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濱海縣惠農農產品專業合作社架設社農聯結橋梁提升助農增收水平
江蘇省濱海縣惠農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由濱海縣濱淮基層社領辦,成立于2012年11月,注冊資本300萬元。合作社設立理事長1名、理事2名、監事1名,實行理事長負責制,管理人員4名、社員468人。主要服務項目有農產品購銷業務和農民資金互助服務。自合作社成立以來,秉承“支農、助農、惠農”宗旨,社員累計分紅156萬元。
在農產品購銷服務上。一是為廣大社員及周邊群眾提供及時準確的農產品購銷信息。合作社專門設立農產品信息中心和農產品銷售專區,一方面同鎮農業服務中心和縣植保站聯合,根據不同季節不同作物市場需求和栽種技術要求,以及病蟲害防治技術,及時印發技術資料,送到社員手中。合作社自成立以來,已先后為社員提供優質水稻、玉米、馬鈴薯等以及大棚蔬菜等各類優質品種14種,幫助社員直接增收280余萬元。另一方面,收集全國各地農副產品市場行情,由合作社及時通知相關種養殖大戶。二是搭建“農超對接”橋梁。利用基層社現有的大型超市以周邊超市農產品專柜,組織部分小面積種植戶農副產品直接進超市,既減少農副產品運輸周期,又保證了產品質量,受到種植戶和消費者的普遍歡迎。截至8月底,合作社已組織當地鮮活農產品進超市60萬噸。
在社員資金互助業務上。隨著農村金融機構的逐步撤離和商業金融服務門檻的不斷抬高,農村金融服務缺失日益嚴重。2012年底,專業合作社開設社員資金互助業務。按照“對內不對外、吸股不吸儲、分紅不分息”的原則規范開展社員之間資金互助業務。2014年,吸納社員380人,社員股金達420萬元。隨著中發〔2015〕11號文件的出臺,合作社進一步規范資金互助業務,堅持社員制、封閉性原則,在不對外吸儲放貸,不支付固定回報的前提下,規范業務運營,截至8月底,合作社已為社員提供各類互助資金3000多萬元。
合作社自成立以來,嚴格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規范運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并嚴格執行。特別是資金互助方面,積極聘請專門的管理人員和財務人員,依據現代會計制度,建立規范賬目。同時,嚴格風險管控,堅持面向“三農”,互助共贏的方針,借鑒臺灣農會管理模式,嚴格執行在成員內部進行信用合作,即農民所需,堅持小額互助,單筆借款一般不超過5萬元;在存放方面堅持“兩低”方針,即低息存儲、低息借貸,降低運行成本,防控存貸風險。近四年來,各項存款余額1155萬元,各項貸款余額為728萬元,成立至今累放貸款2653萬元,累計發放戶數126戶,累計發放筆數336筆,貸款用途均為農戶種植、養殖行業以及農資經營行業的生產經營投入,貸款歸還及時,無逾期現象。另外,要保障社員信息詳實。合作社首先根據自身服務能力,對社員基本情況登記造冊,堅持把誠信守法、服務“三農”、合作致富、互助共贏作為立社之本,經營中做到規范、優質、周到、高效。保證社員互助資金存入進退自由、不承擔風險。

為了積極開展為農服務工作,增強合作社發展后勁。一是強化金融合作。2015年6月,合作社為更好的做好社員資金互助業務,主動與中合聯建立聯系,并于7月份加入到“中合聯農村綜合服務體”中,以更加規范地推進資金互助業務的開展,從機制運行上確保穩得住、做得久、零風險,并使農村金融業務更加規范化,在有序開展資金互助的同時有效地化解了潛在的擠兌風險。二是開展消費合作。積極推進“供銷一卡通”服務。組建了消費合作聯盟向合作社社員發放500余張“供銷社員一卡通”。為社員辦理現金存取、代繳代扣等業務,社員持卡還可在供銷社任何服務環節實行刷卡消費,并享受商家8.5—9.8折的優惠。合作社建立了統一的農村電商品牌,將農村電子商務送到千家萬戶,解決了農民消費最后一公里問題。同時合作社在探索糧食銀行、蔬菜銀行等與農戶生產合作新路子,積極探索農村電商、預購的信用預付、支付結算等金融服務加強合作社消費合作,最終形成圍繞生產、消費、金融的農村服務綜合體。
合作社資金互助是一個親農、支農的有效載體,成立至今取得了較好的發展,但在運行中也面臨著較多的困難,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季節性強,農村生產季節資金短缺融資有限等影響了互助社的業務發展。下一步,合作社將牢固樹立“服務創造品牌,品牌創造效益”的經營理念,按照做精品、樹形象、創品牌目標,做好合作社資金互助業務;進一步建立建全內控管理制度,準確把握和有效控制信貸風險,確保金融安全;繼續完善法人治理,充分發揮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和監事會的決策、執行、監督管理與約束作用,著力提高法人治理結構的運行質量,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務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