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劉澤軍
摘要:通過合作辦學可以引進國外的優質資源和先進教學理念,對提升學校辦學水平有重要的意義。根據我校實際情況,結合國外課程體系形成以基礎理論課程、英語強化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為主的階梯式課程模塊體系;通過改革現有的教學模式,建立學期專業課程群和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互動教學模式,形成“大講課+小輔導+小實驗”的漸進式教學方法,建立靈活多樣的考試與測評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關鍵詞:土木工程;合作辦學;教學模式;課程模塊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52-0033-02
在國際新形勢下,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實行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其中,中外合作辦學的模式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且日益受到國內外高校的普遍重視。在此,我們探討了中外合作辦學的教育模式對提高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培養質量的影響。目前,各個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中都形成了“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重個性、高素質、廣適應”的培養目標,重視培養既懂得工程技術,又懂企業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應用型人才,把重點放在優化課程設計、強化科技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等方面[1]。土木工程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傳統的教學模式是重理論輕實踐,故在新的辦學模式下,要加大對實踐能力的培養。
一、課程體系
中外合作辦學的主要核心之一就是引進國外優質的教學資源,將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引入到國內高校,實施“本土化”教學,發揮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的功能。設置課程時,可將國外辦學特色與本校特色相結合,按照課程性質分模塊設置課程,形成以基礎理論課程模塊、英語強化課程模塊、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和專業核心課程模塊為主的階梯式課程模塊體系,構建適合自身專業特色的課程體系。
1.基礎理論課程模塊。在基礎理論課程模塊里,不僅要開設傳統的基礎課程,如英語、數學、物理等,還要開設關于思想素質以及人文素質方面的課程。思想素質方面的課程,一般由中方教師講授中國傳統與現代文化、世界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發展現狀等思想政治理論課,在人文素質這一方面,可開設音樂、美術、書法、繪畫等藝術欣賞課和環境科學及實驗課等課程供學生選修,以強化對學生人文素養及社會責任的培養。
2.英語強化課程模塊。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核心特色之一就是要引進國外原版教材,采用全英文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并參照國外的評價模式和標準對學生進行課程考核,這就需要學生具有較高的英語應用能力。學生不僅要能聽懂外籍教師的全英文授課,而且還要跟外籍教師進行課程上的溝通與交流,更重要的是能將英語作為思維語言來理解及吸收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并能在課程考核時得心應手,這對本來英語水平不高的學生學習專業課提出了極大的挑戰。
我校與愛爾蘭利莫瑞克大學(University of Limerick,簡稱UL)的合作辦學模式為“2+2”模式,即前兩年在國內學習,如果雅思成績達到5.5或通過相應的英語語言能力測試,后兩年可申請進入UL繼續學習,達到UL的學位標準后,頒發UL的學位證書。鑒于各方面原因而不能出國的學生,則可在我校繼續完成學業。依據這種合作辦學模式并結合學生的個人意愿,英語強化課程模塊可分為兩個層次進行教學:出國留學和國內升學(或就業)。
3.專業基礎和專業核心課程模塊。專業基礎和專業核心課程模塊包括掌握專業知識所必須理解的專業基礎課程和深入掌握專業知識而開設的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該模塊課程所開設的課程比較多,可以設置一些相關的專業課程群,供學生選修,達到寬口徑的培養目標。學生可根據對專業的興趣和愛好自主選擇相關專業課程,不但可以開拓視野,還可以培養自身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該模塊課程可以由合作的國外院校提供,采用全英文教學方式,使用國外原版教材,教學大綱、教學方法和考試大綱均參照國外院校的要求進行;也可以保留國內院校特色,采用雙語教學,由本校具有較高英語水平和扎實專業基礎的教師任教。
二、教學模式
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教育國際化趨勢,我國現有的教育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為順應時代的潮流,培養新時代的國際創新型人才,必須改革現在有的教學模式,具體措施如下。
1.打破專業課程的相對獨立性,建立學期專業課程群。我國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負責本課程的授課、輔導、考試與課程設計,其他相關課程教師很少參與指導學生,這對學生學習專業課程極為不利,學生很難理解課程之間的關系與相互作用。土木工程專業不同于其他專業,主要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更應強調學生的實踐能力,不但要理論實踐兩手抓,更應該讓學生理解如何將理論知識學以致用。河南理工大學借鑒UL的教學理念,在第5個學期學習主干專業課時,以一個綜合設計項目(Integrated Design Project),作為本學期的教學核心(即一個完整的實際建筑結構的設計),本學期安排的課程就是圍繞著這個項目開展,并形成一個服務于綜合設計項目的專業課程群。教師給學生布置課程項目要求,學生自主分組合作完成,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盡情地思考,給其廣泛的想象空間。隨著課程的進一步學習,學生將學到的內容運用到所做的項目中,學以致用,使學生明確了專業課學習的目的并深刻理解本專業的內涵。
2.建立“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互動啟發式教學模式。我國傳統的授課模式為“教師講,學生聽”,即教師“教教材”,學生“學教材”的模式。新的人才培養目標則要求形成一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教材在教學中處于從屬地位,教師在課堂上并不局限于教材來安排教學內容,而是采用多種教學形式將學生引入到課堂的主題。學生可在課外研讀教材并獨立消化以加深對課堂內容的理解。教學時要改變以往的滿堂灌式教學,積極采用啟發式、提問式、演講式、討論式、實例式等教學方法。要積極做到“三互動”:相互聽課,相互討論,相互評價。課堂上要以學生為中心,采取適當的提問,這樣有助于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增加聽課效果。
國外課堂教學主要通過討論與研究,強調探究性學習。注重學生重溫知識,發現新內容,解決新問題的過程,重視從知識傳授過渡到知識發現和知識再創新的過程。國外的這種教學理念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溝通能力等。
3.建立學生導師制度,形成“大講課+小輔導+小實驗”的漸進式教學方法?!皫煾殿I進門,修行在個人”,大學教師不但是知識的傳授者,而且是知識的引導者。教師可通過靈活多樣的理論課教學將現有知識的框架、內涵傳授給學生,而具體的知識內容、形式等則需要學生自主學習,思考與理解。相對于大班的理論教學,小班(或小組)的輔導課則顯得尤為重要,指導教師可具體指導到每個學生,因材施教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獨立思考(或分組討論)解決問題,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吸收。有了理性的認識,再加上分小組的實驗操作或綜合設計,解決學生的困惑與迷茫,學生在消化、吸收知識的同時也創造性地升華了所學的知識。如果將知識比喻成一棵大樹,樹根和樹干就需要教師去培育與引導,而樹枝和樹葉則需要學生自己去充實與細化。
4.注重實踐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充分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環節,實踐教學效果的好壞,對提高教學質量、實現培養目標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土木工程是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更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國外許多大學都特別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如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等均依托于實際工程,并在相關的實習單位設計完成,題目大部分是真實的工程題目,畢業生也因此深受用人單位歡迎。UL也非常重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每學年都圍繞著理論課程安排或設計許多寬口徑的“問題”或設計題目,讓學生自由發揮,學生利用自己的天分和創造力去解決教師所設計的一個又一個“問題”或設計題目,這不但加深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還激發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5.建立靈活多樣的考評方式,以評促學。要想激發學生的天賦與創新能力,對其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就非常重要,考試成績不能作為評定學生能力與學習成果的唯一尺度,應該建立多樣化的評判機制。要將學生的平時成績,包括學生平時的學習態度、學習積極性、課堂練習、隨堂測試、課后作業等納入評價體系,且權重應大于期末筆試成績??荚噧热莶粌H限于課堂所講內容,學生整個學期所學、所用知識應全部作為考試內容,即“拔高型考試”,這也就進一步激勵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此外,還要注重考評形式的多樣化,建立綜合評價機制,除了考評測試,還可補充綜合面試答辯評定環節。多樣化的評判機制,不但避免了學生死記硬背,應付考試的不良風氣,減少了高分低能的學生,還能極大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鼓舞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總之,我校通過與UL的這種合作辦學模式,不但引進了國外優質的教學資源和先進理念,形成了我校獨特的教學模式,而且對土木工程專業課程教學改革起到了促進作用,向培養面向國際化的創新性人才邁進了一大步,對提升學校辦學水平和辦學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周亦唐,王東,陶忠,等.面向執業能力的土木工程人才培養模式[C].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建設的研究與實踐——第十屆全國高校土木工程學院(系)院長(主任)工作研討會論文集,2010,(10):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