那些平時未被注意的中等生互相交流,沒想到效果非常好。有些學生進步不少,有的在寫作時道出了真情實感。
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時,教師更應注意一些具體情況:
1學會尊重學生
雖然老師平時很關心學生,但在工作中,老師喜歡按照自己的意愿改變學生的想法,無意中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這樣做隱患不少。小則傷及現在,大則影響將來。所以,我們老師應意識到:一方面,學生是“大人”,老師應尊重;另一方面,他們是“小人”,老師必須保護學生的“自尊”。
2學會理解學生
學生的愿望是豐富多彩的,一些在大人們看來是無足輕重的,甚至是荒唐可笑的現象、行為,往往在他們看來卻是神圣的。對老師而言,盡量滿足學生的合理要求,是不成問題的。哪怕一次小小的違規,都會讓學生感覺老師的親切。
3學會讓學生當家
傳統教育下,老師就像一家之長,安排一切,包攬一切。在新的形勢下,學生想當家,老師必須要放手。這樣,學生便會自己想辦法去做,不會做,可以與老師交流。交權、指導,學生興趣高,老師輕松不少,何樂而不為呢?
教育無論怎樣前進,課程無論怎樣更新,教師和學生依然是主角,兩者的相處、交流極其重要。因此,教師要懂得與之相處的藝術,觀念要變,思想要新,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