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圍, 王榮霞, 黃 敏
(1.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海南海口 570203;2.海南省熱帶海水養殖技術重點實驗室,海南???570203;3.海南省熱帶海水養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海南海口 570203;4.南海生物資源開發與利用協同創新中心,廣東廣州 510275)
?
番紅硨磲水泥池循環水養殖模式研究
譚 圍1,2, 王榮霞1,3,4, 黃 敏1,3,4
(1.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海南???570203;2.海南省熱帶海水養殖技術重點實驗室,海南???570203;3.海南省熱帶海水養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海南???570203;4.南海生物資源開發與利用協同創新中心,廣東廣州 510275)
通過開展番紅硨磲水泥池循環水養殖試驗,在室外水泥池改造的循環水系統中接種棒葉蕨藻變種藻體吸收養殖水體中的氨氮等營養鹽,利用該循環水系統凈化水質,構建相對穩定的養殖環境,提高番紅硨磲中間培育的成活率。采用循環水養殖模式可以避免帶入外源病原微生物,并實現大量節水,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通過建立這種循環水養殖模式,可為番紅硨磲底播增殖提供穩定的大規格苗種來源。
番紅硨磲;棒葉蕨藻變種;點藍子魚;循環水;人工養殖
番紅硨磲(Tridacnacrocea),屬于軟體動物門瓣鰓綱簾蛤目硨磲科,具有鮮艷的外套膜,顏色多樣,是硨磲貝中最美麗的種類,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1-2]。硨磲作為一種大型的雙殼貝類,可以通過鰓過濾海水中的營養物質獲得營養,同時硨磲還有一種特殊的營養方式,就是通過外套膜上的共生蟲黃藻利用海水中的營養物質進行光合作用獲得營養,這一特性使其可以直接利用熱帶海域的無機營養鹽,從而使養殖硨磲具有較高的生態價值[3]。番紅硨磲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湯加等國家沿海地區,我國南海海域的珊瑚礁區域也有分布,生活在淺層海域[1-2],由于其固定生活在熱帶淺層透明海域的習性使其極易被捕撈[3]。
硨磲在其生長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珊瑚礁修復價值以及碳匯漁業價值對于海洋開發和保護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3],隨著硨磲資源量的下降,開展硨磲貝的人工繁育和增殖已逐漸成為研究熱點。1983年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開始研究大硨磲的親貝產卵、幼蟲、稚貝培育等,20世紀80年代初帕勞和澳大利亞都成功繁育苗種。1986年在澳大利亞大堡礁繁育了大規模的苗種[4-5]。20世紀90年代初,全系列的硨磲養殖技術規程建立完整硨磲養殖技術體系。然而,我國對硨磲的研究起步較晚,大多為硨磲海洋資源調查等,研究基礎相對薄弱,尤其在硨磲人工養殖方面涉及較少。羅偉[6]研究了番紅硨磲幼蟲的生長。李曉梅等[7]開展了長硨磲個體大小與蟲黃藻數量的相關性研究。李育培等[8]在西沙海域進行了鱗硨磲的底播養殖試驗。近年來,由于硨磲貝殼工藝品日益受到人們追捧,非法采集硨磲貝殼猖獗,過度非法捕撈給我國硨磲資源造成嚴重的破壞[3,9-11],因此開展硨磲苗種中間培育和資源增殖等方面的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筆者對番紅硨磲室外水泥池循環水養殖模式進行了試驗研究,以期為硨磲苗種中間培育和底播增殖提供參考資料。
1.1 試驗材料 番紅硨磲采自三沙市西沙海域,經消毒處理后運至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瓊??蒲谢剡M行暫養,待其生長穩定后開始進行試驗。棒葉蕨藻變種(Caulerpasertularoidesf.longipes)取自三沙市西沙海域的珊瑚礁盤上。
1.2 設施與設備 養殖池為室外水泥池,規格為10.0 m×1.0 m×1.2 m。水泥池上方裝有透光并可以調節光照強度的遮雨棚。
將相鄰的1、2、3號水泥池通過PVC管串聯改造為循環水。1號池接種棒葉蕨藻變種藻體,2號池接種番紅硨磲,3號池作為倒池備用,與2號池交替使用。4號池為對照,不做循環水處理,5號池作為4號池倒池備用。硨磲養殖池池底鋪一層經消毒處理的細沙,硨磲貝植于細沙中。
棒葉蕨藻變種接種裝置:采用PVC管制作長方形框架(大小為1.5 m×0.9 m),框架上面覆蓋雙層PVC網片,藻體接種于雙層網片之間。
1.3 養殖密度 試驗組和對照組養殖密度為10只/m2,每組設置3個平行。
1.4 日常管理與生物學測量 每15 d對番紅硨磲殼體表面進行清理,直接從試驗池中取出用軟毛刷清洗硨磲表面附著物后放回,根據養殖情況每月倒池1次。定期清理棒葉蕨藻變種接種池,及時撈取池表面的漂浮物,以免妨礙藻體進行光合作用。當藻體生長量到達一定程度時,適當移走一部分藻體。為防止棒葉蕨藻變種藻體表面及池壁附著的大型絲狀藻類過度生長,可在池中投放3~5條50 g左右的點藍子魚。對養殖水溫、鹽度、pH、光照強度、氨氮和溶解氧等硨磲養殖生長環境指標進行定期監測。
試驗組和對照組各抽取30只規格相對均勻的番紅硨磲,編號后每月定期測定其殼長、殼高、殼寬和重量。對測定數據采用生物統計方法進行統計與分析。
2.1 水質監測結果 試驗持續6個月,試驗組和對照組水溫、pH、光照強度等指標基本保持一致,水溫22.37~29.81 ℃,pH為8.1~8.2,光照強度為2 500~3 200 lx。
試驗組在循環水模式下進行,試驗的水環境條件相對穩定,對照組水體鹽度、氨氮、亞硝酸鹽和溶解氧等指標容易受外界環境變化的影響,試驗組和對照組水體鹽度、氨氮、亞硝酸鹽和溶解氧等指標的變化具體見表1。
表1 番紅硨磲養殖水質指標監測結果
Table 1 Monitoring results of water quality ofTridacnacroceaaquaculture

組別Groups鹽度Salinity‰氨氮Ammonianitrogenmg/L亞硝酸鹽Nitritemg/L溶解氧Dissolvedoxygenmg/L試驗組Testgroup32.43~34.650.001~0.2480.005~0.0197.05~7.45對照組Controlgroup25.35~35.310.107~0.4480.008~0.0206.59~7.17
2.2 生長測量結果 由表2可知,試驗組和對照組番紅硨磲的生長速率均無明顯差異,試驗組番紅硨磲的生長速率略快于對照組。從養殖成活率來看,試驗組沒有出現死亡,成活率為100%;從6月開始水溫較高,受海南多臺風暴雨等惡劣天氣影響,養殖水體環境易波動,尤其受海水鹽度驟降的影響,對照組硨磲貝極易發生應激反應而死亡,對照組在6月死亡率達到31%,7月全部死亡。

表2 番紅硨磲的生長指標變化
從表3可以看出,隨著水溫的回升,養殖到4月份生長速度開始加快,硨磲殼長增長值為2.26 mm,相對增長率2.26%;殼高增長值2.56 mm,相對增長率4.27%;殼寬增長值0.89 mm,相對增長率2.09%;5月、6月受海南多臺風和暴雨等惡劣天氣的影響,增長略有下降。

表3 試驗組番紅硨磲生長指標的變化
試驗水池上方裝有遮光擋雨裝置,可避免因雨水進入而導致養殖水體環境波動,同時可以適當發揮遮陽的效果,避免因夏季水溫過高從而影響硨磲生長,為硨磲貝營造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生長環境。
試驗組由于采用循環水養殖模式,試驗過程中僅在水質條件較佳時補充少量的新鮮海水,通過循環水養殖模式可以實現大量節水(比對照組節水90%以上),實現節能減排,同時養殖循環水系統水體環境相對穩定,不帶入外源病原微生物,可降低發生病害的風險。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流水養殖,耗水量較大,海水利用效率低,在海南地區多暴雨區域,易受水體鹽度變化等因素的影響,使養殖貝類發生應激乃至死亡。通過對養殖水體水溫和鹽度等指標的監測發現,試驗組水環境條件相對穩定,有利于硨磲貝的生長。
在循環系統中接種棒葉蕨藻變種藻體能夠吸收氨氮等營養鹽,達到凈化水質的效果,有利于保持養殖環境相對穩定,同時藻類通過光合作用,可維持養殖水體中較高的溶解氧。水質參數監測結果也表明,試驗組氨氮和溶解氧等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
循環水系統中藻體接種一段時間后,在池壁和蕨藻藻體表面易滋生滸苔等絲狀藻類,過多將影響其正常生長。除了人工清除外,還可以通過在藻體接種池投放適量的點藍子魚進行生物防控,利用其雜食性偏植食性特點,啃食池壁和藻體表面附著生長的絲狀藻類,防止其過度生長,有利于蕨藻進行光合作用。但是,投放的點藍子魚規格和數量需嚴格控制,以免點藍子魚過度啃食,不利于蕨藻藻體大量擴繁,影響凈化水質的效果。
由于試驗組可以獲得相對穩定的養殖環境,試驗組成活率達到100%,獲得了較好的培育效果,而對照組養殖4個月后全部死亡,試驗組具有較為明顯的優勢。筆者采用水泥池進行硨磲中間培育試驗,便于對硨磲的生長進行觀測,通過這種室外水泥池循環水系統進行硨磲中間培育,可為番紅硨磲的種群資源恢復開展底播增殖提供穩定的大規格苗種來源。
[1] 張素萍.中國海洋貝類圖鑒[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317-321.
[2] 楊文,蔡英亞,鄺雪梅.中國南海經濟貝類原色圖譜[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194-196.
[3] 周勤,王玉芬,姜秀鳳.硨磲研究現狀及在我國南海開展養殖的前景[J].熱帶海洋學報,2014,33(2):87-93.
[4] HESLINGA G A, PERRON F E, ORAK O. Mass culture of giant clams (F. Tridacnidae) in Palau [J]. Aquaculture,1984,39(1/2/3/4): 197-215.
[5] CRAWFORD C M,NASH W J, LUCAS J S.Spawning induction, and larval and juvenile rearing of the giant clam,Triducnagigas[J].Aquaculture, 1986,58(3/4): 281-295.
[6] 羅偉.番紅硨磲幼蟲的生長[J].熱帶海洋,1991,10(1):71-77.
[7] 李曉梅,杜宇,林熾賢.長硨磲(Tridacnamaxima)個體大小與蟲黃藻數量的相關性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6): 2981-2982,2987.
[8] 李育培,李廣毅,李家積.西沙群島海域鱗硨磲底播養殖試驗[J].科學養魚,2015,34(9): 44-45.
[9] 董楊,李向民.硨磲資源保護、開發及其產業化發展前景[J].水產科學,2015,34(3): 195-200.
[10] 李曉梅,林熾賢,林理.硨磲的應用價值[J].中國漁業經濟,2008,26(5):58-60.
[11] 李元超,韓有定,陳石泉,等.硨磲采挖對珊瑚礁生態系統的破壞:以西沙北礁為例[J].應用海洋學學報,2015,34(4):518-524.
Study onTridacnacroceaCirculation Water Aquaculture Mode of Cement Tanks
TAN Wei1,2, WANG Rong-xia1,3,4, HUANG Min1,3,4
(1. Academy of Marine and Fishery of Hainan Province, Haikou, Hainan 570203; 2. Hain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for Tropical Seawater Aquaculture Technology, Haikou, Hainan 570203; 3. Hainan Provincial Research Center for Tropical Seawater Aquacultur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Haikou, Hainan 570203; 4. South China Sea Bio-Resourc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75)
Through explor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Tridacnacroceacirculating water aquaculture mode, in circulating water system of outdoor cement tanks,Caulerpasertularoidesf.longipeswas used to absorb aquaculture water ammonia nitrogen and other nutrients. This circulating water system was applied on water purification, and a relatively stable breeding environment was constructed, thus the survival rate ofTridacnacroceawas improved. The circulation water aquaculture mode, would avoid bringing exogenous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and achieve plenty of water saving,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irculating water aquaculture mode,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a stable source of large seedlings for Trdicna crocea bottom sowing proliferation.
Tridacnacrocea;Caulerpasertularoidesf.Longipes;Siganusguttatus; Circulation water; Artificial breeding
海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164167);海南省科研院所技術開發專項(KYYS-2014-55);海南省政協項目。
譚圍(1982- ),男,湖南漣源人,高級工程師,從事水產經濟動物繁殖生物學研究。
2016-08-24
S 968.3
A
0517-6611(2016)29-0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