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新課改要求藝術教育要“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結合現階段社會對人才素質的需求,為進一步強化對學生的精神文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需要重視農村美術教育。美術活動是一種精神行為,能培養人們的審美能力和應用于實際的能力,對于農村美術教育來說,需要因地制宜,結合實際情況開發獨特的教學資源,實現農村美術高效教學。
一、農村美術教育的目的及重要性
社會快速發展與進步,人們開始逐漸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實,逐漸重視對學生科學價值觀的培養,結合這些要求與目標,需要重視美術教育。結合現階段我國農村相關情況進行分析,由于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等多方面的原因,農村美術教育面臨著硬件設施不足與師資隊伍匱乏的相關問題,再加上農村美術教育課程一直受不到師生和學校領導的重視,由此,農村美術教育效果不佳。結合這些問題進行分析,為契合新課改教學要求,實現全面審美教育,需要探討農村美術教育現存問題,并找出解決對策,對社會發展及學生自身發展都非常關鍵。
二、農村美術教育現存問題與原因
(一)學生學習興趣缺乏。
結合現階段農村美術教學情況進行分析,雖然農村大部分中小學開設了美術課程,但是美術教學并沒有真正實施,很多美術課被征用上語文、數學、外語課程。另外,學生美術課程學習興趣缺乏是最為關鍵的問題,美術學習不能吸引學生注意力,不能激發他們的興趣,主要由于以下原因:一是學習條件的限制。二是升學壓力的影響。農村地區的家長和教師將學生升學、考入重點高中作為教學最終目的,在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下,制約學生學習美術的時間與空間。
(二)缺少優秀的教師隊伍。
農村地區缺少優秀的美術教師,主要有幾方面的原因:
一是美術教師不愿分配到條件惡劣的農村。農村地區硬件和資金配備不足,由于受到地理環境、區域經濟、思想觀念的影響,很多美術師范畢業生畢業后不愿意到農村教學,認為大材小用,或不愿意到農村吃苦。
二是教師隊伍配不齊。農村美術教育是美術基礎教育,影響今后學生美術能力發展。由此,中小學美術教學階段質量不好,導致培養的學生美術素質不高,繼而影響美術院校的生源素質,如此循環,導致美術人才越來越少。
三、農村美術教育現存問題的對策
(一)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
農村地域廣闊,自然資源豐富,環境較好,相對于城市來說,農村地區具有無可比擬的美術自然教學環境。不僅豐富的田園風光與自然景觀提供了美術繪畫的最佳素材,而且在田園、小溪、農家等環境下,學生能夠更好地激發美術創新思維,培養捕捉美的能力。
要從美術課堂的教學效果進行學術美學思維培養,具體方式就是提高學生對“美”的概念的認知。很多具有交叉性的美學項目,可以讓學生進行多重并聯式研討,增強課堂趣味性與綜合性,尤其在空間想象能力方面,可以連通的學科不僅有數學、自然,還有古代文學詩詞歌賦的潛在內涵,只有將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與抽象的美學思維聯系起來,才能真正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保證學習內容得到學生的深層次理解。以術課堂的繪畫項目來說,當教師指導“鋼筆風景畫”這個單元的時候,可以選擇最常見的幾個主題,如家人、同學、老師,還有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等,這些都可以直接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
(二)升級課堂,提高創作欲望。
首先,可以增加學科的交叉。結合學生心理思維能力,進行多重學科交叉、跨越教學。找到美術課堂與其他學科的交叉點,善于尋找契合部分,從而增加多學科之間的聯通。作為藝術教育者,美術教師的職責絕不僅僅是傳遞給學生某些繪畫技法,而是將生活、社會與美學相融合,實現多門學科的知識串聯,保證學生從審美觀上得到藝術性拓展,并且結合音樂、舞蹈等其他學科,運用音樂創設美術繪畫意境,借助舞蹈激發美術的創意思維,借助體育增加美術的剛勁和力度。
其次,實現課下的藝術延伸。任何學科不僅是課堂教學就能完成的,要將社會生活與理論內容相結合,激發學生的生活熱情,增強學生對社會美學的探究積極性,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從中找到更適合農村地區學生的美學教育方法。
結合新課改下的小學美術教育理念、培養目標、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農村美術教學中需要找到現階段存在的問題,結合這些問題,找出原因,并給出針對性的解決對策,以提升農村美術教學質量。文章分析得出,農村小學美術教育存在學生學習興趣欠缺、優秀教師隊伍匱乏兩方面問題,契合新課改因材施教、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踐行建構主義、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提出需要從因地制宜、轉變模式與健全制度這三個方面出發,解決教學資源、學習興趣與師資隊伍都不足的問題。通過落實這些舉措,重視對學生創造能力、實踐能力、應用意識的培養,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實際,契合社會發展,提升自身藝術素養與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