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龐德在《法律史解釋》一書中采用批判性研究方法,解讀并批判法律哲學發展進程的不同時期的法律史解釋,發現法律哲學發展的規律及其獨立又相關聯的內在脈絡,在借鑒和吸收各種法律史解釋的基礎上創建其社會工程學解釋以及構建社會學法學理論,啟示當下中國沒有哪一種法律哲學能一勞永逸,提供中國學者在一條獨特的知識增量的認識進路上在已有的法律理論框架的基礎上尋找到一幅理想的適合中國發展的法律圖景。
關鍵詞 法律史解釋 社會學法學 社會工程 法律理想圖景 法律哲學
作者簡介:張宇寧,廣西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理學。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1.147
錢穆《人生十論》——“我們的今天,還是該保存有昨天,還要連帶及于明天。這是所謂人的一生。”
羅斯科·龐德(以下簡稱龐德),是當代美國社會學法學的代表人物以及20世紀西方法理學最有影響的法學家之一。按照龐德在《法律史解釋》中的觀點,人們先了解法律史才能了解法律。法律史為我們提供法律材料和建立法律哲學的依據。法律史解釋與法律哲學的解讀為《法律史解釋》一書所關注。此書讓我們從關注龐德社會學法學理論的內容轉移到關注龐德得出這一理論之前所進行的對法律哲學發展史的研究即他創設社會學法學的理論前提。隨著歷史的變遷,產生了不同的法律哲學,主要有自然法學派、分析法學派、歷史法學派、哲理法學派等。每一種法律哲學都想試圖從自己的角度對特定階段的歷史給出法律史解釋。《法律史解釋》是龐德在自由資本主義弊端如雨后春筍般展現、亟需政府加強對經濟的宏觀調控、經濟以及思想觀念發生巨大變化的時代背景下發表的著作。這一階段的法律重點由強調保護個人利益的自由資本主義階段轉向保護各種社會利益。而龐德《法律史解釋》一書就是在這一特定背景下通過對這些法律哲學的研究分析其優缺點,由此龐德提出他主張的社會學法學。柯勒的文明觀、詹姆斯的實用主義哲學、霍姆斯的實用主義法律思想、耶林的功利主義的利益法學觀點等為龐德創立的社會學法學的淵源。龐德在書中向我們展示了他學說的來源,通過比較分析不同學家的觀點,最后提出他的社會學法學工程體系。
第一,田濤和李祝環在他們所著的《接觸與碰撞——16世紀以來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法律》書中提到“沒有了標準,任何的判斷都將失去意義,哪怕做出判斷的人不斷地宣告判斷者手中握有真理”,而龐德在對法律哲學發展研究過程中發現了這樣一個統一的標準來理解各種法律哲學,即龐德在《法律史解釋》開篇第一句“法律必須穩定,但又不能靜止不變”。以這一標準為中心,看哪一種法律哲學能更好的協調法律秩序的穩定必要性和變化必要性。進而引出從人們在歷史上嘗試的權威、哲學、歷史這三條線路來回答法律思想中協調法律穩定必要性與變化必要性的問題。肯定它們在歷史不同階段的作用,指出它們在不占優勢時候也不消失的狀態。在權威觀上,促使法律的穩定必要性暫時優先于變化必要性。權威觀先是對神或上帝授權的規則的信仰,后轉為對人民或國家行為規定的政治權威。但隨著人們對具有調節作用的適應社會情勢發展變更具有指導組織意義的理論需求高過僵化的不容置疑的固有的權威理論需求時,變化必要性取代穩定必要性成為主流,以哲學觀為中心的法學理論逐漸將固有的法律權威觀擠出歷史舞臺中央,成為新的主導者。哲學觀重點理論為自然法理論,計劃通過法律變革來尋求理想社會的發展。可見,哲學觀同樣強調“人之本性”或“事物之本性”的權威,進而產生以理性為法律之神的哲學王。這一階段,在理性的指導下,人們可以找到一切事物都必須遵循和依賴的理想化法律圖景。自然法學派相信只要“理性”被確立,即具有權威。到19世紀,自然法理論的歷史任務——創造和吸納法律制度大體完成,法律變化必要性已退居角落,法律穩定必要性又重新占據優勢位置,歷史觀成為了其優勢位置的支持者,即人們選擇用歷史觀確立發展原則來維持法律穩定必要性。在此階段,法律哲學主要為分析法學派、歷史法學派、哲理法學派三方局面。按照龐德的觀點,分析法學派過于強調被國家強制力保障的當下的法律才是真正的法律,而否認歷史經驗。哲理法學派過于強調法律中的理想因素以致難實際操作和創新。歷史法學派過于強調法律是被發現的歷史的結晶而不支持改革創新。其試圖通過歷史權威觀和哲學歷史觀協調法律穩定必要性和變化必要性,并嘗試用其權威觀為17、18世紀的法律理論奠定歷史基礎,力求成為高過立法者和法官權威的存在。每一種法律哲學的發展與蛻變軌跡構成了法律哲學的歷史,被更替的命運同樣也降臨到歷史法學派的身上,到了19世紀末,用龐德在《法律史解釋》里的一句話“法理學思想上的一個時代已告結束”,歷史法學派無法承受住霸主地位的考驗,而龐德即在考察薩維尼歷史法學派研究的問題及目的的基礎之上發現歷史法學派的特征,表明其自身不是歷史法學派,并在這一階段發現創立新法律理論的契機,在歷史法學派的基礎上創立了社會學法學。《法律史解釋》展示具有整體性的法律哲學的傳承演進史,每一種新產生的法律哲學都是在分析解讀批判前一種法律哲學的基礎上對自身的知識增量后的存在。
第二,龐德在《法律史解釋》中回顧各種法律哲學發展歷史的意義是為龐德提出他創立的社會學法學理論奠定一個理論基礎,既然按照法律哲學發展的歷史規律,當前一種法律哲學理論即將撐不住場的時候,新的一種法律哲學理論將會及時救場,在歷史法學派逐漸失去主導位置的時候,針對歷史法學派應運而生的社會學法學便取代其位置,開創一個社會學法學的時代為龐德所圖。而曾經在歷史法學派中存在的理論也將繼續流傳下去,不會隨著時間消失,只是現階段不占據主導位置罷了。在歷史法學派占據主導地位的階段,學者們提出各種各樣的法律史解釋,具體列于龐德《法律史解釋》一書中,即倫理解釋和宗教解釋、政治解釋、人種學解釋和生物學解釋、經濟學解釋和著名法律人解釋。同時,龐德在對歷史法學派和分析法學派的學說解釋的基礎上從法社會學的角度對其進行批判。
以康德“個人權利”為主的唯心主義倫理解釋重在強調權利觀念,法學家們通過歷史和邏輯兩個方面把握其內容,從而產生完整的法理學方法。倫理解釋是倫理學解釋特有的表現形式在最早人類受智力、認知能力限制形成的早年封建社會中的世界觀,有著對祖先的敬畏。倫理解釋中合理的本能,能夠提供一幅法律圖景。宗教解釋從宗教的角度解釋法律、權力觀念。宗教解釋同時促進我們了解英美法系的本質及問題。但倫理解釋過于強調道德權利理念來制定和完善法律,有其不足之處。龐德批判倫理解釋和宗教解釋的科學性。
曾是“解毒劑”的倫理解釋讓位于政治解釋。據龐德解說,政治解釋是以黑格爾為代表的用“自由理念”法律史解釋。梅因把法律史總結為身份到契約的進步過程——從不取決于人的身份到契約時代的身份是可以由人自己選擇的人人自由平等、對規則都有發言權的進步。然而,龐德也指出梅因的強調的意志不適用于英美普通法關注的關系。而且過于強調用最大限度的個人自由來衡量法律目的,存在消極的無所作為的法律悲觀主義。在另一方面,龐德批判了歷史法學派在批判自然法學派的路上偏離了方向,把法律人改進和發展法律的理性和主觀能動性的主體作用剔除出法律哲學發展史,埋下歷史法學派19世紀末被忽視的伏筆。
在龐德看來,法律應是理性和經驗共同作用的產物。當然,在龐德看來相對于倫理解釋,政治解釋更進步。政治解釋與倫理解釋的不同在于規則正當性根據不同,舉例來說一人是否能自主決定按照自己意愿離開某地,倫理解釋的角度是不可以的,但是政治解釋的角度卻是可以的。
并不是所有的解釋都那么重要,而人種學解釋和生物學解釋就是兩種過渡性的解釋。人種學解釋從種族精神、心理和制度方面去解釋法律和法律史。以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即適者生存的觀點去解釋法律和法律史的為生物學解釋。按照龐德的理解,這兩種解釋都將人的因素排除出法律現象并夸大外部環境對法律的影響力量而試圖以某單一原則解釋所有法律現象是不成功的。但是既然有人提出這樣的解釋,龐德還是給予了其對歷史貢獻的肯定評價。
經濟學解釋是把法律放到經濟中進行解釋,以馬克思提倡的經濟學解釋為代表。經濟學解釋不認可法律人在法律進程中作用,作為社會階級利益代言人的法官、法學家和立法者的努力是微薄的,夸張了人們為了達到階級目的而制定法律的程度。但是經濟學解釋指明了法律目的,打破法理學的悲觀主義這一方面還是得到了龐德的認可。
龐德的《法律史解釋》一書通過展示各種法律哲學的發展歷史,他承認歷史法學派是在批判繼承自然法學派的法律哲學思想建立起來的。雖然龐德在書中指出歷史法學派前后一些法律史解釋互相矛盾之嫌,但是龐德也指出了貫穿歷史法學派的相同點:一是法律史是客觀存在的依據;二是觀念會在不斷總結積累中進步;三是法律史只靠單一因素即可發生改變。但是歷史法學派忽視了“人”的因素,把“人”排除在法律發展之外,只依據各自確立的條件或外在因素來進行解釋法律。概念法理學也在歷史法學派的影響應運而生,因為過于強調穩定必要性,自給自足,被耶林批判。而龐德通過對每一種法律史解釋的分析到最后都是以失敗告終,告訴我們新的理論將要產生,讓我們清楚的了解到龐德的社會學法學是如何創立和建構的。之前各種解釋在龐德看來其共同之處在于都是在前一個基礎之上發展而來有其進步意義,但問題是這幾種解釋都試圖通過單一觀念或單一因素為出發點去解釋所有法律現象的真理,而且還忽視了法律人的作用,但實際歷史又不可能只是某單一因素的影響就能改變的,而是需要綜合各種影響才能客觀準確分析理解的,就此龐德提出“著名法律人的解釋”。“著名法律人的解釋”強調法律具有經驗并且按照科學邏輯進行發展,法律人運用發達的技藝實施創造性立法活動與法律科學活動去闡述他們的法律觀點。該解釋強調人的創造性作用,在這方面超越歷史法學派的觀點。
第三,在了解與批判歷史法學派的各種法律史解釋之后,進入20世紀,龐德在其所處的時代社會環境和思想環境即大局上看是資本主義經濟由自由市場經濟向壟斷市場經濟過渡,法律發展史經歷了“原始法”、“嚴格法”、“衡平法和自然法”及“成熟法”后,進入一個法律社會化的時代,法律重心由個人利益向社會利益轉化的背景下開辟了一種新的法律解釋,即龐德的“社會工程解釋”在分析批判19世紀歷史法學派關于法律史解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根據龐德的觀點,這種解釋應當關注以下四個要素:第一,那些探尋并調適法律材料的人;第二,他們所處理的法律材料;第三,他們工作時的各種情勢;第四,他們為之工作的各種目的。人、法律材料、環境和目的也不可或缺。概括為四特征:一是能夠較好協調法律穩定必要性與變化必要性;二是強調社會利益高于個人利益,法律相應“社會化”;三是法律是一個社會工程,由法學家、法官、立法者來設計并改造法律;四是法律是文明的產物和工具,必須注重法律的效果和作用。龐德相信人們可以理性創造法律理想圖景。在肯定法律人的理性創造前提下,龐德自己也進行了法律哲學的理論創造。柯勒的文明解釋對龐德的“社會工程解釋”有借鑒意義。柯勒的文明解釋認為法律與文明相對,即法律與最大限度展示人類力量的社會發展相對。而法律通過強制措施增進文明,在此基礎上柯勒提出了文明的法律先決條件理論,而這法律先決條件指的是法律制度和律令應予實現的權利的觀念。法學家的理性作為連接文明與法律的關鍵,其任務就是確定、型構和表達這些法律先決條件。龐德批判柯勒尚未走出唯心主義的限制,但總體上還是接近于龐德要創設的理論,相對于前面的各種法律史解釋來說,該解釋對龐德的借鑒意義更大。龐德指出柯勒的成長過程中一直受到歷史法學派的熏陶,同時也折射出龐德自身創立的解釋也是在歷史法學派等前人的思想上發展的。同時也促使我們反思我們自身又是在怎樣一種社會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呢?今天的中國到底有沒有自己的法律文明傳統?進一步理解法理學到底是要做什么?如鄧正來老師翻譯龐德的《法律史解釋》促成了自己的法律傳統,中國的文明傳統在轉型中。
注重最后效果收獲的實用主義哲學對龐德的理論建構有借鑒意義,在龐德提出相較于之前的法律哲學的法律史解釋較優異的社會工程解釋時就證明了實用主義對龐德的思想的巨大影響。龐德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法理學的功能 “最大限度的滿地滿足人類的需求”上,力求尋找出適合當下的理想法律圖景,具有法律工具主義的特點。
耶林功利主義利益法學觀對龐德理論構建有借鑒意義。在此之上提出將權利放于社會利益下考慮,最大限度保護各方利益。利益觀在龐德的社會學法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據耶林的學說將應保護的利益分為個人、公共和社會三方利益,以社會利益為核心。據龐德的觀點,他認為法律秩序是一種狀態也是一個過程,有其條理化,它是通過司法、行政機構、法律律令等形式實現的。
可見,社會控制過程的一個方面就是法律秩序,其由司法、行政、立法和法學等方面的活動綜合構成的。進而提出“一種社會工程的解釋”。
按照龐德的理解,他提出的社會學法學是對時代的強有力的回應,在尊重歷史發展的角度上具有階段性意義。龐德注重“人”這一因素,但受限于當時時代的發展限制,他提出的法律解釋同樣存在問題。正如龐德提出的不關注自身,由于社會學法學是特定時空文明的階段性成果,我們應該從龐德建構起理論的過程中學習如何在現在的法學理論基礎上建構一條新的解釋方法來適用于中國當下,這對中國學者而言有很大的啟迪作用。按照鄧正來老師的觀點社會學法學成為主流一樣會導致個人利益受社會利益合法侵犯的現象,可見社會學法學并不是完美無缺的。
綜上,龐德在《法律史解釋》中向我們描述了不同法律哲學流派運用不同的法律史解釋對歷史以及法律是什么進行不同角度的解釋,演示了如何找到突破口并遵循一定的標準來研究法律哲學如何在前一種法律哲學的基礎上發起來又是如何立足于當下適用于當下發展史的法律哲學的研究方法,即法律理論知識增量的過程是如何演變的并在特地時空建立法律理想圖景的學說,如何根據歷史和現實重塑時代的法律理想圖景研究方法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同時,也主要向我們展示了龐德的社會學法學理論是如何形成的,也啟示我們法律哲學的來源,將向何處發展?法律圖景會是自給自足的發展?作為法律人又能為此做什么?在書中都能大致找到答案,然而龐德的回答具有歷史階段性特征,如何學習龐德建構適合當下中國的法律哲學值得我們深思。龐德的理論為我們開拓視野,提供新方法。當然,龐德只引用一個標準來進行衡量,結論有失偏頗,但也提醒我們在進行相關研究之前,標準一定要確立好。或者可以學習林來梵的規范憲法學的方法不下一個唯一的定義,而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解釋會更全面。在龐德《法律史解釋》一書中通過法學學者而強調法律人的作用,但忽視了普通群眾的作用,在當下中國,警醒我們最不能忽視的就是普通群眾對法律的相關看法,這對我國創立理想的法律圖景非常重要。龐德的社會學法學理論不可忽略,但從《法律史解釋》一書中更讓我們重視的是龐德的研究方法。當下中國需要的就是通過正確的研究方法得出適合中國的法律理想圖景。雖然法律理想圖景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但是我們如果能先構建中國的法律理想圖景,再根據這一理想圖景構建中國的法律體系規則,是不是會更完善?現階段中國的問題就是沒有自己的法律圖景和法律哲學。目前對當代中國是否需要建構總體性的法律理想圖景存在爭議,但不可避免的法律哲學的研究在法律從何而來又向何而去的道路上從不停息,不僅是法律人的責任,更是法律的基礎。在不同的利益基礎上達成共識,如何通過話語交流找到合適的共識。作為當代向法律人目標前進的青年,目標就是試圖通過學術研究的方法找到與世界接軌但又適合于當下中國的法律理想圖景。同時必須堅守法律哲學的歷史觀,不能脫離歷史,必須在了解歷史的基礎上進行知識增量找到可能的發展路徑。通過努力,運用龐德提出的法律哲學的研究方法對當下中國法律發展、當下中國法律理想圖景的建構提供理論支持。按照龐德在《法律史解釋》中的發現法律哲學流動的規律,他的社會學法學也有會失去優勢的時候,又會有當時特定時空的法律理想圖景出現,這提示我們不要因顧慮而未把現有理論提出來。就像身為碩士的我們最好的表達并記錄自己思想的方法就是通過寫論文的方式,相當于一個階段性的學術研究成果,大膽創新才是真正有利于當下中國的法律理想圖景的構建。雖然法律哲學不是永恒占據優勢地位,但是規律是可循的,可見機會在每一位有準備的學者手中。贊嘆龐德之余,我們仍要學習,將別人的東西通過量身定做的改造變成自己的東西,才是真正學到東西。中國的法律理想圖景是有可能的。我們在特地時空下的中國能做什么?從龐德在《法律史解釋》一書中向我們演示的法律哲學的研究方法中便找到了答案。
參考文獻:
[1][美]羅斯科·龐德.法律史解釋.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2]蔡紅芹.《法律史解釋》一書評.法制與社會.2007(10).
[3]劉小平.傳承和演進:法律哲學發展的歷史——解讀羅斯科·龐德的《法律史解釋》.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45(3).
[4]姬小康.法律史解釋:一種理解法律哲學歷史發展的方式——讀羅斯科·龐德《法律史解釋》.河北法學.2007,25(9).
[5]許偉華.法律與社會控制——龐德的社會控制理論解.法制與社會.2008,2(上).
[6]葉曉川、李棟.流動的法律——讀 《法律史解釋》.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12,27(2).
[7]倪正茂.龐德的法律社會學思想.政治與法律.1994(5).
[8]黃杰.批判與創新——讀羅斯科·龐德《法律史解釋》有感.傳承.2013(10).
[9]農紅梅.特定時空下的法律——讀羅斯科·龐德《法律史解釋》有感.法制博覽.2015,1(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