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琳
【摘 要】隨著中德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在教育方面的合作也日益增多。近年來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合作辦學成為一個新熱點,培養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的目標備受關注。本文回顧中德合作辦學的歷史,介紹德國應用型技術大學在合作辦學上的優勢,并對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合作培養模式進行分析,對未來我國應用型技術大學的發展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合作辦學;應用技術大學;應用型技術人才
2014年6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要引導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這一政策的提出,推動了我國一批普通本科走出國門,學習國外高校辦學經驗,從而加快轉型的步伐。在這個過程中,德國的應用型技術大學成為了主要的借鑒對象,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合作辦學模式受到愈來愈多國內院校的青睞。
一、中德合作辦學的歷史和現狀
中德合作辦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07年,德國醫生埃里希?寶隆在上海創辦的德文醫學堂,它是上海同濟大學的前身,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最初國內大學和德國大學的交流與合作主要以互派留學生和邀請客座教授的形式為主,其中也包括各類短期的合作項目。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德國前總理赫爾穆特·科爾訪華,提出了聯合辦學以加強教育領域合作的構想。1998年,在上海成立了同濟大學中德學院,它是由中德兩國政府共同倡導成立的國際合作辦學機構,是中德政府文化交流合作協定確定的合作項目,這標志著中德合作辦學發展到了一個新高度。
九十年代以來,全國各地的多所高校,參與到中德合作辦學的熱潮中。除上海同濟大學中德學院之外,陸續建立華東理工大學中德工學院,青島科技大學中德科技學院,江蘇技術師范學院中德國際學院,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等等。德國的機械制造技術在全世界處于領先地位,因此合作辦學初期主要涉及的專業是機械制造,機電一體化和化學等。參與中德合作辦學的高校由最初的985和211高校發展轉變為以普通本科高等學校為主,這類學校主要是通過中德合作辦學模式,匯集了兩國教育、經濟和企業界密切合作的優質資源,學習德國的教育理念,來促進其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的轉型。
二、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優勢
德國應用型技術大學是德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為年輕的一種類型。在五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德國應用型技術大學已經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備和成熟的辦學體系,以其獨具的特色迅速成為世界各國競相效仿的對象。在中德合作辦學中,這類學校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培養目標是以社會經濟發展變化和企業實際需求為導向,培養掌握系統科學知識,擅長動手解決實際問題,具有獨立從事職業活動能力的人才。這與目前普通本科高等學校轉型發展的辦學目標基本吻合,能夠促進中國高等教育理念從單一的精英化教育轉向精英和大眾教育并行。
(二)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學習年限一般為4年8學期,基礎學習階段一般為前2-4個學期,主要學習專業的基礎必修課程。之后為專業學習階段,學生主要按照專業方向選修課程,學制上與國內本科院校相似,使中德合作辦學進程簡化。
(三)德國應用技術大學與國內普通本科院校的部分專業設置相仿,主要涉及工程科學、經濟學及社會科學領域,為合作辦學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典型的職業領域為機械制造業、電子工業、交通運輸業、企業經濟等等。教學活動包括教學和實踐訓練,同時安排1-2個實踐學期,這是德國應用技術大學教學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三、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合作辦學的模式
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在培養目標、學習年限和專業設置上與國內普通本科院校具有很多相近之處,然而中德合作辦學模式與普通本科院校的培養模式不同,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一)主要采用分階段跨國培養模式,通常是“2+2”或者“3+2”的學制。推行這樣的學制,其目的為了充分利用中德兩國的教育資源,學生在國內學習前兩年或者前三年課程,以德語和基礎課程為主,由中德雙方教師負責。后兩年課程在德國進行,以專業課程和實習為主。
(二)以職業應用為導向,圍繞專業進行課程設置,課程內容基本分為理論課和實踐課。理論課程中強調應用特色,將最新的行業信息、技術發展及時帶入課堂。教師將理論和實踐緊密聯系,來組織教學內容。要求學生不僅掌握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而且需要進行基本技能的訓練,因此課程內容很豐富,實踐性強,知識更新快。
(三)合作辦學的教學形式呈現多樣化。理論課程中,廣泛采用以職業為導向的項目教學、案例教學、角色扮演等等教學形式。除了教師單一的講授之外,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在實踐課程上,通常兩人一組進行操練,按照完成各項任務。在課余開展各種講座、研習、學術旅游等等,圍繞理論知識應用,來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四、國內應用技術大學發展方向
為了培養在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工作的高級應用技術型人才,國內普通本科高等學校以合作辦學的形式,來學習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成功經驗。然而,這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中德辦學理念、教學方式上的差異;學校制度尚待完成,管理體系上還需明確;國內院校缺少“雙師型”教師;德語作為小語種,在短時間內學習德語,達到用德語完成專業知識的學習,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都是一項挑戰。
中德合作辦學是國內普通本科高等學校轉型過程中的催化劑,國內應用技術大學在未來的發展中,還是需要針對自身情況進行改善和調整。例如:進一步明確應用技術大學人才培養的目標;確保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緊貼企業崗位的需求,選擇適宜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培養“雙師型”教學團隊,比如,聘請了一批在政府部門和工業界的兼職教授;學習德國大學的先進經驗,人才培養由學校和企業共同承擔,緊密依托行業辦學,學校負責理論教學,企業為實踐教學提供切實可靠的保障。
參考文獻:
[1]董大奎,劉鋼.德國應用科技大學辦學模式及其啟示[J].教育發展研究,2007(7-8A).
[2]李杰等.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教學體系及其借鑒意義[N].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8(3).
成長·讀寫月刊2016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