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星
摘 要:新課程改革,除去了傳統教育只注重知識的傳授,不能體現素質教育的弊端,開始注重教育的人性化,強調人發展的重要地位。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新課改目標實現的重要手段,教科書不再是唯一的教學依據,越來越多的教育資源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來源。加強教學內容與現代科技、社會、生活的聯系,是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也是完成現代教育的必要手段。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程資源;開發;利用
在現如今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逐漸認識到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在實現新課改中的重要作用,意識到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要將課程與社會生活相聯系。只有充分地開發、利用課程資源,才能形成學生正確、健康的學習觀,使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學校,與社會接軌,符合現代化教學的要求。教師作為學習的引導者,要成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者與利用者,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語文課程資源在新課改中包括課內與課外的學習資源。不僅包括我們的教科書,還包含我們生活中的各種資源,比如,電影、廣播、音樂、雜志、圖書館、風俗節日、廣告牌、自然風光以及日常話題等都可以作為語文學習的來源。它包含從課本到世界的各類資源,都是語文的教學資源。它們不僅能豐富教學內容,還能以貼近生活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下面我以自身的教學經驗為例,對如何開發和利用初中課程資源進行簡單探討。
一、創新教材資源,激發學生興趣
在教材資源的運用中,教師要善于以新的方式進行教學,而不是傳統教學中對教材知識的重復,毫無新意。這種形式不僅不能體現教師的創新性,也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學會避開循規蹈矩的教學模式,善于創新,從學生的實際入手,找到學生的興趣點,并以此作為突破口,進行教材知識的探討。例如,我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的《童趣》一課時,學生在閱讀完課文后,可能更多的是勾起自己童年的趣事,而非對作者童年趣事的好奇,這時,教師可以因勢利導,以學生的童年趣事為線索,進行本課的教學,還可以對他們的趣事進行提問,如,你們覺得小時候捉蛐蛐還是捉小鳥好玩?女孩子們覺得丟繡球還是踢毽子好玩呢?從學生的興趣點入手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激起學習的興趣。
二、運用現代媒體資源,拓寬學習渠道
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的更替更為快速,渠道也逐漸豐富。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使學生緊跟時代的步伐,教師需要將現代信息交流的媒體運用到教學中,例如電視、電影、新聞、網絡這些對學生的生活起著重要作用的信息交流媒介。特別是互聯網的普及,使學生對于網絡信息的攝取豐富多樣,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因此,教師要合理運用這些資源,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豐富學生的見識。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的《口技》一課時,僅憑課本的描述難以具體形象地展現口技帶給人的震撼場景,這時學生可以借助互聯網搜索口技表演的視頻、音頻資料,通過具體地感知,從而對口技產生更為真切的體會。然后,可以開展表演比賽,讓學生通過表演,切身體會表演口技的難度和趣味,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三、感悟自然,放眼世界
語文知識來源于我們的現實生活,生活就是一本活的語文教科書。所以,語文教學要走出教室,走出學校,走向社會,走向自然。讓學生在自然情懷的陶冶下,修養性情,陶冶情操。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走向書店、市場,閱讀有關世界風景、人文、風俗的文章,假期隨父母外出旅游,去名勝古跡、小景觀、小山村等不同文化的地方觀賞、感悟,逐漸形成自己的價值觀、世界觀。把語文學習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既能培養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真情實感,也能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比如,交際、獨立能力等。例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大自然的語言》一課時,學生可以結合自己在不同季節對各地大自然的觀賞感悟,表達自身對于自然語言的感受,能更為真切地體會自然語言在生活中的體現,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并促進了自身能力的提高。
總之,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能豐富學生的認知渠道,充分發揮生活中的各類資源在語文教學中的價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社會是一所大的學校,社會作為培養學生的重要場所,教師要善于運用社會中的各類資源,使語文學習實現生活化、社會化。
參考文獻:
[1]張枝葉.淺談中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7(12).
[2]朱麗云.反思初中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知識窗(教師版),2016(2).
[3]常連云.初中語文教學中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快樂閱讀,20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