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峰
隨著局勢的變化——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返聯(lián)合國;1972年,時任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訪華并發(fā)表了中美上海聯(lián)合公報發(fā)表。可以說,局勢大為改善。這也是黃金如等中國游子得以“檢閱”美機的歷史大背景。
“這位老人叫黃金如,我是在鄭州找到他的。他在20世紀70年代參與援建坦贊鐵路。”同濟大學出版社《民間影像》系列MOOK的責任編輯陳立群如是說。10月22日,陳立群在上海圖書館做了題為“大歷史和小日常”的講座,其間提及一位叫黃金如的老人,給《民間影像》寄來舊時照片,并撰寫了《坦贊鐵路援建親歷記》。

黃金如在坦贊鐵路前留影。圖片提供/《民間影像》陳立群
在黃金如的文章中,提及他途經中國南海,并與美國艦隊遭遇的往事。從1955年到1975年為期20年的越戰(zhàn),美軍在中南半島最多時擁兵50余萬,海陸空齊頭并進。而從1970年動工興建至1976年通車,坦贊鐵路建設時期,正是越戰(zhàn)后期,美軍在越兵力較多時。特別是當時,美國政府將南越附近、中國西沙群島以西一段海域宣布為“戰(zhàn)區(qū)”,禁止任何船只進入。
坦贊鐵路的出海口,是坦桑尼亞第一大城市達累斯薩拉姆。中國援建坦贊鐵路,船只必須經過南海經馬六甲海峽,過印度洋才能抵達。盡管當時中國海空力量有限,無法做到南海全覆蓋,但中國的民用船只卻并不懼怕在南海出現(xiàn)的美軍艦只。
美軍南海“戰(zhàn)區(qū)”
“1970年我第一次去坦桑尼亞,正是越南戰(zhàn)爭時期。當時美國政府將南越附近、我國南沙群島以西海域宣布為‘戰(zhàn)區(qū),禁止任何船只進入。我國政府不承認美國單方面宣布的所謂戰(zhàn)區(qū),因而我國的客輪航線仍大致按照習慣進行,穿越美國宣布的‘戰(zhàn)區(qū)一角。”黃金如在文章中如此寫道。
《新民周刊》記者查閱相關資料發(fā)現(xiàn),早在1968年4月1日至12日,即有一班“耀華”號客輪從廣州出發(fā),搭載著由中國鐵道部派出的坦贊鐵路勘測設計隊第一分隊百余人,于4月12日抵達達累斯薩拉姆。作為這支隊伍一員的鐵道部第三勘測設計院英語翻譯萬大林,在出發(fā)之際賦詩,既留下了“中華勇士廣州去,過海飄洋先遣營”的句子。在他創(chuàng)作的組詩《勘測設計隊員在輪船上》中,留下了船經南海的真實記錄——
“祖國南海遠而寬,宛似藍綢起伏間。
萬里波光麗日照,船犁白浪畫中翻。
乘風破浪往前趕,敵對飛機頻打旋。
全體動員嚴陣待,機槍架起向云天。”
之所以作為客輪的“耀華”號要配置架起向云天的機槍,是因為美軍戰(zhàn)機在南海上空低旋!
1968年,美軍投入越戰(zhàn)的兵力達到空前的536100人。而美國之所以將南越附近直至南沙群島以西海域先宣布為“戰(zhàn)區(qū)”,是因為當時南越在美國的支持下,不斷在南海挑事。
1960年12月24日,西貢政權頒發(fā)214BNV-NV/3號決定,選派一級行政干部阮霸芍擔任其所謂“黃沙群島”行政特派員職務。1961年6月27日,西貢政權頒布631TTP-CV號決定選派行政干部黃安擔任“黃沙群島”特派員職務,7月13日又把“黃沙群島”并入廣南省。南越包括今日越南所謂“黃沙群島”,亦即中國擁有主權的西沙群島。而當時的南越包括今日的越南,其胃口并不僅僅在于“黃沙群島”,還有其所謂“長沙群島”,亦即中國擁有主權的南沙群島。
正因為當時南越宣城對“長沙群島”擁有主權,才在某些方面亦支持了美軍將“戰(zhàn)區(qū)”劃定到南沙群島以西的范疇。
萬大林乘坐的“耀華”號客輪架著高射機槍通過了南海,恰恰證明了當時的中國鐵路工程技術人員是真正的中華勇士。當“耀華”號穿越馬六甲海峽時,萬大林的詩句變得輕松了許多——艙外所見是“出入頻繁船艦密,往來旗語舞蹁躚”,艙內則是“大廳圍坐彩燈炫,晚會聯(lián)歡笑語喧。”
1970年,第一批來自中國的坦贊鐵路建設者,是乘坐“建華”號遠洋客輪從廣州出發(fā),整整航行了14天,才抵達達累斯薩拉姆的。黃金如亦是船上1000多穿著統(tǒng)一軍綠色制服、戴著軍綠色帽子的中國人之一。 當年10月28日,坦贊鐵路正式開工。
“檢閱”美機的中國游子
1975年,黃金如乘坐客輪回國。這時候,越戰(zhàn)已接近尾聲,越南已接近統(tǒng)一,南越政權奄奄一息,美軍正準備撤出越南。“形勢緩和了。”黃金如寫道,“當我們的客輪駛入前‘戰(zhàn)區(qū)時,發(fā)現(xiàn)一艘美國航母在離我們客輪約數(shù)公里處。不一會兒就有飛機一架接一架騰空而起。”在那時的國際形勢下,黃金如一行歸國的游子知道,不會出問題,全都涌到甲板上仰頭“檢閱”美機。
“一架、兩架、三架……”根據(jù)黃金如的統(tǒng)計,當時共有24架美機從航母起飛并飛臨中國客輪上空。
“那架勢頗為壯觀,偶爾還有美軍飛行員向我們招手致意。這真是一次難得的際遇。”黃金如回憶道。
回顧20世紀70年代的往事,1970年中國開始援建坦贊鐵路時,中美還處在頗為對立的一種格局里。然而,隨著局勢的變化——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返聯(lián)合國;1972年,時任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訪華并發(fā)表了中美上海聯(lián)合公報發(fā)表。可以說,局勢大為改善。這也是黃金如等中國游子得以“檢閱”美機的歷史大背景。

越戰(zhàn)中的美國航母。
之后,隨著《巴黎協(xié)定》的簽署,1973年1月起美軍撤出越南。盡管因美軍遺留給南越政權10余艘艦艇裝備和2.5萬文職人員,特別是1973年9月,南越政權宣布將中國南沙群島的部分島嶼正式劃入其版圖,但隨著1974年西沙海戰(zhàn),中國海軍以劣勢裝備將南越軍隊趕出西沙群島,同時美國對此采取不介入的政策,中國在南海逐步收復故土。1988年3月14日,中國與越南為爭奪中國南海南沙群島的島礁,又發(fā)生了一場小規(guī)模戰(zhàn)斗。這場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僅僅進行了不到28分鐘,中國海軍大獲全勝。由此,南海至今再無戰(zhàn)事。