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輝
【背景】
概念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課型,學生對概念的掌握依賴于對本質的理解和對外延的把握。而在這一課型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忽視通過有效的教學活動來使學生真正理解這些關鍵詞,從而造成對概念理解的不到位。
【案例描述】
片段一:五下《認識分數》
師:圖中的涂色部分用分數表示是多少?(一塊月餅被平均分成4份,涂色部分是3份)
師:圖中的涂色部分用分數表示是多少?(一條線段被平均分成4份,大括號指向了其中的3份)
師:圖中的涂色部分用分數表示是多少?(一個長方形被平均分成4份,涂色部分是3份)
師:為什么每幅圖中表示涂色部分的分數都是?
生:因為每幅圖都被平均分成了4份,涂色部分都是3份。
師:在用分數表示涂色部分時,我們重點要觀察它被平均分成了幾份,涂色部分是幾份。
揭示分數的概念: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
評析:關于分數的認識,從三年級到五年級是一個飛躍,學生的認識從一個物體上升到一個整體,從直觀上升到抽象。分數的本質是平均分之后,所表示的份數與所有份數之間的關系,這里的關鍵詞是“平均分”和“份”。但受原有知識的影響,學生對分數的認識往往還關注在數量的本身,而不是份數。由于在三年級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深刻地體會到了“平均分”的重要性,因此本課的關鍵詞落在了“份”上。在上述片段中,教師有意識地通過比較,使學生發現盡管每幅圖不同,但是由于都平均分成了4份,涂色部分都是3份,用分數表示都是。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咬文嚼字”發現了“份”的重要性,使認知聚焦于“份”這一關鍵詞,以此為突破,學生就比較準確地掌握了分數的概念。
片段二:四下《倍數和因數》
師:用12個相同的小正方形,你們能擺成一個長方形嗎?動手試一試。
學生分小組進行擺小正方形的操作,并進行記錄。
師:剛才所拼的幾種長方形可以用算式表示出來。
(板書:2×6=12;3×4=12;1×12=12)
師:在算式2×6=12中,12是2的倍數,12也是6的倍數;2和6是12的因數。
學生根據另外兩個算式進行模仿練習。
……
判斷:8和6都是24的因數。
生:我認為不對,因為8×6不等于24,所以8和6不是24的因數。
評析:倍數與因數的概念建立在乘法算式的基礎上,教材中通過一道乘法算式揭示了倍數和因數的相關概念。在本片段中,教師也是按照此過程進行教學的。但是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過早地出示了總結性的語句,造成了學生認知的偏差。在此片段的教學中,如果這樣進行處理:先根據第一個算式指導出四句話,即12是2的倍數,12也是6的倍數,2是12的因數,6也是12的因數,然后讓學生結合后兩個算式模仿著也說出四句話;最后在此基礎上概括:2、6、3、4、1、12都是12 的因數,12 是2、6、3、4、1、12的倍數。這樣的教學就會使學生認識到2、6、3、4、1、12由于都能與另一個數相乘得到12,所以它們都是12的因數,12也是它們的倍數。這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關注了概念的本質本身,而不是關注于片面的表象。
【反思】
數學概念是從客觀現實中抽象出來的。客觀事物有許多屬性,這些屬性有本質的和非本質的。教師教學概念時,要做到“咬文嚼字”,在重點詞句的咀嚼中掌握概念的本質。
一是“咬文嚼字”要關注重點詞句。小學數學中的概念,往往是由若干個詞組成的定義。這些定義語言表述精確,結構嚴謹,對這一類事物的本質屬性作了明確的闡述。我們在教學時就要抓住這些本質的東西不放,讓學生建立起正確的概念。在組成概念的眾多詞語中,決定其本質特征的往往是少數幾個重點詞語,它們對學生是否真正理解概念的本質起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些重點詞語對教師而言,往往是知道其重要性的,但對學生而言,則不一定引起學生的重視。因此,對概念的教學,教師必須通過一定的活動方式,引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目光主動地聚焦于這些詞句中,防止一帶而過。
二是“咬文嚼字”要關注過程體驗。在小學階段,概念的獲得大多是通過各種樣例來逐漸歸納得出的。在歸納過程中,我們主要運用了不完全歸納法,教師不可能列舉出所有的事例,只能把部分精選的樣例作為研究的對象,通過對樣例的研究使學生積累表象,在此基礎上概括出概念的本質特征。概念的形成是在對表象的分析、比較、綜合、抽象和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維活動中形成的,這些就是學生不斷“咬文嚼字”的過程。所以,概念教學中的舉例要盡可能地充分,思維活動要深入,不能只是簡單模仿,從而使學生正確地、全面地理解概念,并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寶塔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