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公證效力主要是指債權文書強制執行力、證據效力、法律行為要件的構成效力等。這三種效力的發揮都需具備一定的條件,在這三種效力的共同作用下,我國才能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促進社會信用體系的兩性發展。但目前我國對公證效力理解方面還存在誤區,這無疑對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極為不利。因此,本文首先申明了研究公證效力存在誤區及應對策略的意義。又在此基礎上指出了公證書能否免于質證的誤區及應對策略、執行證書制度方面存在的誤區及應對策略、不動產交易中公證前置程序方面存在的誤區及應對策略。希望以此減少我國公證效力存在的誤區,為我國經濟文化建設提供更加完善的法律保障。
關鍵詞 公證效力 誤區 社會信用體系
作者簡介:臧佳鵬,山東省青島市李滄公證處,四級公證員,研究方向:公證。
中圖分類號:D926.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1.207
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不斷進步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迅速發展,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社會各界對公證發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若要滿足這種需求,就必須增強公證體制的時效性,增強公證體制權威。而公證效力則是公證制度的核心內容。因此,在不斷完善公證制度的過程中,應當維護書面公證證明活動的法律效力。目前,在公證效力方面還存在諸多誤區,導致其實踐過程缺乏秩序性,公證效力的公信力也隨之降低。可見,糾正公證效力的誤區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減少公證效力誤區,才能完善我國法律體系,確保依法治國戰略的實施,進而促進我國社會經濟文化不斷進步和發展。
一、研究公證效力存在誤區及相應策略的意義
改革開發以來,我國經濟取得飛速發展,同時,我國的法制體系也不斷完善,尤其是依法治國戰略的提出,促使我國法制建設得到長遠發展。進入21世紀,我國的法律制度日益完善,社會法制建設也不斷進步。公證制度是預防性司法證明制度,在我國法治建設中起著重要作用,對保障經濟法、民法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在公證效力方面存在諸多誤區,這顯然不利于保護法人、公民、其他組織在財產、身份上的合法權益與權力。因此,若要維護社會公平,推動我國的法制建設,保證各項社會活動的順利開展,就必須全面分析和思考公證效力存在的誤區,并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除此之外,公證效力的發揮對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都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存在認識誤區,就會在運用公證效力方面出現失誤,造成司法秩序混亂。進而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及社會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因此,我們必須及時發現公證效力存在的誤區,并采取有效策略加以糾正,以提升司法效率,保證社會的穩定發展。
二、公證效力存在的誤區及應對策略
(一)公證書能否免于質證的誤區及應對策略
我國公證法律體系承認公證書是一種完善的證據,這是對“實質公證”理念的認可。我國《民事訴訟法》和《公證法》中都明確規定,除非有足夠的相反證據推翻公證效力,否則公證書就可以視為“鐵證”。此外,若在同一事實狀態下存在若干個證據,那么公證書的證據力最大。這種證據力強弱排序限制也會影響法官主導的自由心證。顯然,我國現行立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證書對法院的約束力,但目前,仍有部分人對公證書是否需要質證才能使用存在爭議和誤區。
若要解決這種誤解和爭議,首先必須明確質證的存在是對證據證明效力、合法性、真實性的揭示。就案件事實方面而言,質證固然有助于訴訟各方揭示事實真相。但公證書原本就具有鮮明的真實性,這是無需通過質證證明的。這主要是因為我國實行實證公證,在證明事項時,公證人員要對提交的各種材料以及公證事項的真實性、合法性進行全面、綜合審查。并根據職業道德要求真實記錄審查結果。由此可見,出具公證書的前提是公證員確信公證事項是合法的、真實的。若證明事項在內容、獲取方式或形式上存在任何非法性與虛假性,就無法出具公證書。因此,公證書本身就可以達到質證的目的,具有很強的公信力。所以,若沒有足夠的相反證據推翻公證書,就無需在進行質證。此外,公證還能夠推動程序發展。公證書所記載內容的可信度是被法律承認的,因此,在訴訟程序中,當事人無需再對公證書中的相關事項進行再次質證、舉證,這無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司法審判和案件審理的效率。與此同時,《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也明確規定公證書中的相關事項免于質證,顯然,若沒有足夠的相反證據,或其他特殊情況發生,則無需對公證書中的公證事項重復質證。
(二)執行證書制度方面存在的誤區及應對策略
必須借助執行證書制度,才能實現公證書的執行力,所謂的執行證書制度即是指在辦好具有強制效力的公證書之后,如果債務人不完全履行或不履行公證書上規定的義務。那么,在申請強制執行前,債權人必須向原公證機構申請出具執行證書。但這種制度長久以來受到諸多反對,一些人認為這導致執行秩序繁瑣,并對執行名義重復審查,降低了執行效率。也有人認為,仲裁機構的裁決書和法院的判決書同樣可以作為執行依據,因此,若債務人沒有履行裁決書或判決書中規定的相關義務,就能夠申請強制執行。并無明確規定表明,仲裁機構或法院必須再出具一份執行證書,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也沒有這種做法。
上述看法和意見顯然存在誤區,而若要走出這種誤區,首先,必須明確司法裁判文書與公證書的執行效力存在差異,就其性質而言,公證書強制執行力的約定是預設條款,其執行力是預置的。而從預置效率到實現效率則需要一個實踐過程,在此過程中可能發生許多影響執行的情況,因此,為了使法院明確執行目標和對象,就必須設置執行證書制度。司法裁判文書中確定的義務關系并非預置的,具有明確的現實性,要求當事人必須立刻執行。這也是法院裁判文書與具有執行力的公證書之間存在的差異。其次,公證機構已經對債權文書做過公證,因此,其對案件的義務、權利關系了解較為詳細和充分,因此,若發生債權糾紛,由公證機構進行審查,可以極大地提升司法效率,迅速判斷案件事實。此外,公證機構在審查過程中,還可以加強與債務人的溝通,促使債務人主動履行規定義務,進而減少強制執行造成的不良影響。除此之外,執行證書制度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債務人的合法權益,這主要是因為,公證機構在審查核實義務之后,在符合法定情形的基礎上,可以拒絕出具執行證書,這就限制和凍結了公證書的強制力,從某種程度上保障了債務人的利益。
(三)不動產交易中公證前置程序方面存在的誤區及應對策略
隨著我國公證體制改革的深入,越來越多人呼吁實行法定公證,尤其在出臺《物權法》前后,許多人對不動產交易是否應當以公證作為登記的前置程序提出爭議。一些人認為《物權法》涉及到很多繁雜的物權變動事宜,如果將這些事項都納入法定公證范圍,就會對解決公證過程中的“證源”問題提供很大幫助。最終,《物權法》并未引入公證前置程序,對此部分學界人士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實體法構造方面存在差別,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證前置程序在我國的適用空間。德國將法律行為劃分為處分行為與負擔行為,后者一般不要求公示,但前者則要依法公示。這也是德國法律體系的獨特現象。在德國不動產物權變更需要登記方能生效,這主要是因為德國登記機關在記載物權變更事項時,并不審查物權變更原因,只審查處分行為的合法性與真實性。因此,只要處分行為經過等級,即便存在有瑕疵的負擔行為,也能夠進行物權變更。這就有可能出現違背正義的現象。而為了減少糾紛,德國法律就設置了公證前置程序,以保障負擔行為的合法性和真實性。不同于德國法律,我國民法制度認為物權行為理論是學者虛構的產物?!段餀喾ā凡怀姓J無因性理論,也未區分物權合同與債權合同,它之所以規定不動產物權變更需登記,主要是為了滿足公示需求,所以,公證前置程序在我國存在的必要性不夠充分。還有一些學者認為,當前的不動產登記制度包含了形式審查與實質審查?!段餀喾ā穼贤Яεc登記效力進行了區分,因此,只有經過登記機關審查和登記之后,不動產物權才能發生變動。登記機關進行登記時,要審查申請人提交的各種材料,并詢問申請人相關事項,并將這些情況及時、如實的登記,此外,登記機關還有權查看不動產的真實情況。但這種查驗僅僅是針對法律行為的真實性,對于作為物權變更依據的合同的合法性則是法院的職權。登記機關只要核實了申請事項的真實性,就能夠登記入冊。
上述兩種解釋都存在一定的誤區,均忽視了德國法律實行公證制度的主要因素。首先,從本質上看,登記其實是公權力對私法關系的介入,而為了保證私法自治,必須對登記進行一定限制,正因為如此,德國法律未使登記機關介入債權審查。為了保障債權行為中的正當權益,就必須由中立機構審查其合法性、真實性。其次,只有合法、真實的合同才能讓當事人在不動產交易中形成相對穩定的預期。若當事人經過登記發生物權變動后,才發現合同中存在無效現象,那么就會影響期待利益的實現,因此,公證機構事先審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或降低這種風險。當前,隨著我國公證體制改革的開展,公證機構已經逐漸走向市場化,從政府部門中剝離出來,處于中立位置,因此,公證機構的審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市場交易監管的行政干預。同時,公證人員往往具有較高的專業程度,能夠為當事人行使自身權利提供指導與幫助,確保當事人能夠實現自身的契約自由。當前,我國的《物權法》針對不動產登記,并未明確相關機關預先審查合同的合法性,也沒有遵循全面的實質審查原則,因此,不動產物權變更中還存在一定的風險,若引入公證前置程序,在登記之前進行公證,公證機構審查相關事項的合法性與真實性,就能夠盡量減少因登記錯誤引發的種種問題,并保障合同質量。
綜上所述,公證在穩定市場經濟、維護民商關系中起著重要作用,它通過高效快捷的方式為當事人提供了保障,進而減少訴訟和糾紛,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穩定,促進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因此,我們應當盡量減少公證效力存在的誤區,不斷完善公證機制,進而發揮公證效力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實施依法治國的戰略,促進公證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利明.物權法研究(修訂版)(上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石晶明、宮長安.公證書證據效力的特征與升華.中國司法.2010.
[3]馬宏俊、李炳然.法國公證制度對我國公證制度改革的借鑒意義.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
[4]李霞.淺論公證預防及解決糾紛功能的發揮.赤子.2016.
[5]李榮.物權登記與法定公證制度.楚天法治.2015.
[6]劉向東、鄭俠賢.對公證體制改革的再思考.中國司法.2009.
[7]孫艷輝.《物權法》視野中的公證制度之完善.中國公證.2007.
[8]楊榮元.論我國身份權利公證制度的現狀及完善設想.中國司法.2008.
[9]王琪.民族地區公證制度中的少數民族權益保障.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
[10]劉向東.論公證制度在社會管理創新中的職能作用.中國司法.2011.
[11]孟祥和.透過公證糾紛談公證制度預防化解矛盾糾紛的職能作用.中國公證.2011.
[12]陳洪杰.論不動產法定公證制度的導入與構建.司法改革論評.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