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語文教材中保留的傳統篇目形神兼備,是經過時代淘洗積淀下來的文學精華,是陶冶學生人文情懷、提升學生文學修養的經典之作。但由于年代的久遠,國別的差異,文章表現的思想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相去甚遠,這就使學生產生了閱讀隔膜。教師應創設情境,找到作品與學生生活對接的土壤,使傳統篇目的教學“接地氣”。
關鍵詞:傳統篇目;隔膜; 生活底蘊
語文教材中的當代作品有著鮮明的時代性與情感傾向,教學這些篇目,易貼近學生的心靈,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易產生情感共鳴。但教材中許多是傳統保留篇目,閱讀這些作品,學生總覺得有隔膜,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時代的隔膜。文章表現的思想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相去甚遠,如《祝福》等。二是國別的隔膜。主要是一些外國文學作品,由于各個國家的社會背景不同,學生閱讀這些作品不免有生疏感,如《裝在套子里的人》《項鏈》等。如何才能調動起學生學習這些作品的積極性呢?正如朱熹的詩句:“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為了讓“老面孔”接地氣,我在教學中以挖掘學生的生活經驗為突破口,力求消除學生閱讀這些作品的疏離感和倦怠感。引出“源頭活水”,提煉生活經驗,創設情境,拉近作品與學生生活的距離,讓文本產生與學生生活經驗、生活情感的親附區域,在文字與心靈的交流碰撞中產生共鳴,語文課就會涌動出一股活氣,一股靈氣。比如教學《荷花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后,我讓學生談水生嫂的形象,學生的概括大多是標簽式的。看得出來,學生的回答是應付性的,表情是茫然的。因為文章反映的是抗日戰爭時期冀中根據地白洋淀人民的斗爭生活,這與現在學生生活的距離相距較遠,學生不能體悟在血與火的戰爭年代,婦女在抗敵中表現的思想境界及成長歷程,以及抗日根據地人民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所以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我在教學設計中,融入學生的生活經驗,讓語文課堂凸現出生活底蘊來。
我從“夫妻話別”入手,設置了如下情境,讓學生展開聯想。
情境一:父親要到外地打工,一年半載不回家,家中只剩下母親。在離別之際,母親和父親是如何話別的?
情境二:父親要到外地參加“志愿者”活動,離別之際,母親和父親是如何話別的?
這時課堂氣氛頓時活躍,學生紛紛發言,有的還繪聲繪色地模仿起父母的對話。
針對情境一,大多數的情況是母親對獨自承擔全部家庭生活重擔很不情愿,但又不得已,同意父親走只是迫于生計,迫于讓他外出賺錢的無奈。針對情境二,大多數的情況是母親堅決不同意,并責怪父親。
有了“生活底蘊”,下一步教學便水到渠成了。我讓學生讀“夫妻話別”一段,比較水生嫂和母親的精神境界有何不同。學生讀后,課堂氣氛又出現了空前的活躍,學生作了比較,現實中的父親離家的原因,情境一是純個人利益——“賺錢”,情境二是想為社會做點事,盡些“義務”。前者和水生的革命行為沒有可比之處,后者遠不及水生參加革命有風險,因為革命就意味著犧牲,這一去也許就是永別。母親對父親離家的態度,在純個人利益面前尚不情愿,對于“志愿者”行動簡直是義憤填膺。通過這樣的比較,學生對水生嫂形象的理解就深刻多了,這正是我將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入課文內容理解所形成的課堂效果。
不僅如此,我還引導學生充分發揮其想象力,這也有利于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理解。有所區別的是,這種生活經驗可能不是學生真正經歷過的,是調動想像喚醒的,但關鍵是讓學生結合經驗來理解。在教學《項鏈》時,我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進行想像。文中許多心理描寫、對話描寫、行動描寫都表現了瑪蒂爾德強烈的虛榮心,只有讓學生體味這些描寫的深層內涵,才能理解瑪蒂爾德這一人物形象。當路瓦栽告訴瑪蒂爾德受部長之邀要參加一個晚宴時,瑪蒂爾德并不像丈夫預料的那樣高興,卻表現得十分懊惱,乃至于流下淚來。我要求學生分角色有感情地將這段對話朗讀出來,讓學生想像一下自己或別人可能發生的類似經歷,并談談心境是怎樣的。大多數學生的回答是:不就參加一個宴會嗎,穿什么都無所謂。這樣就找到了社會背景的可比點,然后讓學生勾畫出瑪蒂爾德生活的社會環境,并展開想像:如果你處于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是否還會是“穿什么都無所謂”?課堂氣氛又活躍起來,有學生感言:“瑪蒂爾德的夢想為我們勾勒了上流社會奢靡生活的場景——豪華的住宅、成群的奴仆、熱鬧的舞會、華麗的衣飾。這些是現實社會風氣的折射,在這種浮華奢靡的生活環境中,一個過得寒酸的美麗女人,一個有強烈虛榮心的女人,看到朋友佛來思節夫人過得那么滋潤,是不會保持一種平衡心態的。”
“設身處地”方能“動之以情”。當學生沒有把這些傳統篇目的思想內容、表現的情感和自己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那么他只是以一個局外人的眼光來觀照文章,難免“事不關已,高高掛起”。只有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思想情感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及情感溝通碰撞過,學生才會披文入情。莫讓這些“舊面孔”的閱讀成為孤獨,“生活底蘊”是閱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活水”,和它“接地氣”,“舊面孔”必定會煥新顏。
作者簡介:李利琴(1969—),女,河北省懷安縣職教中心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