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芳
【摘要】隨著中俄關系的進一步發展,中國高校與俄羅斯高校的交流合作已成為學校對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交流、學生互派以及聯合培養等中俄合作辦學模式也相繼在各高校開展起來。中俄合作辦學的蓬勃發展對大學俄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大學俄語教學模式不能滿足學生對俄語語言能力提高的需要。本文從教材選用、教學方式、評價機制以及第二課堂的建設幾個方面,就如何促進中俄合作辦學模式下大學俄語教學改革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合作辦學 俄語教學 改革 應用
【中圖分類號】H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24-0002-02
“一路一帶”國家發展戰略為沿線國家間的交流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也使中俄兩國的合作與交流形成常態。隨著中俄關系的進一步發展,中國高校與俄羅斯高校的交流合作已成為學校對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聯合培養、教師互派交流等中俄合作項目在各高校緊鑼密鼓地進行。同時也為新形勢下大學俄語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課題,繼續沿用傳統的俄語教學方式方法顯然已經不能適應新的需求。如何在較短時間提高師生的俄語語言水平、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成了大學俄語課程教學中丞需解決的問題。
一、中俄合作辦學模式下大學俄語教學的特點
1.“2+2”合作辦學模式
目前中俄高等學校合作辦學培養模式主要為N+N的聯合式培養,本科教育“2+2”培養模式突顯的優越性受到越來越多的高校青睞。“2+2”中俄合作辦學模式是以“語言技能+專業知識”的模式理論為指導,即學生在國內學習2年,后2年在國外高校學習。[1]學生在出國前兩年的俄語基礎課學習,不僅可以直接了解目的語國家的文化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等,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出國后的適應提供了緩沖期,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對兩國的文化差異的辨別力。另外,“2+2”合作辦學模式也為出國學生俄語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條件保障。
2.學習對象為俄語零起點學生
由于歷史及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綜合因素,在中小學開設的外語課基本是以英語課為主,俄語對于出國學生來說完全是一種陌生的語言。這給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帶來巨大的挑戰。再加之俄漢兩種語言的差異性較大,這給初學者也造成一定的學習壓力。俄語語音階段的學習是俄語學習的關鍵階段。如果教師不能正確引導,學生不能克服學習上的心理障礙,很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喪失學習的信心。
3.教學內容融合文化、國情、專業知識
合作培養模式下的大學俄語教學內容,不僅僅是培養學生單純的俄語語言技能,在教學中更是需要導入相關文化知識、國情知識,為學生未來更快更好地融入國外學習與生活做好準備。當然,引入學生在俄方相關專業學習的專業課程的基礎知識也是必不可少的,這為學生后兩年在國外的專業學習奠定基礎。
二、傳統大學俄語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1.教材陳舊,內容更新慢
教材在教學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由于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短時間內涌現了很多新的知識和新的表達方式,大學俄語教材雖幾經修改,仍難以跟上信息時代快速發展的節奏,選材內容上略顯陳舊,教材內容與實際應用有一定的差距。隨著教學改革和教學創新的不斷深入,目前大學俄語教材遠不能適應當前社會發展和實際應用的需求。過去大學俄語沿用的《新編大學俄語基礎教程》盡管在難易程度上比較合適,但內容缺乏反映俄語國家生活氣息的新素材,教材的實用性不強。[2]由周海艷編譯的、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走遍俄羅斯》系列教材雖然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與舊教材相比有一定的優越性,但其中的不足和缺陷也不容忽視。在選材方面,一些文章的標題很吸引人,但涵蓋的信息量不大。[3]
由于使用人群少,大學俄語教材內容更新相對其他外語教材比較滯后。目前各高校使用的教材只針對學生的俄語語言學習,對相關專業知識內容的涉及少之又少,針對中俄合作辦學的學生銜接專業基礎知識的教材更是寥寥無幾。教師在教材的選擇上往往注重的是語言知識點的完整性而較少甚至不考慮教材涉及的其他內容。
2.教學過程中重語言輕文化現象突出
大學俄語教學內容基本設置為語音、語調、詞匯、語法、對話、課文、練習。從整體環節不難看出,重在學生語言基本功的培養和提高。從中俄合作辦學學生的學習需求來看,這只是學習者學習的一個方面。俄語國家國情文化知識的掌握也是中俄合作辦學模式下學生需要掌握的重點知識,了解目的語國家的國情文化知識、生活習俗、禮儀等相關知識內容,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俄語學習興趣,更能幫助他們在國外遇到具體問題時有據可依、有的放矢。
目前國內高校大學俄語教學由于教師隊伍、教師知識結構等原因,教學過程中重俄語語言技能學習,輕國情文化知識的現象是比較突顯的。[4]這必然給學生出國后的學習、生活以及就業等問題帶來困難,難以保證合作培養模式下學生的培養質量。
3.教學方法落后,教學模式單一
由于我國高校俄語教學長期受到國外教學方法的影響,在教學方法運用中缺乏針對性和科學性的探究和認識。在傳統課堂模式下的大學俄語教學中,“一本教材、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仍然占據主要地位。俄語教師能采用的公開出版的多媒體教學資源少之又少,教師在制作多媒體時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再者,由于課時的限制,教師需要在規定的時間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沒有時間組織形式多樣的趣味課堂教學模式。
4.學生俄語學習積極性不高,動力不足
中俄合作辦學模式下的學習對象大多為俄語初學者,對他們而言,俄語語音較之以前學習過的漢語、英語都有較大差異,還有些字母在形式上與英語字母相似,但發音卻完全不同。再加之俄語語法復雜,涉及到各類詞的詞形變化多,比較難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自覺地產生畏難情緒。大學俄語課程課時有限,學生不能從頭到尾詳細掌握所有的俄語語法基礎知識,因此就不能理解交流中一些語言現象。
三、中俄合作辦學模式下大學俄語教學改革探析
1.編排適合學習者需求的教材,提高教學針對性
教材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教學內容的集中反映,教材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不斷得以充實和修訂。中俄合作辦學是國際間合作與交流的產物,是全新的辦學模式,在沒有完整系統的適合中俄合作辦學的教材的前提下,整合國內現有的教材,編排一本適合中俄合作辦學模式的學生需求的教材是大學俄語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教材的編排應考慮學習者的實際情況,結合其學習需求,集時代氣息、容知識性、實用性、交際性一體,給大學俄語課程注入全新的知識和內容,也給教師教學帶來全新的教學理念。
2.改革教學方法,構建教學新模式
在中俄合作辦學的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大學俄語教學,應充分利用高校的語言環境,遵循第二語言習得規律,大力開展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改革,大膽打破傳統的以詞匯教學、語法教學為主體的“填鴨式”模式,在教學中融入漢語、英語等其他語言,對比挖掘出語言的關聯讓更容易掌握俄語。教學內容不拘一格,提倡多元化實踐課堂,融入俄羅斯國情文化、俄羅斯文學、民俗風情等相關內容,利用語言國家的自身影響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幅度融入學生的言語實踐練習,要在整體語言教學法、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和語篇教學法的指導下,用項目式、任務型、小組合作學習等方法設計大學俄語課堂教學新模式,根據學生學習情況,穿插部分專業相關的詞匯以及專業理論知識,全面整體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各項語言技能。
3.形成與終極評價結合,構建評價新模式
對《大學俄語》課程的考核方式進行改革,由單純的筆試轉向“口試與筆試”相結合;由終結性評價轉向“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即對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進行實時的記載,得分占課程最終成績的一部分;口語考試的方式由單一性向“多樣化”轉變,即口語考試的方式不再局限于一對一或兩人一組的方式,而是可以采取多人小組合作做項目報告的形式或演講、辯論的形式等。
4.整合校內外有效資源,創建第二課堂,注重興趣培養
語境為語言生命的土壤,不間斷的交流是零起點外語學習者的生命動脈。利用高校俄羅斯外籍教師、俄語國家留學生等學習資料,開展大學俄語口語角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園語言大環境,搭建用俄語進行交流的語言平臺。脫離把外語學習當成純知識傳授的傳統教育模式,給學習者以充分的外語學習的氛圍,在輕松愉悅的狀態下進行學習。
四、結語
中俄合作辦學推動了中俄兩國間的合作與交流,也促進了我國俄語教育事業的發展,為新時期俄語人才的培養搭建了一個新的平臺。中俄合作辦學模式下的大學俄語教學教改任重而道遠,需要在教材編排、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的設計以及第二課堂的建立上不斷地更新和完善,應大膽突破傳統的俄語教學模式,探索出適合自身辦學特色的大學俄語教學新模式。
參考文獻:
[1]劉麗輝.中俄合作辦學“2+2”模式下復合型人才培養研究[J]. 理論觀察,2010(5):112-113
[2]張敏.從《新編大學俄語基礎教程》使用情況看大學俄語教材的改革[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1):161-165
[3]李哲.評系列教材《走遍俄羅斯》[J].中國俄語教學,2010,29(1):95-96
[4]賀莉.俄語學習的策略的實證研究[D].吉林:東北師范大學, 2011:14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