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清
生活中經常遇到數學問題,可以說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每天的生活開銷、收入、存款、跑步的速度、鍛煉的天數等,無時無刻不接觸數學相關內容。因此,學好數學顯得非常有必要。但擺在我們面前的實際情況卻是一些學生不喜歡學數學,認為數學是枯燥的、乏味的。很多學生學習數學感覺很費力,花了大量時間卻不一定能學好數學,所以很多學生不愿意學數學,認為學習數學沒有用處。時間久了對數學學習興趣越來越淡,最終結果是厭倦數學課程。所以數學課堂中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是每一位數學老師應該具備的能力。為了讓學生慢慢喜歡上數學,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
一、讓學生喜歡上老師
有人曾做過調查,學生喜歡某一學科在很大程度上與他喜歡的那位老師有關。教師是愛的使者,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無從談起。如果學生不喜歡老師,肯定就不會喜歡這位老師教授的課程,這幾乎是肯定的。但學生喜歡老師以后情況大不相同,當學生喜歡哪位老師時就喜歡上他教授的課,在課堂上就會非常關注老師的一舉一動,以一種積極興奮的狀態學習。只有學生喜歡這位老師,才會喜歡他所教的這門學科,并逐漸對它產生興趣。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創造平等輕松和諧的環境,不斷提高個人修養,學生喜歡幽默、公正、熱情的老師,所以我們應該不斷提升自身魅力,贏得學生的信任和全身心參與,努力讓學生真正愛上數學。
二、用數學眼光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
教學中要使學生接觸實際生活、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滿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想辦法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因為一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就會自覺積極地學習,把學習知識當做一種樂趣、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負擔。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性?不僅需要教師鼓勵和關注,還需要教師增強業務能力,深入淺出地講授生活中的數學。
如我們在商場看到打折銷售的時候能正確理解打折的含義嗎?一件衣服賣200元打六折后實際付款應該是多少錢呢?再如玩拋硬幣或擲骰子的游戲時,某一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呢?這樣的游戲公平不公平?學習柱體、錐體、球體的體積的時候,如果能通過具體生活實例學習,或者轉化,那么這些公式一定會更有吸引力……學習正方體的側面展開圖時,課堂上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或者找現有展開圖比較等,都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
如學習重要知識點的時候,如果只是告訴學生“這一部分知識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掌握好”,卻沒有舉出具體的實例,那么怎么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如學習指數函數時,可以這樣引入:公元4世紀是敦煌莫高窟的創建期,很多洞窟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如何知道這些洞窟是公元4世紀的呢?這時候再介紹碳14,考古學家就可以根據生物體內的元素——碳14的殘留量估算出其生長年代:這樣既讓他們產生學習興趣,又使他們了解一些歷史知識,借此機會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愛國主義教育貫穿每節課堂。我相信這樣的課堂學生一定不會厭倦。再如學習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后,可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學習了圓的知識后,讓學生從數學角度說明為什么車輪的形狀是圓的,三角形的行不行?橢圓的行不行?如果換成其他形狀就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學習了測量旗桿的高度以后可以組織學生帶著工具實地測量,讓他們知道要測量哪些數據……這樣大大豐富學生所學知識,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真正認識到周圍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生活中間,同時在不知不覺中感悟數學的魅力,進而激起從小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情感,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數學意識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設計趣味性問題,多問為什么引發學生思考,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數學與人們的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日常生活中根本離不開數學,購物、健身、記時、估計等都與數學有關。可以說,沒有數學就沒有生活。盡管有時候自己并沒有使用學習的習慣但實際已經不自覺使用了,說明生活處處都有數學。數學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自然界中的數學不勝枚舉,如當我們在廣場上散步時,發現地面是用同樣大小的正方形或正六邊形地磚鋪成的,這樣形狀的地磚能鋪成平整無孔隙的地面。為什么呢?為什么不用更漂亮的圓形或者其他形狀?僅僅是因為美觀嗎?蜜蜂營造的蜂房,它的表面就是由奇妙的數學圖形——正六邊形構成的,為什么蜜蜂把蜂巢造成了正六邊形?學生就會思考,通過思考交流知道原來這種蜂房消耗最少的材料和時間,體會到自然界中萬物的神奇。通過這樣不斷把知識點跟生活聯系起來,學生就會慢慢喜歡上數學,改變對數學的傳統認識。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數學課堂變得精彩,學生才會更加喜愛數學,更有效提高數學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