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鳳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經常需要小組合作,小組合作學習是小班數學課常用的教學方法與形式。在實踐中我們根據需要讓孩子分小組討論,主張老師走下講臺俯下身子與學生互動、交流,點撥、幫助孩子學習,讓每個孩子都能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提高小班數學小組活動的有效性。
通過實踐,小班數學課堂中小組活動學習存在一些問題:
1.要求不清,合作自由
聽課時常常看到,老師拋出一個問題,讓學生分小組合作討論,然后學生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場面看起來相當熱鬧。
想一想:在這樣嘈雜的情況下,孩子們能安靜地思考嗎?能養成注意傾聽別人發言的習慣嗎?表面上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實際上這樣的合作太自由化。有的小組你在說他也在說,誰也沒有聽清楚誰在說什么,聽不清究竟是誰的思維嚴密、誰的思維缺乏條理性。時間久了,孩子們拿到問題后不是先思考,而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想到什么就說什么,養成隨意插嘴的習慣;有的小組,思維活躍的說個不停,學習較困難的學生根本沾不上邊,后來也就自己玩自己的。
針對這樣的現象,我們的對策和建議是:
(1)本著“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合理分組,一般情況下,每個小組4人為宜,保證每個小組的競爭實力均衡;并且給4個學生編號,明確每個成員的責任和義務,發揮小組每個成員的積極性和主體性,形成集體智慧。
(2)低年級,尤其一年級剛進來的新生是不會小組合作的。老師要充分發揮指導作用,對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培訓,讓學生明確怎樣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該說什么、該做什么,并且一定要讓學生在獨立思考之后再有序表達自己的觀點。小組內,每個孩子的能力有差異,為了培養孩子的信心,應該給每個孩子擔任小組長的機會。
(3)合作中遇到的問題要共同討論,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合作之后,盡可能地讓學生展現自我,老師要評價及時,善于捕捉學生的閃光點。
2.合作學習,流于形式
記得有一次聽課:二年級的“認識直角”。課前,老師給每組準備了一個材料袋,里面有圓片、小棒和一個活動角。讓學生根據直角的特征,選擇一個喜歡的材料,做一個直角。孩子們高興得不得了,積極性很高,只見學生有的折一折,有的擺一擺,好像都在積極探究……可是一會兒老師就喊停,接著用課件展示做角的三種方法。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身體驗、感知知識的過程,可是總覺得處理得有些不妥當。
第一,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操作和討論。其實,孩子特別喜歡動手操作的過程,可是我們平時總是擔心本節課教學任務沒有完成,寧愿給孩子少一點時間操作,也不想浪費做題時間。殊不知,給孩子探索的過程才是發現知識的過程。這樣的合作不但不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好習慣,相反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的學生剛剛體會到自主、合作學習的成功感便被熄滅。
第二,沒有發揮小組之間的討論和反饋交流的作用。既然是小組成員每人選擇喜歡的材料進行操作,那么每個人的操作是不一樣的,如果成員相互之間不展示自己的操作方法,跟單獨一個人學習有什么兩樣呢?操作完了以后,組際間也沒有反饋展示的過程,而是老師揭示了結果,試想這樣教學,與先前的合作學習還有什么意義?不可否認,這樣的合作在當前課改前提下有“追星”之嫌,追求一種形式上的表面合作,是一種沒有任何價值的形式合作。
3.合作學習,不能泛濫
曾經聽一節二年級“認識方向”的課,教師組織合作學習共4次,占用將近25分鐘。
這節課學生沒有足夠時間自悟自練,嚴重挫傷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但是有些課題是不需要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就能自己弄明白,就能獨立完成該課題學習。
有著優秀學習品質的小組合作學習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需要教師不斷指導和長期熏陶。因此,教師在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中起著重要作用。
第一,放手讓學生自學、討論不等于放任自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學每一個具體環節,教師都應該以參與者、支持者、引導者的身體出現。換言之,不管教學進行到哪一步,教師都應為學生素質提高、能力發展全面服務,課堂應是師生交流溝通的橋梁和紐帶。
第二,教師要把自己當成小組中的一員,以平等身份參與討論,討論時應巧妙引導,把討論引向高潮:當學生性格內向或擔心同學嘲笑,不愿開口時,給予及時鼓勵,增強其信心;當問題難度大,小組成員一籌莫展、出現冷場時,給予點撥誘導,使其茅塞頓開、靈感突現;當雙方爭得面紅耳赤的時候,給予巧妙化解;當學生討論出現明顯破綻時,給予提示。
第三,教師要參與學生直接交流過程中,對學生的觀點、看法進行梳理歸納,做到心中有數,哪些問題學生的看法基本一致,哪些問題分歧過大,原因是什么,哪些問題學生理解過于膚淺、討論意猶未盡,哪些問題學生普遍感到難于理解。這樣在全班交流時對不同問題就可以區別對待,或一帶而過,或組織激烈辯論,或啟發互相補充,或精心講解,讓學生在充分討論后得到每個問題的合理答案。
總之,教師作為“引線人”,以組員的身份參與討論并給學生提供及時幫助,使小組合作學習順利進行,并實現預期目標,這就是在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扮演的角色應發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