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發
摘 要:初中記敘文寫作是歷屆中考檢測的重點,在寫作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寫真人,敘真事,抒真情,表現真善美人生。真實是文章生命之源,唯有真才能再現生活情境,從而讓讀者得到人生、人世、人情、人性等方面的感悟與啟迪教化;其次,立意新鮮為貴,忌老忌舊。唯有新鮮才可人,才引人捧讀乃至激賞,才有生命力可言。在寫作中應引導、鼓勵、激促學生的創新精神,求異思維,這是素質教育的要求與途徑之一。
關鍵詞:記敘文寫作;真、善、美、新;鳳頭豹尾
記敘文是指以寫人記事為主要內容,以敘述描寫為主要手段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章。因此,最貼近生活,淺顯易知,示范性強。《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把這類文章列為課文教學與作文訓練重點,歷屆中考也以此文體寫作作為考測對象。較其他文體,學生對此文體亦喜聞樂寫。但十多年來從所授班級對此文體寫作情況來看,差強人意,學生樂(熱)進“冷”出,佳作極少。現針對學生記敘文寫作普遍存在的幾個問題粗談拙見。
真、善、美、新
一、寫真人,敘真事,抒真情,表現真善美人生
(一)真實是文章生命之源。文自生活(人,事,社會萬千,情感世界)始并用文學形式反映生活,從而讓讀者得到人生、人世、人情、人性等方面的感悟與啟迪教化。唯有真才能再現生活情境,眾生世態,引人入問,喚起記憶體驗,啟動思維,投注真情,與作者共鳴,領悟文字傳達的意旨,文章也因此存在意義,擁有了生命。所以,記敘文寫作真字在先。要實現真,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1.破除心理障礙,加強“文為人生”的意識與勇氣
“寫真人真事多尷尬,有時還會引起不快”,“叫我說出心里話多難為情”,學生普遍有此心理,所以許多真實、很好的素材都因此胎死腹中。寫作時天馬行空或胡編濫造或矯情而發,文如死水,讀來漣漪不見,感動全無。這樣的文章談何生命?縱觀寫作大家,無一不是直面人生,甚而勇于自剖,魯迅、巴金、老舍等就是很好的典范。正因起真,其文才入人心腑,終成氣候。因此,要教導學生除卻心理障礙,自小勇于寫真,見成習慣,也唯有如此,才會促發學生曉悟“文為人生”的道理,留心置身其間的大千世界,蕓蕓眾生,下筆有物,情不虛發,免得下筆望嘆,胡亂應付。
2.消除一個誤解
寫真人真事并非都得親身經歷,生活中通過間接手段(如親耳聽聞或其他報刊文章所載真實介紹)獲得,只要確認其真并牽動你的思想感情的也可入文,有時也可根據主題需要對真人真事加以適當嫁接。
(二)文旨鮮明,美善為本
文須真實,但真實未必都能入文。畢竟文章非為事而寫事,而是為了表現傳達某個中心(文旨)而寫。文章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但以文章形式反映的是帶有強烈主觀的物事,文章實際是作者主觀世界的表露。因此寫作之人對入文的人與事都要斟酌選取,而且必須有自己對人對事的鮮明態度:或肯定或否定,或褒揚或鞭撻。上述“文為人生”正是此意。因此得引導學生注意以下幾點:
1.作文先做人
在生活中必須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道德修養,思想情操。寫文之人須有美善丑惡的觀念尺度。
2.寫作組材之前,必須先提煉主題,明確自己的態度
想要告訴別人什么,并把這種態度潛融于人事敘寫當中,或顯旨(直接點明主旨)或隱旨(沒有點明中心思想的語言,而是通過事件敘述本身體現)都要讓讀者強烈領悟。文忌無心或文旨模棱兩可,這是學生的通病。如,有一次命題作文《那時我真不懂事》,有的學生所敘之事很真實,卻不能表現自己的“不懂事”或者缺乏鮮明意識,自己不懂事在哪里。
3.美善為本是指作者對人對事應秉持美善的出發點而非只能寫美善之事
表現假惡丑并非只以作者鮮明的否定與鞭撻,其實是對美善的肯定與向往,告訴人們趨善避惡,揚善抑惡。
4.客觀公正,褒貶得體
因學生的人生經驗,思想成熟程度的局限,學生在褒貶之時往往失之偏頗。如,褒揚同學往往拔高,動輒與偉人相列,冠之以“偉大”頌,反而失之真實親切。有的同學看到某些交警受賄而放行違規摩托就慨嘆著社會腐敗黑暗;同學之間存在虛偽、傷害朋友感情的行為,便大嘆友情不存,世情冷漠,一葉障目,不見森林。有的同學對生活中某些一般人弱點導致的不良舉止冠之以丑惡或罪行大帽,也有失分寸。諸如此類,在學生習作中屢見不鮮,教師應予以正確引導,下筆之時應度量性質分寸,客觀評論。
二、立意新鮮為貴,忌老忌舊
“喜新厭舊”是一種大眾心理,這表現在對文章的閱讀上。陳芝麻爛谷子,老題老套的文章誰都厭讀懼讀,唯有新鮮才可人,才引人捧讀乃至激賞,才有生命力可言。在寫作中應引導、鼓勵、激促學生的創新精神,求異思維,這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與途徑之一。具體而言,寫作中無論是選材,立意,謀篇布局,語言表達都要有新穎新鮮獨到之處。這就要求平常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大千世界,用自己的心靈感受思考多彩人生,用自己的文筆獨抒性靈,寫出的文章應是“我的”,呈現出鮮明的個性化色彩,我手寫我心正是此意。因為缺少這種意識,學生的創新思維沒有被打開,文緒囿于習見習聞的老題之中,文法拘于老套,甚而連文句都僵化生硬公式化。其實寫來寫去全不是自己的東西,而是拼湊出來的“百家文”,而自己周遭的豐富多彩、鮮活生動的景、物、人、事卻因其慣性思維隔絕于文思之外。如,記敘類文章不管什么文題,開篇都公式化為“……很多事(人)都已……唯有……”寫人物感情大都是教師同學關心我:下雨共遮一把傘,生病送醫院看醫生,教師同學幫自己補課之類,似乎這就是生活的全部,讀來膩煩生厭。而有的同學習作正因其新鮮而成功。如,《真情》命題作文,307班林×同學獨辟蹊徑,寫母親為我縫牛仔褲一事,表現母子摯愛之情,真情畢現,煞是感人。林××同學抓住病榻探病一節巧串探病諸人述往事兼以爺爺的心理活動,把“付出真情是快樂,收獲真情是快樂”的主題表現得深刻動人,新人耳目。這兩篇習作范文之后學生反響頗大,相信不少學生也深受“求新”的啟迪。其實初中課本中如《背影》之類的美文以其立意新而鮮活無比的文章更能給人示范。而學生一旦打破舊思維的束縛,開拓思想,養成求異思維,定有可人之佳作,給自己開創一個全新的廣闊無比的天空,馳騁自己的文思,營造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妙境。正如水墨畫繪景之時重筆之間陡然疏淡,若有若無的一筆反而增添一份深邃的境界,如此畫全畫滿則無此妙。試想給維納斯安上斷臂會是如何?當然,造缺不能理解為情節不完整。
鳳頭豹尾兩相顧
文之首尾非主體,但若敗筆則影響全盤布局,“其文不行”不能小覷。大家都對文之首尾極盡用心,而初習寫作者首尾多平淡無奇,甚而大煞風景。
先說開頭。文章開頭如戲之開場,當先聲奪人,又如鳳之冠首,引人注目。所以有人美稱之曰“鳳頭”。起筆須根據全篇布局,用心錘煉安排。或開門見山直接點題,如,朱自清《背影》開篇“我和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開門見山,顯出“背影”非同尋常的意義,懸念驅使讀者集中注意力探尋這個背影的意義;或針對文題簡作評釋、蘊情造氛提挈全篇,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開篇“他是一個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沒有光亮,沒有色彩。他是一個永遠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借此營造氛圍,吸引、感染讀者;或小造波瀾以山襯水引出文題,如,魯迅《風箏》開篇“北京的冬季……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風箏為何能牽動作者如此豐富的情感,必然有“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引人入勝……無論何種都得落實三點:其一是當如磁石吸針,引人入文;二是文字清朗爽潔,新人耳目;三是若渠引水,下文自然。
再說結尾。文章結尾如書法收筆,當簡潔有力,故有豹尾之稱。結尾是文章的結束,但往往是其力不衰,重筆一點,文旨如水落石出,收束有力。又如撞鐘,錘止而聲悠揚,其文已結而意不盡,文章主題思想在此升華,如漾開去。《這不是一顆流星》中“我現在明白……比大人們更真誠更純潔”正是篇末點題;《羚羊木雕》結尾既點明對朋友反悔的愧疚自責,又以“這能全怪我嗎?”反詰,引人思考;《我的長生果》結尾由平常的書引申到人生的大書,文旨升華悠遠;《背影》接尾則在淚光中重現父親的背影,父子真情源源不盡,讓人無法釋懷。文章結構上務必做到與上文榫接呼應,渾然一體,切記游離中心無病呻吟或舞弄筆墨,拖沓冗長。倘若沒有深刻精辟的思想就不必端架子,故作高論不清不楚。寧可清淺議論。所謂“不能成江海,且做清清可人小河”。關于開頭結尾,要引導學生研磨范文佳作的寫法,悉心體會,并練筆試筆,以得其法。
以上諸點只限在本班學生在該文體寫作時幾個普遍問題聊作小結,作文中共性問題如審題、遣詞造句等銜接過渡類不在此作議。不妥之處,請同行賜予斧正。
參考文獻:
[1]馮碧花.永不褪色的真情:記敘文如何寫出真情實感[J].中學語文(下旬·大語文論壇),2008.
[2]賴潔華.談談初中記敘文的寫作指導[J].語文教學與研究(大眾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