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苓
侵略性強,內容負重大,面向全球,胃口夠大,速度夠快。

兩年前,出海創業開始興起,獵豹、360等工具產品打了頭陣。到了今天,業內形成共識,認為工具類產品出海通道即將關閉。
應用管理和流量入口平臺APUS卻越做越大:2014年剛創業就在半年內接連融資兩次,共融到1億人民幣外加1億美元;兩年后開始變現;今年1月營收1000萬人民幣,6月份營收1億人民幣。作為一家中國團隊推出的移動端產品,APUS主打新興市場,面向全球,胃口夠大,速度夠快。
它的重點是卡位,直接占據亞非拉用戶的手機。在中國用戶看來,它侵略性強,內容負重大,不夠簡潔且信息太多,但在那些存在極大人口紅利的新興市場,互聯網內容貧瘠,它殺出了一條大道。這與其CEO李濤的性格不無關聯:強勢與主動進攻性,與產品風格如出一轍。
做入口,占所有
APUS的目標用戶是現在處在移動互聯網早期階段的用戶,他們大多分布在新興市場,如東南亞、俄羅斯、南美等地。他們需要接入互聯網,而在接入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安全、智能硬件、清理加速,甚至是瀏覽內容匱乏。
所以APUS的定位里面,第一是海外,第二是移動互聯網,第三是成為流量入口平臺,也就是成為所有用戶接入互聯網的連接器,而不僅僅是個工具。
李濤認為,出海這條路,市場有巨大空間,但新興國家的發展不可能再像中國一樣“按部就班”——所有落后市場的發展都是跨越式的,這是經濟和科技領域的必然規律。
例如,緬甸以前連有線電話都還未普及,但它不會經歷2G、3G之后才到4G,而是一步到4G。
那新興市場需要什么?
下載App、看新聞、娛樂、社交、購物。一款工具滿足不了所有需求。李濤希望APUS成為類似十八年前的搜索引擎的那個入口,讓用戶上網干所有的事情都要通過自己。
這件事情在中國已經很難做到了,但在新興市場都有機會。許多用戶第一次用自己的智能手機時,還不知道智能手機除了打電話發短信以外還能干什么。這個時候,APUS出現,解決一切問題。
APUS是李濤的第一次正式創業,但李濤絕對不算初級創業者。在3721、奇虎360(以下稱“360”),李濤都是元老之一,是創業的參與者,完整地經歷過這些互聯網企業的成長過程。這些經驗不僅會體現在對市場時機的把握與節奏的控制上,也會表現在對產品技術、商業和人性的理解,對資本的運用等各方面。
先來說時機。
少有人走的路
李濤從2004年、2005年開始就想創業了,但十年前他認為自己還沒有準備好?!拔疫@個人耐心好,一直忍到2014年?!?/p>
他那時發現自己不懂企業管理、產品和技術,就通過跟別人一起創業去學習?!埃ㄎ遥┢獗容^爆烈,就刻意去學習怎么跟別人合伙做一家公司。一個人做一家公司不難,合伙才難。”
2009年他的一個選擇是以聯合創始人身份去一家公司做CEO。那個時候他認為互聯網一定是產品技術和創新導向型的,如果沒有極強的產品技術判斷力和對產品技術團隊的駕馭能力,做不來互聯網。最終他選擇去了360。整個360的移動和國際化,是他一手帶出來的,實踐了他自己的很多想法。
2013年,李濤在360主導的“手機衛士”和“手機助手”在中國的用戶數已經有五六億,占了60%以上的市場份額。但是中國市場最多只有10億規模,李濤自問:我現在已經有了6億用戶,還能怎樣?
說到這兒不妨回顧一下。2006年到2014年是中國本土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時期,BAT在此期間成長為本土互聯網巨頭。也是到了2014年,整個商業互聯網的生態模型成熟而完整,互聯網市場一片紅海。
互聯網生態達到這一步,沒有了新的拓展空間,整個互聯網全產業鏈都面臨著一個問題:向何處去?
2014年六七月份開始,大部分中國互聯網企業選擇向垂直領域O2O發展,“互聯網金融”“工業4.0”等各種概念頻出。但也有人看到了另外一條路,就是出海。
當時李濤認為國際化是一條出路,但對此并不像后來那么堅信。他提出在360推行國際化,結果8個月時間360就在全球拿到了1億用戶。
在此過程中,李濤尋機走訪了全球各個國家,遠至巴西,近到印度、印尼、新加坡等,親身體驗了市場的水溫。
李濤在2014年把全球市場分成三個板塊:第一是美國,第二是中國,第三是中美之外的新興市場國家。中美兩個板塊是成熟市場,同時也是兩個巨大的引擎,推動著全球互聯網往前走。但是中美之外,從南美、東南亞、南亞、中東、俄羅斯到非洲,幾乎全是新興市場,有30億?35億用戶,非常龐大,是中國市場的三四倍。
這么龐大的市場,互聯網和智能終端的狀態卻是中國兩到五年前的樣子。像印度、印尼,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包括人們用的手機,與中國2011年的狀態非常相似。
也就是說,這些國家當時正在發生的事情,是中國2012年前后已經發生的事情。反過來,中國當時正在發生的事情,在兩三年之后將會在這些市場發生,這是一個巨大的機會。
但是對當時國內很多企業來說,國際化并未成為首選——小公司不敢,大公司不愿意。李濤分析,對小公司來說,僅語言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而大公司也不關心:苦心經營打下的天下,這個時候正是把人口紅利變現,往壟斷紅利轉變的時期,既得利益捆住了它們的手腳。
而且做國際化需要有影響力、執行力和戰略眼光的人才來做,但高管們是不愿意做的。那無異于蘇武牧羊,發配邊疆,誰不愿意留在京師重地,陪著老板,爭取最大利益回報呢?
那么讓老板們去做國際化可行嗎?也不太有可能——還有哪個老板能真的聽見炮火,自己下沉到印度、巴西,去市場一線去感知?
但是李濤堅持創辦APUS這家一出生就只做出海的公司?!叭送诵模诵允窍嗤ǖ?。不管是中國還是海外,用戶需要接入網絡,解決卡機(問題),尋找內容……一樣一樣提供給他們,這件事就能成?!?/p>
策略與判斷
像APUS這樣選擇做一個平臺系統,看起來比其他單品出海更難。事多,產品包羅萬象,貌似只是桌面,實則相當于在每個國家做一個應用市場,容易無從下手,所以順序和策略很重要。
APUS每年都有戰略,2014年“做產品”,2015年“做用戶”。2016年是“做變現”,1月份開始商業化變現,第一個月就已經盈利,而且能一直保持著10%的增長。
APUS有一個策略,用李濤的話說就是“悄悄地進村,打槍的不要”,而且不做國內,只做海外,充分利用中外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別人了解海外市場和APUS的時候,相對來說其實已經落后了。
當APUS最早選擇做海外的時候,絕大多數中國創業者都在做O2O。李濤自認為給了自己一年的領先優勢。
“去年下半年有很多人學我們,但是他們永遠慢半拍。慢半拍是很慘的事,你所有的東西都變成了別人的土壤。我們今年已經開始做商業化了。”
李濤的第二個策略是資本壁壘。
APUS于2014年7月份創建,同年10月份完成第一輪天使輪融資,拿了1億人民幣。
緊接著,兩個月過后,APUS拿了第二輪1億美金。“我知道這個生意要面對全球200個國家30多億用戶。其實1億美金分攤完沒多少錢。這是經驗問題,一定需要大資本?!?/p>
憑什么快速拿到這么多錢?靠好的信用。李濤十七年的行業深耕經歷就是信用。“我十七年來做的每一件事情,無論做營銷、渠道銷售、產品,還是國內國外,每一個都是行業第一,這就是信用口碑。”
第一撥投資APUS的是紅點和北極光,紅點本身就是360的股東。
值得一提的是李濤對資本市場的判斷。
當時李濤判斷,要多拿錢,融就融出絕對優勢。而且他認為2015年會出現經濟危機。經歷了2000年互聯網冬天,看到死掉了80%的互聯網公司,又經歷了2008年經濟危機,他認為經濟危機或者金融危機基本每七八年會有一次。所以在2014年的時候,他認為經濟危機會到來,到那時所有人都只會說一句話:現金為王。2000年、2008年全部都是現金為王,沒有現金公司的全死掉了。
他經常對他的同事說一句話:我所說的每句話背后都是有理論依據的,只要有足夠的信息,就能作出準確的判斷。而他的老部下通常會絕對相信老大李濤的戰略判斷。
李濤愛看歷史書,喜歡研究政治、經濟,敬佩曾國藩,對大勢有自己的判斷。2014年他剛剛創業時,第一輪融資是10月份到賬,第二輪是11月啟動,然后用了45天的時間,12月31號結束,1月份錢到賬,效率高得驚人。
因為對資本寒冬的預判,拿到第二筆美金之后,李濤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節省開支,嚴格控制成本——早期擴市場時沒有開源,就把節流做好。
而且從2016年開始,要做商業化,還意味著要提高同行競爭壁壘?!耙郧拔易鐾茝V的時候希望單價低,現在卻會把單價炒高?!?/p>
原因很簡單:既然要賺錢,當然希望每個用戶越貴越好。
“這個用戶獲取成本也是我們的壁壘,就是新用戶的成本遠低于老用戶。我們測算過這個成本大概是1∶20?!崩顫f,“我用1億美金拿下來的市場,你要花20億(美金)。到今天為止,出海的公司里面從融資規模上講我們應該是最大的,小公司拿不了這么多錢,上市公司也虧不起。因為我的出現,整個市場的節奏變了,你今天再去海外,獲取用戶的成本是難以支付的。你來得比我晚,拿錢比我少,成本比我高,你怎么贏這場仗?”
漸成生態
李濤講話時語氣激昂,做事也夠果決。當然操作系統“卡位”這件事也唯有他能做得起來。APUS公司里有很多原360海外的人才。
APUS現在已經開始帶中國公司出海,這些應用嵌入APUS的生態系統,為各國用戶提供更多服務?!爱數毓緵]這個能力,沒有這么多好的產品中國人有這個能力,就讓中國產品來組成生態。出海的人越多,我平臺上的內容就越多,生態會變得更加地豐富。至于什么樣的內容適合APUS的平臺,用戶作選擇,不是我作選擇?!?/p>
新興市場本地企業的理念和技術比較落后,但內容方面仍然是讓本地人做更好,所以中國公司想做內容和文化方面的互聯網產品,首先就要學會本地化。最好的狀態是中國出海企業提供資金和技術,本地人提供內容運營,兩下融合起來。
“比如說我們最近在看的一款產品是直播伊斯蘭教禱告,這哪敢自己做?畢竟伊斯蘭它也有溫和派和激進派,做法也不一樣。不如就投資一家伊斯蘭國家的產品,它來做,產品在整個伊斯蘭世界發行,再把它接入到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