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行政法的理論研究中,有許多學者都對合法預期保護的理論依據進行具體地分析,比如:張興祥博士從法理學(法治的基本要求)、經濟學(政策風險的偏好)、心理學(避險求穩的心理)以及公共政策學(管理效率的提高)四個不同的角度,論證了行政法中合法預期保護的理論依據。再如:余凌云教授則認為行政法中合法預期保護的理論依據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信賴保護的觀念、法治的基本要求、良好行政的實現以及經濟效率的提高。而在宏觀調控法的理論研究中,尚未有學者系統地對合法預期保護的理論依據問題進行探討。因此,本文從法理學、經濟學、經濟法學三個不同的角度,對受控主體合法預期保護的理論依據進行論證。
關鍵詞 受控主體 合法預期 理論依據
作者簡介:王邦彥,浙江財經大學經濟法學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920.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1.156
一、受控主體合法預期保護的法理學分析
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曾深刻地指出:“只要憲法沒有被動搖,人民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認識到:法律之所以具有神圣的性質和受到人們的尊重,是由于法律的歷史悠久;朝令夕改,變化無常的法律,必將受到人民的輕視,如果人們一再在把事情辦得更好的借口下,忽視古老的風尚,則必將為了改革微小的弊端而帶來更大的禍害。”因此,宏觀調控法作為法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應當遵循法理學的基本原則——法律安定性原則。根據李洪雷教授的考察,法律安定性原則的內涵有兩個方面:第一,法律文字中權利義務規定的明確性。其宗旨在于保障法律效果的可預見性;第二,法律關系與法律狀態的安定性。其宗旨在于保障既存的法律關系或者狀態,使其免受權力恣意運作的侵害。我們通常所說的法律安定性原則僅指的是后者。法律安定性原則在宏觀調控法中的具體要求為:第一,與行政行為相似,宏觀調控行為也具有公定力、確定力、約束力、執行力。因此,當宏觀調控主體做出某項宏觀調控行為時,其自身也必須受到這一宏觀調控行為的約束,宏觀調控主體不得任意撤銷或者廢止其自身做出的宏觀調控行為;第二,受控主體必須對宏觀調控行為保持信賴,法律也應當保障受控主體基于信賴產生的利益,禁止宏觀調控主體以任何借口恣意撤銷或變更既有的宏觀調控行為,而不對受控主體的信賴損失予以適當的補償或者是賠償。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受控主體合法預期保護的法理學依據,正是蘊含在法理學的基本原則——法律安定性原則當中。首先,從受控主體合法預期保護的保護機制來看,其本質上是為了保護受控主體的信賴利益,限制宏觀調控主體的調控裁量權,其與法律安定性原則在宏觀調控法中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其次,從受控主體合法預期保護的作用來看,其對防止宏觀調控中出現朝令夕改、出爾反爾的現象的發生具有獨特的作用,也與法律安定性原則的基本內涵——維護既存的法律關系或者狀態,使其免受權力恣意運作的侵害,在基本精神方面保持一致。
二、受控主體合法預期保護的經濟學分析
我國著名經濟法學家漆多俊教授曾深刻地指出:“經濟法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國家經濟政策法,一定的經濟學理論是現代國家制定經濟政策的理論基礎,因而也是經濟法所依據的理論基礎之一。”因此,在對受控主體合法預期保護問題進行研究時,其理應也能夠在宏觀經濟學理論中找到與其對應的理論依據。在西方經濟學中,對于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是應當按照固定規則還是應當斟酌處置,宏觀經濟學家們始終爭論不休,至今尚未達成完全一致的意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較長時間之內,主張應完全斟酌處置的“凱恩斯主義”成為西方經濟學中的主流理論,并得到了多數西方國家的認可與采納。凱恩斯主義認為,政府能夠通過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等政策工具改變總需求,進而影響實際經濟活動。因此,凱恩斯主義者贊成:在存在通貨膨脹壓力時應采取措施抑制總需求,而在經濟衰退時應采取措施刺激總需求。但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凱恩斯主義”由于無法解釋當時西方國家普遍出現的滯脹現象,而遭到其他經濟學派的質疑,并逐漸開始失去統治地位。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家獲得者基德蘭德和普雷斯科特提出的政府政策的動態不一致性理論就揭示了“凱恩斯主義”的缺陷,并對完全斟酌處置的經濟政策提出了批判。根據政府政策的動態不一致性理論:“一個政策不僅在制定階段應該是最優的(從政府的角度看),而且在制定之后的執行階段也應該是最優的,假設沒有任何新的信息出現。如果一個政策只是在制定階段是最優的,而在執行階段并不是最優的,這個政策就是動態不一致的。說它是動態不一致的,是因為政府并沒有積極性真正實施這一政策;自然老百姓也就不會相信這一政策。”比如:為了吸引外資企業進入,政府通常會向外資企業承諾一定的稅收優惠政策,但在給定的外資企業已經進入后,政府又經常會通過提高稅率的方式甚至是沒收外資企業的方式來增加政財政收入。此時,政府的稅收優惠政策就是動態不一致的。而除非有完善的法律制度能夠保證政府會遵守承諾,否則,理性的投資者是不會被政府作出的任何承諾所誘惑的。在宏觀調控的運行中,一旦宏觀調控機關無法對于未來的宏觀經濟政策作出有約束力的承諾,宏觀經濟政策就會面臨著可信度的問題,公眾將會認為未來的宏觀經濟政策并不會與當前的宏觀經濟政策保持一致。而根據基德蘭德和普雷斯科特的論證,在理性預期的均衡結果中,一個事先不能作出承諾的政府——斟酌處置的政策制定者——創造的經濟福利少于一個事先能作出承諾的政府所創造的經濟福利。因此,筆者認為,受控主體合法預期保護的經濟學依據,正是蘊含在政府政策的動態不一致性理論當中。具體來說,由于我國宏觀調控立法中缺乏對宏觀調控責任的強制性規定,使得在立法上對宏觀調控行為的約束力較差,而根據政府政策的動態不一致性理論,宏觀調控主體又有違反其預先作出的宏觀調控政策的天然誘因。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受控主體合法預期予以程序性保護或(和)實體性保護,進而增加宏觀調控主體違反其預先作出的承諾的法律成本,激勵宏觀調控主體作出可置信性的宏觀調控政策,進而促進宏觀調控目標的實現。
三、受控主體合法預期保護的經濟法學分析
在宏觀調控法中的理論研究中尚有許多基礎理論問題尚未厘清,比如:宏觀調控的概念內涵界定問題、宏觀調控法的法律體系問題、宏觀調控的可訴性問題、宏觀調控的法律責任問題等等。但是對于宏觀調控法屬于經濟法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當說在理論上不存在任何異議。那么,而按照這樣一種邏輯,宏觀調控法作為我國經濟法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應當與我國經濟法的基本原則保持一致。對于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我國學者的表述各不相同,其中較為典型的觀點有以下幾種:潘靜成教授、劉文華教授認為,經濟法基本原則包括平衡協調原則,維護公平競爭原則,責權利效相統一的原則。漆多俊教授認為,經濟法基本原則是注重維護社會經濟總體效益、兼顧社會各方經濟利益公平。肖江平教授認為,經濟法基本原則包括社會整體效率原則、經濟公平與公正原則以及經濟協調行為法定原則。楊紫煊教授認為,經濟法基本原則包括經濟法主體利益原則、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法定原則。張守文教授認為,經濟法基本原則包括調制法定原則、調制適度原則與調制效績原則。在我國學者對經濟法基本原則的這些界定當中,都存在著一個共通之處,也就是這些基本原則中都強調了要實現不同經濟法主體之間的利益平衡。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經濟法的利益平衡原則應為經濟法的核心原則。而這一經濟法的核心原則——利益平衡原則,在宏觀調控法中的基本要求應當是,宏觀調控主體與受控主體之間要實現利益的動態平衡。這種利益的動態平衡在宏觀調控法中的具體表現為:第一,宏觀調控主體以社會公共利益為名進行宏觀調控時,必須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不得超越自身的權限范圍,更不得濫用自身擁有的權力。第二,受控主體的個人利益必須要得到法律的保障,并且法律必須對利益受到損害的受控主體提供具體的救濟途徑。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國受控主體合法預期保護的經濟法學依據,正是蘊含在經濟法的核心原則——利益平衡原則中。首先,利益平衡原則要求宏觀調控主體與受控主體之間要實現利益的動態平衡,而受控主體合法預期保護機制的適用所采取的也是利益權衡的方式,二者在本質上具有相當的一致性。其次,受控主體合法預期的保護機制的運用,所規范和限制的是宏觀調控主體的宏觀調控權,所維護和保障的是受控主體的合法預期,這也與利益平衡原則在宏觀調控法中的表現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