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我們更多的是關注其在為人、為師時“如何去教”或“如何去教好學生”,而忽視了孔子的“不教”之道。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有三類不教之人,可分為“不用教”“不能教”“不需教”。孔子這種“不教”之道更值得我們去學習與思考。
關鍵詞:孔子;教育;不教
孔夫子,作為我國“至世圣人”“萬世師表”,其本人及儒家學派對于我國教育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長期以來,世人都對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誨人不倦”“溫故知新”等“仁、禮”貫穿其中的教育思想頗加贊譽與推崇。無疑,這些教育思想對于我們當代的語文教育教學仍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但是,當我們在不斷學習和推崇孔子的“為師之道”時,更多的還是落在了“如何去教學生”“如何去教好學生”這一層面,而較少關注到孔子的“不教”之道。因此,筆者想從另一角度去談,在孔子的眾多教育之道中“不教”之道又是一種如何別樣的教育理念與方法。
一、不教之一:不用功和不能舉一反三的人
在《論語·述而》中:“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是膾炙人口的名句。字面意義是,教師在教導學生時,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法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給學生一個方面的東西時,他卻不能據此而推知其他多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由此我們到會聯想,當今社會要求教師們要學會“啟發式”教學,要懂得引導學生學會“舉一反三”,但其實我們忽略了孔子原話的本意!在我看來,孔子的原話是指教師在啟發誘導學生前,這名學生是要在努力用功而依然無法達到最終目標的前提下再教,而不是什么時候都要教師去教。換言之,假如學生沒有做到這一前提,教師就不需要去教育他了。
二、不教之二:鄉愿
從我們當代人的角度來看,或許不用功的學生也會有發奮努力的一天,我們作為新時代的教師,不可因為學生一時的懶惰而放棄教導他們。但是,有一類型的學生,在孔子眼中是最教不得的!
《論語·陽貨》中,子曰:“鄉原,德之賊也。”這類人被孔子稱作“鄉原(愿)”,“愿”指謹慎,是指那些“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外貌忠誠謹慎,實際上欺世盜名的人。這類言行不一、阿諛諂媚的“偽君子”,在《孟子·盡心章句下》中甚至記載孔子曾說:“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鄉原乎!”
這和我們傳統理念認為孔子一直“有教無類”的想法可謂大相徑庭,原來圣人孔子也有不愿意和不樂意教育的學生。由此可知,在講究“仁禮”修身的孔子十分注重為師、為人的道德品質,倘若學生是言行不一、心術不正、品行有嚴重偏差的話,即使其路過眼前不請教他,他也不覺得遺憾或可惜,異于“兼愛”的墨家,即使“不叩”也必鳴。相反,孔子連對他們不悔改的同情之意也沒有。因為,該類鄉愿不可教!
三、不教之三:不教而教
真正的教育大師,并不是常常把自己的教育方法、教育技巧掛在嘴邊,其高人妙處就是能做到常人所不能達到的境界——能做到不教而教。這樣看來,有點像是把儒學帶進了玄學一樣,其實不然,在孔子的眾多教育事例中,就有一例讓人贊嘆不已。
《論語·陽貨》中曾記載:“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這個故事的背景是孺悲是奉魯哀公之命來找孔子的,孔子卻偏偏讓仆人借口說自己生病了,不想見任何人,但就在仆人傳話給孺悲后,孔子卻拿起了瑟來又彈又唱的。就這樣看來,孔子的行為并不是他口中“正人君子”所作所為,全因這名無名小子曾師從孔子,但是由于他自身頭腦有點反常,經常亂蒙亂猜圣人旨意,胡編亂造的故事還到處散播;可能難免也讓孔子心痛又無奈,因此用這一“不教”之法也促使其明白老師的用心良苦,能夠及時反省和盡早改過自身。
表面上,孔子并沒有用言行教導孺悲要怎樣反省、怎樣改正,但是這種間接的教育方式,對于孺悲來說可謂更加發人深省,這也是孔子的高明之處。這種高境界的教育理念也受到了我們一些后代杰出教育家的推崇,如葉圣陶曾指出“教,是為了達到不必要的教”,陶行知也曾說“教,是為了不教”等。孔子的這一“不教而教”的為師之道值得我們深思和效仿。
綜上所述,在孔子的世界里,也有“不用教”“不能教”“不需教”的學生,為師不可只會“教”,更要懂得如何“不教”的更高教育境界,希望這次趣談也能引發每位教育工作者有一番新思考。
作者簡介:陳楚敏(1993—),女,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育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為語文創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