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涵 海淋澤
摘 要 我國地理標志制度很大程度上基于國際義務和順應世界潮流而生,而非自身利益訴求,缺失利益動力使我們并沒有很重視地理標志制度的利用和完善。由于其舶來性質,消費者對地理標志概念認識不清,地理標志實際效用淺顯。在“供給側改革”要求提高產品質量的背景下,地理標志產品開發和地理標志法律保護制度的有效構建迎合了當今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和趨勢。本文認為在借鑒國外相關制度的同時需結合我國國情,要在一個統一法律保護制度的基礎上對我國不同的地理標志適以相應保護,以求發揮地理標志實際效用,并積極尋求其在國際市場上顯現優勢。
關鍵詞 地理標志 供給側 法律保護模式 文化力量
基金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 《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的法律制度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5104 76072。
作者簡介:宋涵、海淋澤,河南師范大學法學院2013級知識產權專業在讀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D923.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1.170
2015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偏重需求端轉向偏向供給端,表明我國要著重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更好地執行國家知識產權戰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體強調產品質量的提高和保障,轉變以量取勝的利益思維,地理標志特性在于其質量保證、良好聲譽和獨有特征,其內在地包含人文和自然要素,是供給側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我國地理標志保護制度固有的問題在于并行的三種保護模式可能重復授權造成權利沖突,還包括實際效用淺顯和維權成本較高等問題。本文擬在眾多學者成果基礎上分析我國地理標志制度建立的背景和發展現狀,提出個人薄見,以期對完善地理標志法律保護模式提出建議,使地理標志發展順應供給側改革潮流,挖掘地理標志產品的潛在品牌價值,提高農民收入,滿足消費者高質量的產品需求,縮小城鄉貧富差距。
一、我國地理標志保護制度建立背景
(一)國際背景
對國際地理標志制度的發展影響力最廣的國際公約是TRP IS協議。其是主張商標保護以美國為代表的新世界國家和堅持專門立法保護以法國為代表的舊世界國家之間利益妥協的結果。在所有地理標志上適用《巴黎公約》式弱保護,葡萄酒、烈性酒地理標志上統一適用《里斯本協定》式強保護。前者基于新世界國家的利益訴求,后者是舊世界國家的堅持原則。地理標志保護方式主要有商業行為法律的保護、商標法保護和專門保護三種。研究世界各國保護方式,大多數國家未單一采取其中之一,都或多或少選取一、兩種方式綜合保護,也有部分國家并行適用三種方式。 但它們多以某種方式為主,其余一種或兩種作為補充,這樣的情況為我國地理標志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方向和基礎。
(二)國內背景
我國地理標志保護制度的產生和發展,一方面得益于地區名優特產的客觀存在,一方面受國際經濟趨勢和知識產權價值開發的推動。我國有豐富且歷史悠久的符合地理標志特征和定義的產品,國內有很高知名度,國際上也享有一定聲譽。積淀了幾千年的農業文明所孕育的地方特產為我國地理標志產品在世界范圍內大放異彩提供了堅實基礎。地理標志制度是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一步。加入《巴黎公約》和WTO后,我國在堅持國情的前提下,促使法律制度努力與世界接軌。因此在順應知識產權保護潮流下,借鑒學習地理標志制度,但國際上的地理標志保護制度也是處在利益拉扯的爭議中,因此我國的制度相應地帶有兩個世界利益之爭的痕跡。
二、我國地理標志保護制度發展現狀
我國地理標志保護制度發展近三十年,從商標保護到地理標志產品的保護,再到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F實行兩種保護模式,并行三種保護體制,對地理標志概念,注冊、登記和審查程序,使用要求和監督管理都進行規定。我國制定了看似完備的保護制度,但三個保護體制相互獨立,各自管理本體制下的地理標志,立法層面的矛盾也引發諸多問題。
地理標志的實際效用不明顯。其一,由于法律保護中的條文不清,出現權利沖突、劃定質量標準存在差別等問題;其二,我國消費者的購物觀念由商標主導,技術發展對以傳統技藝取勝的地理標志產品也有所沖擊。目前,我國地理標志保護仍呈現“重登記注冊輕運作管理”、“數大質不高”等格局。而這恰恰與我國現階段供給側結構改革理念改革相悖。
(一)當前地理標志法律保護模式
目前主要有兩種保護模式,即將地理標志注冊為集體商標或證明商標的商標法保護模式和國家質檢總局注冊的地理標志產品及原產地標記的保護模式。當然,同世界大多數國家一樣,地理標志還會受到諸如《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利保護法》和《產品質量法》等法律的一般性保護。兩種模式下并行三種保護體制: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的集體商標及證明商標注冊保護、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和國家農業部的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三種保護體制在地理標志定義、保護程序和監督管理上的規定不同,引發一些問題,我們需建立一個較為統一的法律保護體系,從而在法律層面上指導三個管理機構在協調合作同時發揮各自職能作用。
(二)對我國地理標志保護制度的相關內容分析
1.兩種關聯性要素在我國商標法中存在的矛盾:
地理標志產品須具有歸因于地理來源的特性,此特性可以是產品特定質量、特征甚至聲譽,因此產品與產地的關聯性是地理標志的核心要素。對該要素有兩種理解,即主觀關聯性和客觀關聯性,前者指消費者將特定產品與特定產地相聯系,存在于消費者認知中;后者認為產地環境造就了產品的特定質量或特征。
我國商標法的地理標志定義雖出于與TRIPS協議相接軌的目的,但其存在自身的邏輯矛盾?!渡虡朔ā返?6條規定的地理標志定義首先將聲譽和特定質量與其他特征并列,有將聲譽作為獨立要素的意味,再者規定起決定性的是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并不贊成自然人文二合一的嚴格的客觀關聯性。從這兩點看,我國的商標法保護模式應是主張主觀關聯性,但其定義又把聲譽和自然或人文要素的決定作用相聯系,并不單一以消費者將產品與來源地相聯系的認知來確定地理標志,帶有一定客觀關聯性的要求。從定義上看,其在關聯性要素的確定上是模糊的。
針對此條文規定,筆者這樣理解:自1985年加入《巴黎公約》后,國家工商總局開始承擔保護原產地名稱的國際義務。 “原產地名稱”起源于法國,以關聯性為基礎,由此我國地理標志制度最初應是深受客觀關聯性的影響,而工商部門保護的法律依據為《商標法》,為了適應TRIPS協議規定,便不可避免的規定有聲譽。所以現在商標法地理標志定義上的矛盾應是外來思想傳播的混合結果。當然,這個定義矛盾還是給地理標志確權和保護帶來問題,有待解決。
2.技術創新與地理標志發展的關系:
技術創新雖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好地控制自然變量,但不會取代地理標志,兩者可兼容。隨著勞動力、土地等資源成本的提高,我國的數量型生產不僅不再適用于國際市場利益最大化的需求,而且也無法滿足國內市場的質量化需求,因此在供給側改革政策推導下,提高產品質量是我國市場發展的新趨勢。地理標志產品不同于工業化、大規模生產的產品,其具有的天然地理環境要素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當今科學技術無法達到的,精細化、高質量生產對于開發地理標志經濟價值至關重要,有助于滿足市場中高質量消費的需求。
雖然現今有些地理標志產品所具有的部分要素可“復制”,但流傳多年的工藝和前人經驗以及大自然賦予的資源仍有其獨特性。在促進地理標志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并非故步自封,不接受技術創新和運用,但這個過程中更重要的是不能摒棄原有優良基礎,技術產品缺乏地區文化特色,真正的地理標志產品是不容易被取代的。對如此強有力的競爭,地理標志產品更要堅守自身特色,適當的技術可幫助地理標志產品迎合新的市場需求,但也要注重在質量上把關,積極保持自身的品質特色和文化特色,提高產品質量,發揮文化特色作用,幫助地理標志產品能在市場競爭的激流中堅定不移地前進。
三、完善我國地理標志保護制度的建議
(一)構建配套保護制度
1.構建案例系統,總結處理原則:
我國目前的地理標志糾紛案件不多,可考慮將地理標志糾紛案件收錄到一個統一的案例系統中,以供管理機構在處理具體案件時查閱。另外,一些影響力較廣的地理標志糾紛案件的判決往往會點出處理案件的相關原則,要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標志法律保護體系,除了遵守民法基本原則之外,可總結出適用于地理標志類糾紛案件的處理原則。這些原則融入地理標志利用、保護和管理的過程中,有利于提高司法和行政效率。
2.行業協會在法律規章上有所規定:
當然,雖然一直強調我國行業協會的自主性缺失,但由于目前廣大人民群眾對地理標志的認知度不強,無論是對地理標志的擁有者還是消費者而言,行業協會的信任度不足,只有在政府行政力量的推動下行業協會才能發揮有效作用。如今行政力量的介入對行業協會工作開展應是利大于弊的。未來的行業協會能逐漸淡化行政色彩,以當地信譽度高的企業牽頭,在注冊申請和監督管理方面,積極發揮自主性。
(二)加強與歐盟國家的制度文化交流
我國目前運行的地理標志制度需有一個漸進式的抉擇,經過充分的文化考察和經濟交流后,決定適用哪一種關聯性要素會更符合我國的地理標志資源發展。歐盟國家的地理標志制度沿襲法國規定,法國著重對農產品保護,在這一點上,我國的地理標志發展情況較適合借鑒法國。歐盟國家堅持嚴格專門保護模式主要由于其自身利益的需求,其重要的地理標志產品集中于葡萄酒和烈性酒產業上,與我國受重視的地理標志產業不存在大沖突。利益上可共存性及雙方各國的豐富地理標志資源有利于我國和歐盟國家的地理標志制度文化交流和經濟合作。
筆者認為歐盟最值得我們學習的是本地葡萄酒產業的強保護,這種保護正是我們現階段市場供給所需要的。它不僅體現在權利的不容侵犯性,更多的是質量和技術標準的高要求。加強文化交流,將高保準質量要求的觀念帶入地理標志產品的生產、銷售中,對挖掘地理標志價值至關重要。
四、結語
我國地理標志保護制度雖應國際義務而生,但經過發展,相關法律定義和概念上逐漸清晰,在地理標志保護和利用方面也開始從被動轉向主動。我國正逐步從“中國制造”轉向“中國質造”和“智造”,這樣的市場背景為地理標志發展提供平臺,同時我國地理標志保護制度的完善和有效利用,也為供給側的改革提供經濟、制度和文化動力。
注釋:
王笑冰.地理標志法律保護新論——以中歐比較為視角.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
王笑冰.關聯性要素與地理標志法的構造.法學研究.2015(3).84-87.
郭順堂、張紅蓮.現代農業知識產權概論.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3.162-174.
參考文獻:
[1]張欣欣.地理標志經濟效益——基于TRIPS框架下的研究.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