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爭(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漯河 462000)
?
基于SECI模型的河南省高校就業信息資源共享模式
劉爭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漯河 462000)
【摘要】就業問題已經成為衡量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關乎學生發展,也關系到國計民生和社會穩定。我國高校畢業生主要是通過獲取就業信息,進行雙向選擇競爭的方式實現就業的。實現高校就業信息資源的有效共享將有助于提高就業率,使大學生順利就業。為此本文引入SECI模型,探索基于SECI模型的河南省高校就業信息資源共享模式。
【關鍵詞】SECI模型 就業信息資源 共享 模式
高校畢業生一直是就業市場的大軍,2015年我國高校畢業生達749萬人。如何開發更多就業崗位、提供更好的就業服務,努力使高校畢業生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是做好就業工作的重要內容。解決這一問題,需要認真分析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各種因素,多方協作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對于大學生就業而言,最關鍵的影響因素還是“結構性的”。這些因素包括短期供給超量、區域選擇偏好、就業渠道狹窄、獲取信息不暢等方面。其中一個因素就是就業信息資源的有效獲取和共享。因此需要健全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建設統一的就業信息管理平臺。
就業信息資源實現有效共享將有助于畢業生、高校、用人單位及時獲取有效的求職、招聘信息等。從目前我國部分地區就業信息資源共享平臺的建設現狀來看,作為一種全新的求職擇業服務方式,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建設比較滯后,利用率較低,資源整合度不高,還有許多值得進一步優化的地方。
1.1 公益性就業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已初具規模
目前,我國已建立“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信息網”,該網是由教育部主辦的,為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提供信息化服務的公益性網站。在教育部高校學生司的指導下,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具體承辦該網站的建設工作。該網站的主要功能是發布全國高校畢業生求職信息;發布各類用人單位招聘信息;開展畢業生信息查詢和推薦、用人單位需求職位信息查詢檢索等,最終為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和廣大用人單位的招聘與選才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務。
1.2 部分院校之間成立了就業聯盟,促進了就業信息資源的有效共享
為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和就業服務水平,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7所高校與昭通學院簽訂畢業生就業工作戰略合作協議,雙方搭建幫扶平臺,提升合作層次,對口支援昭通學院畢業生共享就業資源和就業信息,促進昭通學院畢業生就業。昭通學院畢業生可以參加7所高校舉辦的相關招聘活動;7所高校每年選派2—3名教授擔任昭通學院的就業指導客座教授和創業導師;昭通學院每年派出就業指導教師前往7所高校學習、考察,并接受培訓及學習項目安排等。
1.3 就業信息平臺的適用性不強,就業信息資源共享不夠充分
相關調查顯示,網絡求職已經成為高校追求更佳擇業機會的方式。但事實上通過網絡就業成功的幾率往往很低,原有主要有:提供就業信息的網絡信息平臺較多、信息平臺的適用性不強、信息聚集度不夠、信息陳舊更新不及時、學生本人對網絡就業渠道關注度不夠等。究其原因不在于學生是否積極注冊人力資源庫,而是就業信息平臺人力資源庫信息共享不夠充分,從而導致高校學生就業信息注冊的盲目性、分散性,增加了高校學生網絡就業渠道的壁壘,使得網絡擇業成本虛高。
1.4 就業信息傳遞不暢,畢業生無法及時獲取就業資訊
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的傳遞不能只是簡單雙向傳遞過程,而是包括政府、高校、學生、媒體、企業在內的多方溝通過程。但在實際生活中,有的相關方會對就業信息進行篩選、過濾,導致信息公布出來時失實、失真,與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實際需求不符,對高校畢業生按時就業造成消極影響。此外,由于就業信息獲取渠道的限制,大多數畢業生缺乏必要的就業去向指導,無法及時掌握有關就業資訊,使國家的就業導向無法落到實處,使大學生不能準確把握就業形式,及時調整就業目標。
我省已建立了河南省畢業生就業信息網及河南省大中專就業服務中心公眾微信平臺,打造出了河南大學生就業公共服務立體化平臺,為廣大學子提供了貼心的就業服務,還提升了全省大中專院校就業創業工作水平,力求打造出升級版的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此外還有河南省大中專畢業生就業促進會,該組織成立于2009年11月18日,在河南省教育廳的組織下,由全省高校等聯手成立,將協助建立畢業生就業供需信息交流的平臺,為畢業生提供就業推薦、招聘、維權等就業服務。促進會作為一個專業性非營利社會組織,將在促進會成員單位與政府部門之間架起橋梁、形成紐帶,給領導決策當好參謀,給學生就業創業當好顧問,給學校就業工作當好助手。2016 年1月,由河南省大中專畢業生就業促進會和河南教育報刊社聯合主辦的《河南教育》(就業與創業)雜志創刊,《河南教育》(就業與創業)雜志是在“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創辦的,核心目的是為河南省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搭建一個經驗展示、研究探索的平臺。
由此看見,我省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資源共享已卓有成效。在此基礎上引入SECI模型,從理論上進一步細化就業信息資源共享模式,將有助于提高河南省高校就業信息資源共享的效率,有效的促進大學生就業。
2.1 SECI模型
1995年日本學者野中郁次郎提出企業的SECI模型,他將企業知識分為兩類,即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其中顯性知識是指通過規范化和系統化語言表達和傳播出來的知識;而隱性知識則是一種主觀的知識,是通過長期經驗積累起來的知識,如直覺、思維、信仰等。相對于顯性知識而言,隱性知識有著明顯的個性化烙印,無法規范和表述,不利于共享和傳播。因此,野中郁次郎為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轉化設定了四種模式:社會化,即隱性知識向隱性知識的轉移,主要通過模仿和觀察;外化,即個人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轉化,主要通過會談和討論等方式;綜合化,即個體顯性知識向集體顯性知識的擴散過程;內化,即組織的顯性知識向個體隱性知識轉化的過程。
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資源主要由求職資源、用人單位及就業管理機構資源三部分構成。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根本顧不上關心哪些資源在為自己服務,而是追求有限的時間得到高效的信息服務,因此針對個性不同的高校畢業生提供不同的訪問策略是信息資源共享要實現的最終目標。
根據SECI模型,高校就業信息資源共享也包括綜合化、外化、社會化和內化四種模式。經歷這四個過程,可以有效完成高校就業信息資源的共享。
2.2 基于SECI模型的高校就業信息資源共享的實現途徑
信息資源的共享需要經歷綜合化、外化、社會化和內化四個階段。
綜合化階段主要是信息資源的整合,實現由顯性知識向顯性知識流動,使那些零散的顯性就業信息資源通過分類、重組和重構的方式進一步系統化,從而形成就業信息資源系統。外化階段主要是使隱性信息成為顯性概念。例如,大學生個人求職技巧、面試經驗等隱性信息資源轉化成可表達和傳播的信息資源。而社會化階段則是隱性知識向隱性知識的轉化,主要通過大學生之間的模仿和實踐共同分享求職經驗等。最后內化階段主要是將之前獲得的信息資源內化為個人的隱性的信息資源,個人通過內化不斷積累和豐富經驗,這也是個人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鑒于此,應該做的以下幾點:
(1)完善就業信息網絡建設,有效促進信息資源的綜合化和外化:河南省高校就業信息網絡建設已卓有成效。例如河南省畢業生就業信息網及河南省大中專就業服務中心公眾微信平臺。相關資料顯示,超過四成的畢業生認為最重要的求職信息來源于教育廳及學校就業指導機構發布的需求信息。因此,各高校應該積極完善高校就業信息平臺,建立就業信息資源庫,并有效對信息進行分類,同時要促進就業信息的遠距離傳遞與共享的便捷性。
(2)建立并完善畢業生成功就業典型檔案,促進信息資源的外化與社會化: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畢業生成功就業典型人物對大學生就業有著較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各高校都要編寫就業典型檔案,通過多種形式向學生宣傳他們的事跡。對于高校畢業生來說,案例學習是獲得隱性就業技能的極好途徑:畢業生在碰到類似就業問題時可直接模仿并實踐其就業經驗。
(3)加強就業創業指導隊伍建設,促進信息資源的內化:在就業信息資源庫的網絡建設的同時,還要不斷加強就業創業指導教師隊伍建設。指導教師必須重新審視自身的職業角色,充分利用網絡課堂,對學生進行職業規劃設計,制定合理的學習目標,跟蹤指導,適時調整,加強合作和個性化的服務。只有這樣,才能使得高校畢業生將系統化的顯性就業信息真正轉化為自身的就業技巧,并有效指導自己和他人的就業實踐,從而提高就業成功機率。
參考文獻:
[1]劉子奮,王宇亮.試論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的采集和應用[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01).
[2]宋繼勛,王川,沈穎.高校就業信息服務系統構建實施策略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02).
[3]許文杰,金天星,鄭曼.論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就業信息的不對稱[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年河南省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創業課題《基于SECI模型的河南省高校就業信息資源共享模式研究》(JYB201518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