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在紅
摘要:課堂提問是一種教學手段,又是一種教學藝術。在課堂教學中,精心設計提問,講究提問的策略,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其求知欲望,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提高學習效果。本文從課堂提問中存在的問題出發,探討了初中思品課堂提問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思品課教學;課堂提問;存在問題;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20-061-1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普遍運用的一種教學形式。它能激發學生求知欲望,促進學生思考,發展思維,及時反饋教學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調節課堂氣氛,培養口頭表達能力。而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思品課教師對提問的類型、方法、技巧、態度等方面缺乏良好的設計,大大降低了提問的有效性。特別是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思品課堂上學生活動增加,學習積極性提高,而教師在課堂中提出的問題并非都是有效的。甚至有部分課堂提問是無效的,這直接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因此,有必要對思品政治課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進行探討。
一、課堂提問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的口頭禪較多。在教師的提問中,我們發現了諸如不是問題的問題:“是不是啊?”“對不對啊?”這些看似簡單的環節,卻無形中給了學生一個回答的框架。回答該答案只能是:“是、不是”或“對、不對”。表面看來,學生興致勃發,情緒高昂,課堂氣氛熱烈。實際上,這樣的提問非常簡單,沒有多少思考的余地,甚至不假思索便可說出答案,對促進學生思考,引導學生關注課文是無甚益處的,至少是“高消耗低收效”,所以從一定程度說,這種問題就是無效問題。
2.答題的學生覆蓋面不高。本節課提問,獨立站起來回答問題的集中在五個人身上,從他們的座位分布和答題的水平不難看出是成績相對好一點的同學,其他同學只能跟著后面附和著,時間一長,有在下面畫畫的,有和同座位小聲聊天的,甚至還有同學做其他作業,老師的關注面不廣,對以后課堂的控制和學生成績的提高肯定不利。
二、課堂提問的有效策略
1.巧設問題情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把若干新知識滲透到奇妙有趣的情節、場景或故事之中,以情境中的問題解決為需要,激發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這就是問題情境教學。通過問題情境的設置,能有效地縮短老師與學生、教材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讓課堂學習在互動中展開,使教師、學生、教材充分融合在一起,形成課堂學習的合力。
2.把握提問契機,實現學生的主動性發展。找準切入點,于無疑處設疑,在當問處置問,把握提問的最佳時機,發揮提問的最大功效。如在新舊知識過渡之處通過饒有趣味的問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新課的興趣;在教材疑難處、關鍵處;當學生囿于定勢思維時;當理論與現實發生背離,導致學生出現思想困惑時;在學生新舊知識易混淆處;當學生思維出現卡殼時;在新課即將結束之前等等設置富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撞擊學生思維的火花,由點及面、由淺入深,逐步將學生引入積極思維和主動探索的廣闊空間。
3.設置問題梯度。所謂適度性是指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應把握分寸,注意難易適當。如果太難,只有優等生才能回答出來,那么中等生及差生將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但是如果問題太容易,連差生不都不用動腦筋就知道答案,那么成績好的學生聽來肯定是索然無味。老師的提問,應當也是學生存在疑惑的地方,每一個問題對于回答的學生來說都屬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蘋果,這樣的提問才具備思考的價值。第一節課,教師的提問部分問題思考性不強,隨口就能回答。例如“我們今天上什么權利啊?你在生活中享有這樣的權利嗎?”等等。因此課堂提問的難易程度,要面向全體,照顧大多數,讓大部分學生想一想都能回答出來。同時應注意在不同的知識環節上設置問題的難度要有差別,有些問題是給差生答的,還有些問題是給優等生答的,盡量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回答問題。而對同一個知識點的提問應注意設置問題的梯度,由易到難。許老師在第二節課導課時的設問較好,具有一定的層次。“你在生活中有哪些消費?”(淺層次),然后問“消費時你和商家是什么關系?”(深入一步),“生活中果真都是這樣嗎?你覺得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更深層次)。
4.選擇要全面。全面性是指在課堂提問中應注意提問對象的選擇。第一節課許老師在課堂上也問了很多很好的問題,可惜的是許老師對一些學生似乎視而不見,提問的對象始終是那幾個成績好的,哪怕是簡單的問題。我留意了一下,那節課中,回答問題的學生有五名,最多的一位學生回答了三次。后來我了解到許老師是怕別的同學回答不出來而影響教學效果。在大家的建議下,第二節許老師改變了一下提問模式。復習舊知識由學生來引領,課堂中適當地穿插小組討論,回答問題又照顧了各層面的學生,課堂氣氛明顯地活躍起來,而且是有效的,不是表面繁榮。其實,在課堂教學中,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回答和愿意回答每一道問題的,因此提問時選擇適當的提問對象也是課堂提問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一般來說,課堂教學設置的問題有這么幾個層次。第一類是問“是不是”或“對不對”的判斷型的問題。這類問題是最簡單的,只要稍微動動腦筋,一般每個學生都可以回答出來,因此,這類問題的提問對象應是或主要是差生,這樣可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第二類是問“是什么”和“怎么樣”的描述型的問題。第三類是問“為什么”的分析型問題。這兩類問題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學生識記有關知識甚至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前提下解釋和分析其中的原因,這兩類問題的提問對象應主要是中等生。第四類是問“你有哪些不同意見”的創造型問題,對一般的學生來說,要較好地回答出這類問題很難,因此這類問題的回答只能由那些思維敏捷的優等生來完成了。只有這樣,才能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壓力,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都能積極思考,參與教學過程,從而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