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禎(貴州民族大學法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
P2P網絡貸款平臺的法律風險及控制研究
于禎
(貴州民族大學法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摘要:P2P網絡借貸作為一種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起源于國外,并獨立于金融機構體系之外的個人對個人的借貸模式正在不斷的侵蝕著中國互聯網市場,發展勢頭迅猛異常。在P2P網絡貸款一片繁榮、帶來極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暴露出一系列法律問題。平臺運營過程中存在各種問題,包括自身所固有的經營問題和操作問題。本文主要對其存在的法律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措施,以促進其規范化發展。
關鍵詞:P2P網絡貸款;借款人;投資人;法律問題
從貸款額度及相關程序上看,P2P網絡借貸源于小額信貸。隨著網絡時代的迅速發展,網絡信貸作為一種平臺模式在互聯網之間迅速擴展開來,它為借款人和投資人提供一個中間融資平臺,這就催生了P2P網絡平臺的誕生。
P2P網絡借貸是借款人和投資人之間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資金支持與利息收入相互轉換的交易模式。自2006年P2P網絡借貸平臺被宜信CEO唐寧引入國內,就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潛力,國內強大的市場需求促使其規模發展。隨著“紅嶺創投”、“陸金所”、“宜人貸”等P2P網絡借貸平臺的建立,借貸雙方主體由最早的個人擴大到了企業,P2P模式種類亦趨向多元化。雖然P2P網絡借貸行業的迅速發展,帶來了極大的經濟效益,但是這個模式從引入國內之初,就一直飽受各方的爭議。P2P網絡借貸的本質是互聯網時代的金融脫媒,所謂脫媒,是指資金的盈余者和資金短缺者不通過銀行等金融中介機構而直接進行資金交易的現象。這就使得P2P借貸不僅具有電子化、信息化、網絡化、高效便捷的特點,還具有個人信貸條件低,貸款門檻低、涉及金額小,借款期限短、收益率高等鮮明特點。
P2P網絡借貸平臺作為互聯網金融創新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促進借貸雙方達成借貸意向,彌補傳統金融機構不足的同時,作為新興行業,也給現有的金融體系和金融監管帶來挑戰。現有P2P網絡借貸平臺存在的風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立法不完善帶來的法律風險。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相關規定可知非法集資是指單位或個人未依法定程序經有關部門批準,以發行股票等有價證 券或其他債權憑證的方式向社會公眾募集資金,并承諾在 一定期限內向出資人還本付息或給予回報的行為。非法集資包括四種形式,P2P網絡借貸因其概念及特點決定了它可能涉及的是第一種形式即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
(二)缺乏監管和統一的行業規范帶來的違規操作風險。P2P網絡借貸平臺是基于互聯網技術發展的民間借貸中介,其設立需在工商部門進行注冊并在通信管理部門備案,但其性質一直模糊不清,更沒有明確的監管部門,主要依靠行業自律,這直接影響到平臺業務能否合法有序進行。另外,P2P平臺提供與金融服務相關的業務,但不直接與投資人或借款人發生權利義務關系,現階段也沒有法律法規對其業務范圍及流程有明確地操作規范,也為形成統一的行業規范,這給了P2P平臺較大的自由空間,同樣也容易對民間金融秩序的穩定造成威脅。
(三)信息不對稱等導致的信用風險。在P2P網絡借貸平臺上,借款人為了能順利借到所需資金,會隱瞞一些對自己不利的個人信息,甚至虛構假的個人信息,從而導致信用評級較高,進而比較容易的獲得所需貸款,這就使出借人收回本金和利息的風險無形中加大。 這種信息不對稱致使借款人或網絡平臺存在欺詐風險。
P2P網絡借貸模式是根據市場需要出現的新事物,它對于補充傳統金融借貸,滿足小微企業和個人資金需求,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需要通過行業自律,國家立法,監管完善等多種措施,多管齊下,對其進行改進和完善。
(一)制定網絡借貸的法律法規。國家通過法律法規針對性地確。定P2P網絡借貸的概念、性質,并規定網絡借貸各方權利義務關系以及違反法律法規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同時對網絡借貸平臺各監管部門的職能進行具體的規范,以此引導P2P網絡借貸這個行業有序發展。
(二)利用行業自律與監管,建立行業自律組織。行業協會可以通過建立自律機制,吸納相關機構進行合作與交流,建設行業信用體系。
(三)構建完善監管體系,采取多方監管方式。鑒于國內P2P網絡借貸模式的多樣化,在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出臺之前,可以由專門組織牽頭,其他相關部門配合進行聯合監管,各部門根據自身職能的不同對P2P網絡借貸平臺進行監管,以保障出借人和借款人及平臺的合法權益。
(四)建立完善的信用評價體系。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信用是一個人的立足之本,以個人為主體的消費交易行為越來越多,個人信用也越發顯得重要。個人信用評估是對個人在市場經濟中履行能力和信譽程度的評估,是各商業銀行普遍采用的個人信用評價方法。國內個人信用體系建設尚不健全,而P2P網絡借貸平臺是依據個人信用等級運作的,如果P2P網絡借貸平臺不能接入銀行個人誠信系統則無法獲知借款人的信用狀況,只能憑借借款人上傳的資料、證件審閱核查。因此,應當順應科技信息進步的趨勢,制定相應的誠信名單共享制度;同時還應促進客戶重視自身誠信建設,在借貸交易中避免借款人跑路現象。
在歷史發展的大潮中,金融市場的創新是一把雙刃劍,在對經濟發展起到極大促進作用的同時也會帶來危害,破壞金融秩序。P2網絡借貸平臺為中小微企業或個人融資提供了便利,但也暴露出部分行業缺陷。因此首先應加快對行業性質的研究,完善關于P2P網絡貸款的法律制度;其次,要明確監管主體,對平臺進行專業化、規范化引導;再次,完善個人信用體系評估機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借貸風險;最后,行業應在不斷發展中尋求更為安全、便捷的服務模式,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只有經過合適、適時的引導和規范,類似的金融創新才能促進民間借貸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民間融資環境。
參考文獻
[1]封延會,賈曉燕.“人人貸”的法律監管分析——兼談中國的影子銀行問題[J].華東經濟管理,2012(9).
[2]劉萍,張韶華.南非的非吸收存款類放貸人法律制度[J].金融研究,2008(4).
[3]劉繪、沈慶劼.P2P網絡借貸監管的國際經驗及對我國的借鑒.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5(2).
[4]張國文.論P2P網絡借貸平臺的風險防范與監管.武漢金融,2014(4).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4-00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