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祺+金平+胡楊
在浦江之源,這家現代醫院希望讓公立醫院回歸它的本質,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務,同時擔當起公立醫院攻堅克難、學術引領和主導區域協同發展的天然責任。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南部(松江院區)的十年履歷,為中國公立醫院改革提供了難得的經驗。

這是一座全新的三甲醫院院區,“全新”指的不僅是建筑,更是理念和管理方式。
2002年在松江鏟動第一鍬土時,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南部的建設者們,是帶著理想和情懷來的。
黃浦江,在上海市區劃出優美的弧線,代言著上海這座都市的繁華與現代,一路向東匯入長江直到東海。如果我們調轉方向,順著黃浦江向西南追溯,幾十公里后,黃浦江越來越纖細,直到她的源頭淀山湖。上海市松江區,剛剛發源不久的黃浦江曲曲折折地流過這片土地,這里是上海市成陸時間最早的區域,也就是說,當松江開始出現沼澤、沼澤慢慢形成陸地,后來又有了人的活動并出現文明時,上海的其他地區,可能還是一片荒野。松江孕育了上海地區最早的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和廣富林文化。位于長三角腹地的松江,自古經濟發達,文化興盛,人才薈萃。因此,松江也被譽為上海的文化之根。
十年前,在上海的文明之源,一座全新的三甲醫院新院區拔地而起,“全新”在這家醫院指的不僅僅是建筑,更是理念和管理方式。新千年后,中國大型公立醫院飽受詬病,一些人只顧抱怨,而另一些人,卻試圖做一些嘗試,通過改變管理方式和服務理念,來改善患者的就醫體驗和醫生的職業尊嚴。
今年8月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席發言,前所未有地將醫療衛生事業的重要性提升到“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的高度。他特別強調,醫改進入深水區,要著力推進制度建設,在分級診療制度、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全民醫保制度、藥品供應保障制度、綜合監管制度5項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設上取得突破。
剛剛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特別指出,未來將依托現有機構,建設一批引領國內、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級醫學中心,建設一批區域醫學中心和國家臨床重點專科群,推進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等區域醫療衛生協同發展,帶動醫療服務區域發展和整體水平提升。
政府對大型三甲公立醫院的期許,正是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管理者的目標,在浦江之源,這家現代醫院希望讓公立醫院回歸它的本質,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務,同時擔當起公立醫院攻堅克難、學術引領和主導區域協同發展的天然責任。
十年后,新松江路650號,當年種下的香樟樹苗,已經三四米高,一條叫沈涇浜的小河從醫院綠地間穿過。作為上海落戶遠郊的首家三甲綜合性醫院,十年間,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傾心開墾南部(松江院區),新“萌芽”的松江院區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迅速成長、成熟。不過,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管理者對于南部的建設并不滿足于此,他們想做的,是糾正公立醫院的沉疴舊疾,用現代管理方式,提高醫院效率,最終帶動區域醫療水平的提升。
“假以十年,何事不成?”這是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王興鵬常常提起的一句話。當年,醫院是以這樣的自信和決心來到松江的,現在,市一醫院南部兌現了自己的承諾,一個現代醫院管理“作品”,在浦江之源展現出不一樣的生機。
綜合醫改的實驗田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是家“百年老店”,在上海最繁華的外灘不遠處駐留了152年,它為何會將自己的新院區選址在距離上海市中心50多公里的松江?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將時間撥回到2000年。這一年召開的上海市衛生工作會議上,上海市政府做出了“醫療資源向郊區轉移”的戰略規劃。松江作為當時市政府規劃的“一城九鎮”中唯一的“城”,戰略位置舉足輕重。松江坐擁滬杭鐵路、滬杭高速、滬青平高速等交通干道,是人口導入區,但醫療資源卻相對薄弱。城市人選擇居住地,首先考慮的就是醫療和教育資源,松江非常需要一家實力雄厚的大型醫院。
市一醫院決策者以長遠的眼光和過人的魄力,做出了去西南郊區“墾荒”的決定。
十多年前,上海三甲醫院還沒有一家“開”到郊區,這家醫院就這樣成為了優質醫療資源填補郊區醫療洼地的探路者。
做探路者,不容易。松江區副區長于寧,作為最早與市一醫院接洽新院建設事宜的人,對“南部”落地的不易非常清楚。“醫院決定來到松江時,整個新城還是一片農田,到處都是工地。”于寧回憶說,由于距離太遠,軌道交通也沒有完工,要動員醫院職工到南部上班,自然很困難,醫院方面一次又一次地帶職工到松江,讓大家看現狀、講愿景,“光我前后就接待了近40批醫院職工代表,介紹松江發展愿景、文化歷史……”經過長期的溝通,最終,松江當地政府與醫院,以及醫院職工達成共識,上海第一家建設在遠郊的三甲綜合性醫院新院區破土動工。

國內第一例通過單精子冷凍技術受孕的試管嬰兒在市一醫院南部誕生。
新院區從規劃開始,就從沒有因為地處郊區,而降低標準,管理者的要求不是要建一家“分院小弟”,而是與位于虹口的市一老院區具有同樣技術實力和服務品質的全新現代化院區。
后來的發展證明,市一醫院南部的建設理念不僅契合了城市發展的需要,也回應了衛生主管部門對公立醫院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均衡上的要求。醫院運行3年后,2009年2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將醫療資源布點調整列入本市新醫改近期重點工作,啟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上海規模最大、力度最強、投入最多的新一輪醫療資源布點調整項目——上海郊區三級綜合性醫院“5+3+1”建設工程,以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均衡。市一醫院南部的開拓性實踐,為政府在相關工作領域的重要決策提供了依據,也為其他醫院到郊區發展提供了可以借鑒的范本。
現代化+研究型
在名醫院、大醫院林立的上海,再建造一個大規模的三甲醫院新院區,而且還是開在遠郊,沒有自己的特色是不可能成功的。市一醫院南部將發展目標,定位為“現代化、研究型”。院長王興鵬解釋說,“現代化”包含了硬件和軟件上的現代化。硬件現代化,說的是醫院的就醫環境要適合現代病人的要求,這是基本的要求,最容易實現。難的是軟件上的現代化。軟件現代化,除了醫療技術的現代化,還要從服務效率和服務水平上符合現代人的要求。
對于“研究型”的定位,王興鵬介紹說,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在152年的歷史上,特別是醫院發展的早期,曾經創造過多個醫療技術上的上海第一、全國第一,醫院有著濃厚的科研傳統,因此,松江新院區雖然地處郊區,卻并不會僅僅滿足于基本臨床治療,而是會發展以臨床為基礎并能促進醫療發展的研究。
當然,一家好醫院,過硬的醫療技術是第一衡量標準,剛剛10歲的市一醫院南部,已經展現出不俗的實力。
去年,一例國內年齡最小幼兒肝移植術后ERCP治療(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的成功,體現出市一醫院南部的綜合技術能力。接受治療的是只有3歲的病人,小病人因“膽道蛔蟲病”導致膽汁淤積性肝硬化,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孩子父親捐肝,讓孩子接受了親體肝移植手術。在醫院普外科肝移植與消化內鏡診治團隊的協作下,移植手術取得了成功。
手術后患兒的生命得到了保障,術后的肝功能檢查卻發現,小病人發生了肝移植術后較常見的并發癥——膽管吻合口狹窄。為明確病因,需要對患兒行ERCP檢查。診斷性ERCP是目前公認的診斷胰膽管疾病金標準,治療性ERCP亦在成人的膽胰疾病治療中廣泛應用。不過,兒童消化道管壁較薄且管腔較小,本身操作難度就大于成人;加上專用于小兒的十二指腸鏡在國內鮮有應用,成人十二指腸鏡管徑相對較粗(鏡身直徑11-12毫米),增加了操作難度,而患兒剛行肝移植術一周更是增加了操作風險。
在醫院消化內鏡中心和麻醉科等多個學科合作下,醫生在吻合口處置入支架以解決梗阻問題。經過治療,小患者肝功能逐漸好轉。這個病例創造了幼兒肝移植后ERCP治療的國內最小年齡紀錄。
除此之外,醫院的急診危重病學科倡導多學科合作(MDT)模式,2009年搶救成功上海市首例甲型H1N1流感重癥病例患者;婦兒臨床醫學中心下屬輔助生殖醫學科2015年完成全國首例利用單精子冷凍技術獲得妊娠并足月分娩;兒內科2015年成功實施14月大嬰兒肝移植術中血透和術后連續性血液凈化;新生兒科2016年成功為一例出生體重1620克的早產新生兒施行松江區域第一例PICC置管術。心內科2016年成功為目前已知年齡最大患者(101歲)高齡患者實施起搏器植入術。
十年來市一醫院南部眾多的技術突破,不僅填補了多項空白而且也走在了國內同行的前列,引領了技術的發展。
2016年1月,市一醫院在南部正式建立臨床轉化研究院,重點聚焦腸道微生態組學與慢性重大疾病、腫瘤細胞代謝、臨床免疫學等領域。其中王傳貴教授團隊2016年在國際權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三年前,市一醫院內分泌科聯合松江區泗涇醫院,開展了腸道微生態與糖尿病、多囊卵巢綜合征的轉化醫學研究。對當地45歲以上8000多例常住居民糖代謝異常進行了流行病學調查。將研究視角獨到地放在腸道微生態與糖尿病、多囊卵巢綜合征,這在國內尚屬先試先行。人體共生微生物與機體健康關系密切,其結構失衡在代謝障礙性疾病的發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千里之堤,毀于蟻穴”,腸道菌群的異常發酵可能是糖尿病、多囊卵巢綜合征等慢性代謝障礙性疾病發病的觸控點。中國糖尿病人數全球排名第一(1.09億),糖尿病及其合并的心、腦、腎、視網膜慢性并發癥,已成為國民健康的主要威脅。至今國際上對糖尿病、多囊卵巢綜合征及其并發癥的流行尚無非常有效的控制方法,該研究創新性地以腸道菌群為靶點,通過膳食干預調控代謝紊亂,可謂一種全新的探索與嘗試。
此外,市一醫院南部的研究團隊還在國內較早開展創新項目——糞菌移植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項目。這個看起來十分“重口味”的科研課題,的確讓人腦洞大開。科研人員將健康成年人的糞便經過分離純化處理,運用腸鏡的方式,灌注給病人,將疾病擾亂的腸道微生物替換成健康的腸道微生物,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市一醫院南部豐富的服務設施讓病人候診不再枯燥。
“大型公立醫院,要有自己的看家本事。”王興鵬說,公立醫院不能整天盯著門急診數量,臨床科研上也要有“看家本事”。唯有如此,才能應對未來醫療服務市場的變化,履行好公立醫院的職責。
服務流程的現代化對于患者的就醫體驗來說也非常重要。依靠信息技術,市一醫院南部門診實現專家門診全面預約和三級候診制,患者按預約的時間來醫院,避免了長時間的等待。一級候診在大廳,二級候診在診區,三級候診在診室。通過開設咖啡吧、鋼琴吧、茶吧、健康小屋、互動式健康科普電子屏等服務項目,讓病人的候診時間不再枯燥無聊。
排隊付費也是患者看病時頭疼的事情,市一醫院南部如今已經可以做到非現金支付,掃一掃支付寶二維碼,付費就完成了。網上支付的步驟甚至不用離開診室,醫生開完處方后,電腦顯示屏上生成付款碼,患者通過掃碼就完成了付費。這樣的改變,對于口腔、針灸、推拿、婦產科等需要先繳費再回診室看診的患者而言格外方便。住院病人也一樣,出院時,患者通過手機或一站式機器進行結賬,隨后護士送來藥品,患者拿著藥就可以出院了。
“同質化”凸顯“公立”價值
在迎來十周歲生日前夕,市一醫院南部“十年耕耘獎”評選活動正火熱進行。這個獎是醫院用以表彰為醫院建設作出貢獻的“市一人”,無論醫護人員還是行政、后勤、醫院雇傭的社會公司職員,只要十年長期在松江院區耕耘,都可參選。急診科護士長車詠梅,成為“十年耕耘獎”的獲獎者之一。十年前,車詠梅的兒子剛上中學,她卻接受了到50多公里外的郊區去創建新院的重任,如今兒子已經是大學生,車詠梅也將人生中最寶貴的十年,奉獻在了松江院區。忙碌的十年仿佛眨眼間,當年的記憶讓她難忘。
“2006年6月20日,我一直記得這一天”,車詠梅從那一天開始參加籌備組工作,走進空蕩蕩的南部大樓,辦公室里連桌椅、檔案柜都沒有置辦,車詠梅和籌備組的同事就像安置自己的新家一樣,布置起一件件家當。這十年中,車詠梅有機會調回離家很近的北部(虹口院區),但她卻舍不得。
南北兩個院區“同質化”的管理方式,讓新院區醫護人員愿意將全部的精力和感情都投入到新院區的事業中,這才有了南部在十年中超過預期的發展。
為什么一定要“同質化”?王興鵬說,推動分級診療和促進醫療的區域協同發展,是政府對公立醫院的要求,市一醫院當初選址松江建設新院區,就是為了把市區優質的醫療資源帶到遠郊,就是為了提升薄弱地區的醫療水平。這是一個順勢而為的做法,也是公立醫院應該擔負的責任。如果不能實現“同質化”,如何實現當初的目標,如何起到引領區域衛生事業發展的作用?
市一醫院本身就是帶著促進區域發展的責任落戶松江的,目前已經在松江區域實現與其他醫療機構的有效互動,提升了整個區域的醫療服務質量。
最近,醫院與南部運行后第一位患者取得了聯系,這位名叫陸文超的老人今年已經89歲,與市一醫院結緣已經有50年了。陸文超年輕時在市區工作,宿舍在天潼路上,看病就到附近的市一醫院。后來住回松江,“聽說一院又開到松江來了,我非常高興。”陸文超說。陸文超老人患有高血壓,心臟做過搭橋手術,“有些必須服用的藥松江其他醫院沒有,就會到市一來配”。2009年,陸文超又在市一醫院南部做了白內障手術。
陸文超說,不僅他自己在這里看病,子女也在這里看病。“市一醫院搬到松江來以后,給松江人民帶來了很多便利,以前生了重病要跑到市區去看,現在在松江就能看了。”

獲得“十年耕耘獎”的護士長車詠梅。
接下來,市一醫院正在布局與長三角區域的區域聯動,將影響力輻射到更大的范圍。
在院長王興鵬看來,發揮區域中的引領作用,是未來大型公立醫院最重要的職責,公立醫院好不好,不再是看“體量”,而是看“影響力”。他認為,公立醫院應該成為常見疾病的規范化診斷示范中心、疑難危重疾病的會診搶救中心、醫療行業標準的制定中心、臨床醫學人才的培養中心、臨床技術的研發中心、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的創新中心。這些功能,才是公立醫院在整個醫療體系中最重要的價值,也是市一醫院正在追求的目標。
辦醫院,是一種百年事業,十年僅僅是起步。走過十年,在外界一片贊嘆聲中,市一醫院南部卻又定下了新的十年目標。“我們將打造高原上的高峰,建設有特色的優勢專科。公立醫院,就是要有長遠的眼光,從戰略的高度為自己設立目標,完成公立醫院應該完成的責任。”
與十年前相比,現在的松江新城,人氣越來越旺。每到節假日,泰晤士小鎮人頭攢動,是年輕人的樂園;而廣富林文化遺址公園,則以充滿著古韻的環境,吸引著游覽者。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南部,一邊伴隨和支撐著這座充滿活力的新城不斷成長,一邊完成了自己的穩健的起步。這個新院區的十年履歷,將為中國公立醫院改革,提供難得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