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欣 陳海波
近白露,天轉涼,但每年這一季的求職熱并不會由此降溫。
擇業市場反映出的問題和困惑不外乎兩種:擇業難和擇業不當。
關于后者,北京社會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前所長馮伯麟認為,“無論熱門崗位提高門檻,還是邊緣崗位降低標準,都可能導致‘把不合適的人放在不合適的崗位上,以至就業一段時間后會出現各種不適應,影響個人情緒和生活,長此以往甚至會影響求職者的工作狀態和生活狀態”。在他看來,這是職業需要和應聘者個人潛能不匹配的問題。
無職業規劃的“爬梯子”
從有關調查公司統計的數據顯示,社會地位、薪酬、專業對口等是擇業者價值取向中最重視的條件。“相比之下,對于自己的意趣、性格和個人潛能真正適合在哪些崗位等,一般考量較少,或者考量不清。”馮伯麟說,有的人頻繁跳槽,卻始終不知道做什么樣的調整,才能把心安放在合適的崗位上,最終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耗費在不斷的跳槽上面。
“考了什么分就上什么大學。讀完大學該干什么?讀碩士。碩士讀完干什么?讀博士。”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心理測量與人力資源所所長車宏生說,這是他身邊相當多大學生的心理狀態,一些人讀到博士后也不知道自己未來想干什么。學習似乎不是為了工作和發展,而是爬梯子,只要梯子沒到頭就繼續爬,至于爬上去了到底要做什么,并無遠謀。
職業選擇的迷茫心態,不光處于職業發展初期的年輕人有,三四十歲已工作多年的人也有。“他們總是糾結于要不要轉行,要不要創業,要不要從甲方變為乙方或者從乙方變為甲方。”職業心理學專家楊立謙說,這反映出目前國內人生職業規劃教育的嚴重缺失。
幾位心理學專家指出,在我國,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就業指導缺位,孩子對未來職業自主思考較少,難以形成穩定和堅定的職業偏好,而任由家長以“為他(她)好”的名義替代了,導致孩子在填報高考志愿時和成年后第一次擇業都帶有很大盲目性。
據介紹,在很多國家,職業心理咨詢是一種常規的、很常見的咨詢服務,甚至在中小學校都有相應的教育教學安排。如讓小學生介紹自己父母的工作以及為什么要做這個工作,有時候還把家長請到學校,向孩子介紹他們的工作,使之建立對“工作”的感性認識,關注自己將來要做什么,并從最開始就從心里有一個計劃去逐步實施。
而從初中開始,學校就為學生們提供專門化的指導老師或機構,幫助他們認識和建立職業傾向。一般到了大學階段,學生已經在擇業方面形成較強主見,家庭也給孩子較大的擇業自主性。
“顯而易見,我國的職業規劃教育和有關咨詢機構都存在缺口。”馮伯麟認為,不光存在人生規劃教育的問題,還有職業規劃方面的宣傳普及問題,以至于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職業選擇也是一門科學,是需要科學規劃和咨詢討論的。多數人對職業規劃心理咨詢的社會認知很少。
職業匹配體現社會進步
經驗告訴我們,擇業問題解決得不好,即使那份工作在別人眼里再好、再體面,對于自己的生活際遇也是乏善可陳。
對自己的職業能力認識不清,不了解自己的長處和不足,自然就不知道哪一類工作更適合自己,這樣盲目上崗,工作起來往往效率低,消耗大,甚至極易形成厭倦的心理狀態。
“比如,一個性格上注重人際關系、怕跟別人發生沖突、渴望別人認可、滿意的人,讓他從事經常要面對沖突、要對別人提要求、制約和規范別人的工作,肯定會感覺很痛苦。”楊立謙說,還有一些人擇業時自視過高,表現出較強的自負心理,非“好工作”不可。這就需要咨詢師與他一起探索,放在社會大環境中認識和評價自己的能力、品質。
車宏生指出,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職業價值觀是擇業時必須考慮的三個因素。撇開這三個方面,便會因為種種不舒心、不順利而產生心理壓抑,極大降低人的幸福感,甚至走彎路和造成終身遺憾。
有一位教育背景良好的咨詢者,在三十五六歲時,突然對職業選擇產生困惑,有創業的沖動,但家人反對,下不了決心。楊立謙經過專業測評工具的測試以及一對一的溝通交流,激發了他的自我認知,看到了許多由于深陷其中而無法看到的問題,讓他獲得了啟發。這些啟發最后幫他做出了判斷,他選擇和朋友一起在生鮮市場創業并取得成功。
“在改革開放前的計劃經濟時代,社會缺少個人選擇職業的自主性,一個人一生基本從事一個職業。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的專業化分工,職業越來越多樣化,人的擇業自由度也越來越大。可人們卻又發現,自己缺乏選擇能力,不知道該根據什么來做出判斷和決定。”楊立謙說。
在現代社會,不帶功利性、平和理性地思考和規劃職業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當性格與職業具有較高的匹配度時,能使人心情舒暢地工作,社會勞動生產也將得到最大的人力資源效應,同時人的生活質量、幸福指數也會大大提高。這些指標,在某種意義上也是評價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指標,甚至成為能夠產生經濟發展紅利的國家財富。”馮伯麟說。
職業心理咨詢并非針對個別
很多人以為職業心理咨詢是針對有心理疾病的人的。“這是完全錯誤的。”楊立謙說,并不是有心理問題的人才需要去做職業咨詢。人人都需要面對自然成長和發展過程中的那些問題,職業發展是所有個體的“終身大事”。職業心理咨詢是心理學專家幫助人們尋找興趣、個性等與職業之間的關聯,有效幫助咨詢者完成職業探索,包括對其職業發展規劃提出分析建議等。
在咨詢工作中楊立謙體會到,多數人的問題是不了解自己,其次才是不了解職業或者行業。因此,咨詢者身上表現出的心理問題往往是自我認知的問題。如缺乏明確的職業價值觀,不知道自己想從工作中得到什么,最看重什么,對自己的職業能力也缺乏清晰的認識,不了解自己的長處和適合什么樣的工作。
“還有一些人在擇業時表現出自卑、自負或者依賴心理,雖然這也不是嚴格意義的心理健康問題,不見得需要一個解決方案或者治療方案,但需要通過一定的工具和方法,與咨詢師一起探索,最終完成對自己的客觀認識,打開心結。”他說。
據專家介紹,這些職業心理咨詢機構目前主要集中在大學和醫療系統。可以預見,隨著年輕人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工作轉換機會的增多,職業咨詢的作用會進一步凸顯。在專家們眼中,“未來心理咨詢量還會增加,優質的咨詢機構與合格的職業咨詢師出現缺口是遲早的事。對目前網絡咨詢和社會上的一些職業心理咨詢機構,也需要甄別和治理”。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